摘要:金朝、南宋、蒙古、西夏四国大混战,元好问亲眼看着母国从繁荣一步步走向灭亡,诗句之中尽显丧乱悲凉。崔立吃里扒外到这个份上,依然觉得投降诚意不足,他对元好问等人说:。

元好问,一位被才华遮挡住品性烈焰的文人。

金朝、南宋、蒙古、西夏四国大混战,元好问亲眼看着母国从繁荣一步步走向灭亡,诗句之中尽显丧乱悲凉。

后人经常感怀“

然而,元好问被尊崇为“北方文雄”,和此首流传甚广的《雁丘词》没有半毛钱关系。


1188年,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人游走在太行山间。

他沿着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欣赏乱峰飞瀑的巍峨美景。一直挨到肚子饿的咕咕叫,才去山里农户家讨饭吃。

吃罢酒饭,山民望着书生远去的背影,摇头叹息道:你自称祖上是北魏拓跋皇族,怎么能把日子活成这幅光景!

这位书生就是元德明,浪荡山水之间的旅行诗人。

元德明一步步登上峰顶,感受着一览众山小的天地浩瀚。一阵清凉山风徐徐吹来,又卷起内心深处的哀愁。

他也是有父母妻儿的人,多半时间却在外漂泊跋涉。每次回家前都想着踏实过日子,没几天就觉得憋闷烦躁。

读书太多,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元德明自幼喜欢读书,还专挑没插图的下手。

他和小伙伴玩着撒尿和泥,张嘴全是子曰开头的名言警句。村里的老人们很惊奇,都说这小孩以后能上天。

父母舍不得让他下地干活,常年供在家里复习备考。元德明盯着墙上的倒计时表,撸起袖子日夜埋头苦读。

一直熬到俩孩子出世,他也没能突破录取分数线。元德明专注读书三十年,到头来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生存技能。

满腹诗书无处可以发泄,扛起锄头又觉得委屈不甘。元德明转而痴恋于山水诗酒,逃避着失败难堪的前半生。

就算踏遍四海八荒,人也难以走出方寸心田。


元德明走的心累身疲,再次回往太原老家。

时光在大山里四季轮回,却一刀一刀刻进家人脸庞。元德明开始承认自己的平凡,这才渐渐融入平淡生活。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欢声笑语,终究要比孤寂清冷的自然山水有趣(

1190年,元德明的小儿子出生了,他给取名为元好问。

当年国际形势一片大好,金、宋、夏的国力蒸蒸日上,唯独铁木真被十三个草原部落打到狼狈逃窜(

金章宗拎着鱼竿,对身后排列整齐的官员说道:

官员们人手一个小本本,飞速记录着最高领导的指示。这些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打造出金朝的明昌之治。

金章宗垂钓的地方,时至今日还被称作钓鱼台。


元好问赶上一个好时代,也拥有着一份好环境。

老爹偶尔出去游山玩水,回家就查资料编写《东岩集》。平淡而不平庸的家庭氛围,滋养着元好问稚嫩的身心。

一个人的认知模式,在意识到之前就已然成型。与幼年的耳濡目染相比,成年后的刻意培养往往没多大作用。

7岁那年,元好问写出人生第一首诗文,元德明看过后不予置评(

村里的老人们再次很惊奇,又说这小孩以后能上天。老元告诫儿子:别人夸赞你的话,千万别往心里去。

小元虽然搞不懂其中意思,却能感知到读书使人快乐。他死磕家中海量藏书的劲头,比老爹当年还要生猛。

11岁时,元好问去当县令的叔叔家里玩。翰林学士路择来谝闲传,拉着他的小手感慨:

元好问翻翻白眼,大摇大摆地出去了。

1203年,元德明病逝太原老家,14岁的元好问从此失去父亲。

当年国际形势一片暗流汹涌,金、宋、夏的朝政混乱无序,唯独铁木真扛着弯弓在大草原上见人就射。

匹夫一怒、血溅三尺,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愤怒的对立面就是悲痛,往往只能伤己而不会伤人。

