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火器发明家戴梓,在当时中国火器上的成就算得上是登峰造极,和世界同期水平不相上下,他制作的大炮帮助清军平定葛尔丹,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大家对他另外一个发明很感兴趣,那就是著名的28连发火铳,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不过这个称号其实并不合适。
因为没有实物,我们只能通过遗留的史料简单了解28连发火铳的射击原理。他将铅弹和发射药分别储存在独立的容器里,通过操控铳身上的两个机轮,完成装弹发射。扳动第一个机轮,一枚铅弹和一定量的发射药落下,进入枪膛内,扳动第二个机轮则实现射击,如此往复可实现28次射击。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出28连发火铳的一些内部结构。它的射击没有红火药引燃,可能是采用火绳或者燧石发火的原理。铅弹和发射药是通过一个灵巧的机关完成装填,加上容纳铅弹和火药的容器,整支枪的尺寸和重量应该不小。
要论一款武器的实用性,就必须看它的可靠性和威力,很不幸,28连发火铳这两样都很欠缺。
首先说可靠性。早期枪支最多的问题就是炸膛和哑火,如果该枪以火绳或者燧石发火原理,那么基本可以认为它的击发成功率和当时其他枪支是一样的,真正的问题是它的火药储存。
枪支容器将28次发射所需的黑火药全部容纳在一起,灵巧的机关每次往枪膛输送一定量的火药,那么这个机关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密封能力显然无法和今天相比,发射时的高温燃气存在一定概率从缝隙中引燃容器内的火药,这样足量的黑火药如果发生爆炸,已经足以和一枚小型手榴弹相比了。
要降低燃气危险,可以通过减少单次发射的药量,降低膛压来实现,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威力。或许一些读者并不清楚一支常规火枪装弹发射的过程,从枪口倒入火药后,需要用通条将火药适当压紧,然后用破布裹住铅弹,用通条将他推到底并压紧。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缩小火药爆燃时的空间,密封子弹与枪管内壁的缝隙,增大火药爆发时的压力,子弹能以更高的速度出膛。
然而戴梓的28连发火铳显然没有压实火药和铅弹的步骤,这就导致射击时膛内气压更低,作用在铅弹上的力量更弱,威力和射程都要小得多。如果想办法加大膛压,例如增加发射药量,那么高温燃气又可能会反噬火药容器,这就是一个相互矛盾的结构。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该枪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例如枪支上方储存铅弹和火药,射手无法如常规枪支一样瞄准射击,过大的重量和尺寸,让携行变得不方便。
至于称它为最早的机关枪,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机关枪应该是具备自动射击能力的,28连发火铳应该称为半自动枪。
戴梓作为一个枪炮发明家是值得肯定的,他看到了热兵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28连发火铳这样的新概念武器也很新颖,但是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尤其是戴梓并没有解决定装子弹的问题,因此所谓的“最早的机关枪”是国人太高看这一发明了。
遗憾的是,戴梓因为其他原因没能继续深入研究这一发明,以他的聪明才智,也许能完成定装子弹,或者用其他办法走出困局,没准真正意义上的机关枪还真的要提前两百年问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