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邀請的理由大家也想了很久,最終確定先讓顧炎武出來應博學鴻詞之試,然後再參加編撰《明史》工作。可是這麼多人裏,卻沒有一個挑大樑的人,大家想來想去,編撰《明史》這項文化工程,只有顧炎武有資格挑這個大梁。

公元1644年,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爲重要的一年,先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逼得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就在人們以爲這天下從此就是李闖王的時候,李自成卻在山海關大戰中敗給多爾袞。後來就是清軍入關攻佔北京。北京城牆上的闖王旗又變成了滿清的黃龍旗,清王朝開始統治中國。
1645年,清王朝坐鎮北京的第二年,多爾袞打算修撰《明史》,這也是他打算開闢思想戰線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明史》編撰,一方面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能從思想上對明朝的遺老遺少進行統戰,尤其對於明朝頑固的知識分子,此舉可以讓他們逐漸站隊到清朝這一邊。對於搖搖欲墜立國不久的大清國來說,除了用八旗鐵騎鎮壓之外,這種懷柔政策更是重中之重。
當然,多爾袞的思想統一戰略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明史》的修撰只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緊迫和最重要的工作。爲此他專門開設了明史館,並進行組織架構的頂層設計,準備以大清王朝官方名義進行編撰,規格之高,組織之嚴,毫不遜色於一場大規模的陣地戰。
首先是班子成員的選定。這方面不愁沒有人選,當時清朝政府裏的漢人很多,而且都忠心耿耿,政治上很可靠。於是多爾袞指派馮銓、洪承疇、范文程、李建奉等人爲總編輯,又給他們配備了一些文學才俊,開始了《明史》的編撰工作。
但這件事進展並不順利,班子成員尚未開展工作,就被調離崗位,洪承疇去了江南,哪裏的反清運動此起彼伏,多爾袞把他調過去當江南總督,推行招撫政策。其它人也被各種事情纏身,對編撰《明史》的熱情不高。大家都是明朝故人,投降變節做了貳臣,現在編撰《明史》,顏面上覺得愧對故朝,無言以對,只好一拖再拖。
公元1671年(康熙十年),康熙皇帝又打算編撰《明史》,把這項文化工程繼續做起來。他指派熊賜履主持這項工作。熊賜履是當時的理學大家,名望很高。但這個人對明代歷史史料知之甚少,研究的也不多,自知這項工作自己一人很難獨立完成。於是他就找到對明史研究最有權威的顧炎武,希望顧炎武能加入他的團隊,一起完成康熙皇帝交代的工作。爲了說服顧炎武,他還特地找了一家星級飯店,請顧炎武撮了一頓大餐,並且把顧炎武最喜歡的外甥徐乾學也叫來陪酒,想通過這種巧妙安排一舉拿下顧炎武。
喫飯可以,喝酒也成,就是參與編撰《明史》不行。顧炎武立馬放下酒杯喝叫起來:“果有此舉,不爲介子推之逃,則爲屈原之死矣!”意思我寧願像屈原一樣投江死去,也不會給滿清政府工作。結果《明史》的編撰工作又停了下來。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康熙皇帝又打算再次編撰《明史》,這一次要比上一次隆重,這也是康熙親政後要做的一件大事。爲此他專門開了一次博學鴻詞科,招攬人才,儲備文人學士參加編撰《明史》,匯聚了三十幾號人,有名的像李因篤、朱彝尊、毛奇齡、汪琬、陳維崧、史閏章等人。可是這麼多人裏,卻沒有一個挑大樑的人,大家想來想去,編撰《明史》這項文化工程,只有顧炎武有資格挑這個大梁。可是這個人脾氣有點古怪,性子倔強,這該怎麼辦呢?
