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奇蹟!多學科融合科考找到“野外滅絕”多年奇花)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和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中,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極小種羣野生植物綜合研究保護團隊在四川省涼山州木裏縣山區發現了被認爲野外滅絕多年的奇花——枯魯杜鵑。

考察隊在木裏枯魯山區重新發現枯魯杜鵑(圖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1929年9月,美國植物學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魯山區採到一份杜鵑標本,但未命名。直到1953年,該標本被作爲粘毛杜鵑的變種發表,於1978年升格爲種。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的原則,被命名爲R. adenosum,中文名爲“枯魯杜鵑”。在2013年中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佈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和覃海寧等人2017年發表的《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中,枯魯杜鵑均被評估爲野外滅絕。1929年以後,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僅有2008年採自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的“疑似枯魯杜鵑”標本記錄。

枯魯杜鵑的花(圖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今年5月,研究團隊成員馬永鵬、劉德團、姚剛等人對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以及該種模式標本採集地木裏縣枯魯山展開調查。在螺髻山的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螺髻山的疑似種與枯魯杜鵑至少在毛被、花色、花形方面有明顯區別,因此判斷疑似種並非枯魯杜鵑。

“由於在目前的地圖上,枯魯山已經不存在,我們經過查閱相關資料,在一本典籍中找到了相關記載。”馬永鵬說,“kulu”意指木裏縣的“康塢”,而木裏縣唯一保留“康塢”這一地名關鍵詞的,只有明神宗年間建造的康塢大寺。於是,考察隊在復建的康塢大寺周圍山區開展了爲期2天的調查,就在隊員們覺得此次調查或將無果而終且快要下山時,意外發現了一株花團錦簇的杜鵑。經與模式標本比對,並與《中國植物誌》覈對,確認爲枯魯杜鵑。“目前雖只發現一株,但足以讓隊員們渾身的疲憊與飢餓感瞬間消失。”馬永鵬興奮地說。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員在木裏枯魯山區(圖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此次採用多學科結合的野外科學考察,改寫了枯魯杜鵑“野外滅絕”的歷史。研究團隊認爲有必要進一步採取系統調查,徹底摸清該種的資源本底,同時開展搶救性保護和系統研究工作。

相關推薦
  • 量子密碼安全嗎?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打破質疑
王牧青 本文來源:揚子晚報網 責任編輯:王牧青_NB127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