元好问坐在父亲的书桌前,默默翻开案头三卷文集。哥哥们对读书完全没兴趣,而他早已啃遍家中所有藏书。

元好问跪在母亲面前,低声说道:家中无人答疑解惑,我想去陵川大山里拜师求学(

这位少年游走在陵川山间,沿途风光冲淡内心悲痛。奇峰怪木激荡出诗情画意,让元好问顿时明白父亲的苦衷。

一枯一荣,真的可以消除世间烦恼。


郝老师热情招收元好问,并且成功地将他带偏了。

郝晋卿常年隐居深山,琢磨的尽是些天地自然之道。谈及迂腐死板的科考制度,老头气的白胡子直哆嗦。

他强烈抨击填鸭式教育的危害性,还说从孩童时代扼杀思辨能力,最后只会培养出便于管理的伪知识分子。

元好问被喷到一脸口水,才听明白老郝“两个凡是”的教学原则,严重怀疑他这辈子注定在民科圈里混。

元好问看在藏书量的面子上,勉强同意跟着老郝学习。书理与自然交融相应,渐渐释放出内心的至情至性。

1205年,16岁的元好问前往并州参加乡试。

走到汾河岸边时,他看见猎户套住两只大雁。一只被揪出来当场宰杀,另一只趁机冲开樊网振翅飞向高空。

猎户冲着天空骂骂咧咧,低头拔光雁毛清洗内脏。那只大雁在空中盘旋悲鸣,竟一头扎下来撞死在同伴身边。

猎户眉开眼笑的捡起来,元好问内心却无限哀伤。正值情窦初开的年纪,他用才情化出一首凄美绝伦的祭奠诗。

猎户:情书写的这么好,你哪个学校毕业的?

好问:诗词给你,大雁给我。

猎户:呵呵,滚!

元好问掏钱买下大雁尸体,将它们合葬在汾河岸边。诗句中潜藏的深情本性,将成为他一生难以抛却的痛楚。

元好问顺利通过乡试,终于理解老郝的深恶痛绝。

略显痴呆的考试题目,将人性钳箍在死板义理之中。要想获取高分卷面成绩,只能牺牲感悟天地的自然灵性。

从此,元好问全身心追随郝晋卿,沉浸在山水四季之间研习苦读(

那些年的国际形势天翻地覆,金、宋、夏内外交困混日子,唯独成吉思浩磨刀霍霍冲着三家富户流口水。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元好问的眼中只有花开花谢、月盈月缺,完全没想到会被时代巨浪拍的国破家亡。

1208年,元好问前往京城参加会考。

他看不懂出题组的试卷,阅卷组也看不懂他的答案。双方知识体系相差太大,最终以鲜红的零鸭蛋收场。

这位19岁的少年才俊,迎来人生第一次挫败。元好问还没来得及愤愤不平,金国就发生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

金章宗死了,将皇位传给叔父完颜永济。

完颜璟亲手摧毁创立的盛世,临终遗嘱还坑死了妻儿血脉:

完颜永济连两块钱都没花,就被请去兑换五百万大奖。当他坐上皇权巅峰的宝座,人伦亲情霎时间脆弱不堪。

卫绍王:想啥好事呢?全拉出去给我剁了!

听说完颜永济接管金国,成吉思汗乐得合不拢嘴。

蒙金世仇深入骨髓,铁木真从匍匐在地打到傲然睥睨:

120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狂揍西夏。他计划先干掉金国的小马仔,然后全力围攻燕京强拆金人老窝。

西夏还没打就怂了,天天哀求金老大派兵支援。

卫绍王窝在龙炕上看戏,全程只会口头呐喊助威。夏襄宗问候完金国先人,直接调转枪头拥抱蒙古大腿。

两年后,蒙古和西夏联军合围燕京。卫绍王不出皇城就有好戏看,却被现场惨状吓的准备卷铺盖跑路。

蒙军没能扒开燕京城墙,在河北地区大肆抢掠而归。金国的尊严和实力双双暴跌,开启苟延残喘的新时代。

1212年,金国如期举办会试,元好问怎么来的就怎么滚回去。

这位23岁的青年才俊,迎来人生第二次挫败。元好问还没来得及愤愤不平,金国又发生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

卫绍王被大臣砍死,完颜珣继位当上金宣宗。此时的金国只剩下十一座州府,其他省市全由蒙古代为管理。

金宣宗害怕蒙古邻居晚上串门,一意孤行决定迁都。选址方案刚刚通过,南宋太庙就传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因为,金国皇帝要搬进汴梁故都。