這一次,他們又派了一個人叫葉方靄去做工作。這個葉先生是編撰組的成員,也是顧炎武的同鄉,而且要比顧炎武大幾歲,德高望重。讓他出面,顧炎武應該能給個面子,參與這項工作。邀請的理由大家也想了很久,最終確定先讓顧炎武出來應博學鴻詞之試,然後再參加編撰《明史》工作。
準備妥當之後,葉方靄找到顧炎武說明來意,結果六十多歲的顧炎武並未給自己的老鄉留情面,又是一番喝叫:“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脾氣性格和上次一樣倔,十頭牛都拉不動。葉方靄一看一點脾氣都沒有,只能搖搖頭走人。
顧炎武接二連三的拒絕清政府邀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件事情還得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顧炎武從小就開始研究明史,十幾歲時就說“夫史書之作,鑑往所以訓今” ,認爲學歷史的目的就是爲了爲了今天。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對歷史特別關注,尤其對明朝歷史更爲留心,不僅閱讀了明十三朝的實錄,而且看了近幾十年的邸報,對明代朝野史實、興旺更替、典章制度沿革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瞭解。
23歲那年,也就是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顧炎武參加抗清復明的工作,在山東、山西、陝西、崑山、蘇州等一帶逃亡。後來清政府統治逐漸穩定,顧炎武遊歷各省,結交有識之士,開始專心讀書寫作。根據自己多年收集的資料,寫成了《明季實錄》、《三朝紀事闕文》、《聖安紀事》、《皇明修文備史》等書,對明代的河渠、賦役、屯田、農事、漕運等諸多領域做了充分的研究和準備,爲自己獨立完成《明史》的編著做了大量工作。
結果,在康熙二年,湖州的一個大戶叫莊廷鑨的人,家裏有錢,因本人雙目失明,卻又想流芳百世,想到左丘明失明,因爲編著了一部《左傳》而流傳至今,於是尋找機會也想編撰一部史書,讓自己名垂千古。機緣巧合,他得到了一部已故宰相朱國楨所編的《明史》稿本,覺得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自己雙目失明,又沒有太深厚的學問基礎,這項工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他有錢,招募了當時很多江南名士,一起來做這項工作。
參與這項工作的有兩個人跟顧炎武認識,一個叫吳炎,一個叫潘檉杖,都是二十歲出頭的文學青年,也是很有作爲的史學家。爲了這部《明史》,兩個人下了很多功夫,花錢購買了明代各朝實錄,收集了民間所藏的明代文集奏疏,下功夫進行整理。顧炎武看着青年才俊如此用心,也將自己收集整理的史錄、奏章等一二千本借給他們。
誰知這件事情最後被人誣告,演變成了一個文字慘案,當時莊氏家人及刻書、賣書、雕工、印工、校閱等等很多人受到株連,被殺害的人多大七十二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數百人。吳炎和潘檉章二人也被株連殺害,顧炎武借給二人的奏章資料也被焚燒殆盡。顧炎武對此深感痛心,嘆息人間失去了兩位青年俊才,專門寫了一首《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士》的詩:“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這件事也被金庸先生寫進《鹿鼎記》的第一章裏。
此事,對顧炎武打擊很大,後來再也沒有興趣參與《明史》的編著工作。所以對清政府編撰《明史》一事表現出極大的牴觸情緒。
另外,顧炎武自己的養母王氏特別尊重,一生都爲自己有這樣的母親而驕傲。王氏本是顧炎武叔祖顧紹芾的兒媳,但尚未過門,顧紹芾的兒子顧同吉就夭折早逝。王氏得知後不但沒退婚,反而一心嫁入顧家,當起了兒媳婦,對公公婆婆悉心照顧。爲了醫治好婆婆的疾病,她割下自己的手指頭熬藥,在崑山當地被傳爲佳話。王氏二十八歲時,抱養顧炎武,對他從小嚴格要求,督促學業,教他明事達理。在她五十一歲時,崇禎皇帝爲她立了貞孝牌坊,在當時是一項巨大的榮耀。
清軍攻佔南京後,王氏把顧炎武叫道身邊說道:“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爲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說完這句話,她就絕世七天七夜,溘然長逝。顧炎武銘記養母遺訓,自然對清政府的邀請不予理會。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