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美國商4月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在華美國公司沒有將生產轉移到國外的計劃,甚至有企業會認爲在重啓經濟方面,中國走在了全球的最前線。《明特報》指出,印度政府通過開發46萬公頃土地,吸引尋求從中國轉移製造業的企業會遭遇阻力。

印度《明特報》(Mint)網站5月21發表題爲《印度正在追逐一個難以實現的「中國夢」》的文章,稱印度想要將跨國企業從中國吸引到印度,但是文章認爲,這很難實現。

《明特報》指出,印度政府通過開發46萬公頃土地,吸引尋求從中國轉移製造業的企業會遭遇阻力。供應鏈不太可能從中國大規模轉移,因有兩個:中國是世界工廠,有完整的供應鏈及配套,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從服裝到智能手機到行李箱的密集供應鏈;第二,一段時期以來,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市場已成爲全球企業前往投資的主要因素。

儘管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打擊下,讓企業發現過度依賴一國生產的弊端,但這很可能只會促使有關企業增加庫存以緩解供應中斷,或將一些供應遷往距離本地市場更近的地方,而非大舉轉移生產線。

報道亦指,印度在過去數十年錯失的機遇及「自擺烏龍」的行爲,將嚴重束縛莫迪政府從中國吸引工廠的可能,如2019年11月在突然退出日本邀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錯失全球化的機遇。

印度政府「誤診」中國的競爭優勢,亦是另一個理由:土地和靈活的勞動法至關重要,但就吸引企業來說,這只是衆多優勢因素中一部分。印度政府大舉推出優惠,但相比集龐大國內市場、國民收入、宜商環境、高生產效率、完善基建與勞動力保障與於一身的中國,印度相形見絀。

報道以近日爲例,指即使美國白宮正集中攻擊,亦無法令企業隨便的撤離中國。中國的美國商4月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在華美國公司沒有將生產轉移到國外的計劃,甚至有企業會認爲在重啓經濟方面,中國走在了全球的最前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