元好问偶尔出去游山玩水,傲然点评历代诗人的作品。他没有朝廷认证的学历证书,却不影响写下《论诗三十首》。

满腹诗书没有换来名利双收,元好问便将它们沿途散播。这不仅一种排遣宣泄,还能给自己腾出精进空间。

金宣宗坐在皇家烧烤炉上,半分腾挪闪避的空间也没有。

自从住进汴梁皇宫,金宣宗经常会梦到徽钦二帝。求和情绪开始疯狂蔓延,他给蒙古送去大量黄金和女人。

蒙古很有当年金国的风范,收下贡品连张收据都不打。继续派出精兵强将巴勒猛干,让这位落毛凤凰哀苦不迭。

1217年,成吉思汗调拨主力西征花剌子模,金国得以喘息之际连忙补办会试。

元好问跨过高山流水赴京赶考,一路写出数首工整优美的诗作(

他还没有走到汴京,诗文就已经传疯了。礼部领导打赌说原作者早死透了,当代谁能写出如此漂亮的诗句?

元好问顶着第一网红头衔,依然看不懂出题组的试卷。阅卷老师以文不对题为由,又免费送给他一个零鸭蛋。

这位28岁的中年才俊,迎来人生第三次挫败。元好问还没来得及愤愤不平,金国又发生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

金宣宗强行讨要保护费,被南宋打的满地找牙(见秦岭一白.孟珙篇)。


1219年,蒙古大军攻破太原,元好问从此成为失地流民。

元好问放眼望去尽是烽火狼烟,只能朝着京城方向走去。曾经繁荣强盛的母国,彻底沦为乱世末流角色。

他的诗文还在汴京流传,达官显贵们争相排队交往。元好问为自己保留的至情至性,悄然攀升至家国命运。

两年后的会试,元好问终于榜上有名,这一年他已经32岁了。

金国势力范围严重缩水,能挤出来的岗位也很有限。元好问攥着朝廷任命书,前往八百里外的内乡当县令。

京城里都是一片死气沉沉,地方上跟和尚撞钟差不多。元好问的基层职业生涯,史书中只有四个字:

1224年,金宣宗病死在汴梁皇宫,26岁的完颜守绪继位为金哀宗。

这位年轻皇帝踌躇满志,大力缓和与南宋、西夏的外交关系,连叛逃投靠蒙古的武仙也极力邀请回家。

元好问官升一级调往南阳,继续半工半读的基层生活。满目疮痍的艰难民生,给他的诗文平添丧乱之感。

字为心言,元好问的悲楚真情还未全面释放。


1227年,蒙古顺手灭掉西夏,蒙金宋形成肉夹馍局面。

元好问回到尚书省任职,和京城的文官才子关系甚好。他们时常交流诗词曲赋,在惶惶不安中寻求片刻喜乐。

读书最大的益处在于明智开悟,其次是吸引众多思想同频之人,最后才是兑换名利双收的物质财富。

有一天,元好问去枢密院判白华家里做客。

他们从诗文韵律说到严峻局势,俩人正在唉声叹气时,老白的儿子跑进厅堂,手里还拿着刚刚写好的诗文。

小孩看见元好问眉头紧皱,直接就趴在他身上,奶声奶气的说道:元叔叔文采这么好,再给我送首诗吧。

元好问捏捏他的小脸蛋,郁闷心情顿时一扫而光。指着庭院里的海棠花开,沉吟片刻之后缓缓念道:

三人接连抚掌大笑,国仇家恨也被短暂忘却,这个小孩就是未来元四家里的浪子白朴(见秦岭一白.白朴篇)。

在强大的实力碾压面前,怡然自得只是苦中作乐。该来的迟早会来,狼狈逃窜和玉石俱焚才是真正考验心志。

人说乱世莫诉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


1232年,蒙军在三峰山大败金兵主力。

潮水般的蒙古大军涌向汴京,金哀宗带着少数官员连夜逃往商丘,白华抛下妻儿老小紧紧跟随老板步伐。

完颜守绪的逃跑路线,和百余年前的赵构毫无区别。大宋徽钦二帝的凄惨命运,正在张开臂膀迎接金国皇帝。

金哀宗前脚刚走,汴京守将崔立就公开造反。他搜刮完城里的金银财宝,又把五百位皇亲国戚奉献给蒙古人。

崔立吃里扒外到这个份上,依然觉得投降诚意不足,他对元好问等人说:

老崔要给自己立功德碑,想在受降仪式上彰显身份。看着满朝文官集体装哑巴,崔立杀气腾腾地抽出战刀。

太学生刘祁执笔,翰林学士王若虚校对,尚书省元好问作序,工书人张君庸刻碑...

