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地方,因爲日本人的緣故,正月初四才過年,被稱爲“做大歲”,這個地方就是福建的莆田、仙遊等地,這一獨特的民俗活動,實際上與明朝嘉靖年間的“倭患”有關。
嘉靖年間,明朝面臨着南北兩大邊患,被稱爲“北虜南倭”之患,“北虜”指的是北部的蒙古諸部,“南倭”指的是侵入到明朝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這兩大邊患困擾嘉靖一朝,直到明穆宗隆慶年間纔得到基本解決。
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說一說嘉靖年間,福建地區的“倭患”。
明朝建立之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代,後醍醐天皇在奈良建立的朝廷被稱爲南朝,第一代徵夷大將軍足利尊氏在京都開創的室町幕府政權被稱爲北朝,南北朝之間互相攻伐,在南北兩大朝廷之外,還有衆多的守護大名割據一方,這個時期的日本正處於歷史上的羣雄割據的年代,戰亂不已,於是就有衆多的武士、商人和浪人組成了海上武裝走私集團,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劫掠,這些人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爲“倭寇”,倭寇組成的海上武裝走私集團,亦商亦盜,說白了,其實就是海盜。

明朝政府本想把對日本的貿易納入到朝貢體系中來,但是在洪武年間,由於日本並未統一,再加上日本人一直比較蠻橫,所以明政府的這一計劃並未得到實現。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打敗了南朝,統一了日本,日本的歷史進入到了室町幕府時代,足利義滿於建文三年主動來中國朝貢,建文帝封足利義滿爲“日本國王”,並賜金印。
明成祖永樂年間,明朝與日本正式建立了勘合貿易關係,從此以後,從官方貿易的角度來講,對日貿易已經被正式納入到中華朝貢體系中來了,明政府規定日本十年一貢,每次帶船兩艘,人數限定爲200人,並不得攜帶武器,這種規定,使得日本來華朝貢的貿易人數非常的少,並不能滿足日本人正常的貿易需求,於是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在官方貿易之外搞走私活動,這就是明朝倭寇猖獗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日本歷史進入到了戰國時代,倭寇更爲猖獗,橫行東南沿海一帶,甚至有一段時間,還深入到了內地的南京、徽州、蕪湖等地。

嘉靖一朝,以福建、浙江兩省的倭患最爲嚴重,那個時候,有莆田縣、仙遊縣和興化縣的行政建制,而且這三個縣屬於興化府管轄,明朝府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臨近春節之際),倭寇攻陷興化府,火燒了興化城,並佔據興化府長達60餘日,在這60多天的時間裏,日本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興化城內3萬多軍民死於日本人的屠刀之下,直到1563年的正月二十五日,倭寇才退居平海一帶(今福建省莆田市平海鎮)。興化府是倭寇攻佔的明朝的第一個府城,興化府淪陷之後,震動朝野,明朝政府急忙調遣戚繼光擔任福建副總兵,會同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廣東總兵劉顯,趕赴興化一帶剿倭,戚繼光入閩之後,相繼取得林墩大捷、仙遊大捷,收復了興化城,此時已經是農曆的二月份了,逃入到山林之中的老百姓紛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看到親人的屍體,滿目瘡痍的家園,不禁潸然淚下,悲痛不已。
由於倭寇的侵襲,興化府的老百姓沒有好好過年,反而遭了難,回到家鄉的老百姓,只好在二月初四日,收拾好家園,互相探望親人,並在二月初四這一天團圓,於是就形成了二月初四過年的習俗。

那二月初四過年的習俗,後來爲什麼又改成了在正月初四過年呢?我們都知道,在我國的閩南地區,農曆的二月份,已經到了春耕大生產的時候了,二月初四這一天,農事非法的繁忙,在這一天過年,會耽誤正常的農事安排,於是就改到了正月初四過年,爲了與除夕那一天的過年相區別,除夕過年被稱爲“做歲”,而正月初四這一天過年則被稱爲“做大歲”。
“做大歲”在莆田地區傳承了400多年的時間,是我國南方地區一項具有濃厚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的民俗活動之一,同時也激發了後人不忘倭寇侵略的愛國主義熱情,“做大歲”的民俗活動已經被列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