崔立扛着功德碑去谈合作,蒙军入城首先血洗崔家。大宋子民遭受过的凌辱劫难,正在金国百姓身上轮回往复。

整座汴京城火光冲天,白朴姐弟躲在床下瑟瑟发抖。他们的父亲不辞而别,母亲也在嘶喊声中被蒙军拖出家门。

这时,一阵急促的声音传来:白朴你在哪儿?我是元叔叔!


1234年,蒙宋联军灭掉金朝,45岁的元好问沦为亡国遗臣。

他们当作俘虏被押往山东,沿途所见尽是血水残肢。蒙军叫嚣着挥动皮鞭,狠狠抽打体力不支的掉队官员。

元好问紧紧拉着白朴的小手,叮嘱他低头专心走路。母国已经彻底烟消云散,悲楚真情却笼罩在心目之间。

元好问全家被关进战俘营,生存条件还不如贫困户。白朴受惊过度发起高烧,靠他搂抱六天六夜才悠悠转醒。

囚禁生活艰难屈辱,元好问只能借诗文宣泄心怀。每次向白朴讲解早期诗作,想起眼下情处境唯有喟然叹息。

三年后,金国俘虏被集体遣散,元好问准备返回太原老家。

听说白华在真定做大官,他改变路线先送白朴回家。老白没想到儿子居然还活着,当场作诗答谢老朋友。

元好问在国破家亡中挣扎,迫不得已为崔立撰写碑文。白华先投南宋、后降蒙古,荣华富贵从来没间断过。

白府大门外,白朴拽着元好问的衣角嚎啕大哭。


元好问坐在父亲书桌前,默默擦掉案头上的灰尘。

他取名号为遗山先生,开始整理自己大半生的诗作。那些读过的书和经过的事,绵延不绝般在纸笔间流淌。

蒙元宰相耶律楚材慕名拜访,极力邀请元好问进京做官。他婉言谢绝之后,掏出写有54位金国秀才的花名单。

那一年,元好问已经50岁了,他要努力为自己做些事情。

远离世间纷纷扰扰,元好问好像找到陵川求学的记忆。他为自己保留的至情至性,从家国命运又回归感天悟地。

元好问花费十年时光,将满腹诗书转化为卷卷著作。只是每当夜深人静时,想起消散的母国仍然心有悲楚。

金国的遗老遗少们,不是退隐山林便是任职蒙古。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对朝代更替有着超强的适应性。

如果不总结前朝经验,更替不过是一场新的轮回。元好问极其推崇金朝的规章制度,想凭一己之力为母国修史。


1250年,元好问听说金实录在顺天。

这位61岁的白发老人,从太原倒好几趟车来到北京。他苦心劝说蒙古的万户长,将国史资料借给自己誊抄。

乐夔听到这件事后,说他俩是猫舔虎鼻梁—成心不要命,任何朝代私修国史都是死罪(见秦岭一白.班固篇)。

元好问眼巴巴望着张万户,毫不客气地被拒之门外,他还不断低声重复道:

这位万户的儿子叫张弘范,25年后会带领元军攻破崖山,为大宋王朝画上句号(见秦岭一白.陆秀夫篇)。

元好问两手空空回到家,在院里搭起亭子专心修史,对外宣称是写野史(

没有系统全面的官方原稿,元好问只能到处搜集散碎资料。往往先用小纸条偷摸记录,带回家中再核对誊写。

昏暗的油灯下,老人努力辨认着每一个蝇头小字。等到捋清众多杂乱不堪的事件,东方朝阳已然喷薄而出。


1257年,秦岭一白带着土蜂蜜前来拜访。

书房里的气氛略微尴尬,秦岭一白冲杯温热的土蜂蜜水,元好问的心情才好起来,还拿出新作诗文给我看。

元好问一生写过上千首诗词,唯独此首是给自己写的。他傲然点评历代著名诗人,最后也用这首做以终结。

同年十月,六十八岁的元好问病逝家中。儿女们遵从他的遗愿,只在墓碑上刻出七个字:

元好问,一位被才华遮挡住品性烈焰的男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