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太平天国内部还是清军,都是知道陈坤书和李秀成之间有嫌隙,李鸿章更是觉得陈坤书是可以招降的人,“常州之伪护王陈坤书,系粤西老酋,与忠逆积怨甚深,终必投诚”。在太平天国中,他因军功被封为殿前前功曹副侍卫、求天义、 副掌率殿后军主将、忠诚七天将、协天神将,1862年晋为“ 殿前礼部副眷僚顶天扶朝纲护王悦千岁”,在李秀成的自述中把封陈坤书为“ 殿前礼部副眷僚顶天扶朝纲护王悦千岁”记作封王,并说洪秀全这么做是为了分散李秀成的兵力,也是陈坤书花钱买王。

【太平天国系列一百零三,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陈坤书,广西桂平县人,先是在老家参加拜上帝教,后来参加金田起义。在太平天国中,他因军功被封为殿前前功曹副侍卫、求天义、 副掌率殿后军主将、忠诚七天将、协天神将,1862年晋为“ 殿前礼部副眷僚顶天扶朝纲护王悦千岁”,在李秀成的自述中把封陈坤书为“ 殿前礼部副眷僚顶天扶朝纲护王悦千岁”记作封王,并说洪秀全这么做是为了分散李秀成的兵力,也是陈坤书花钱买王 。

从李秀成整个自述中对陈坤书的描述来看,李秀成对他的评论比较低——“扰民”“祸乱苏州”,例举一事便是1862年李秀成在江西和湖北招兵,把苏州的军务民务交给陈坤书打理,等李秀成再次回苏州的时候,“民已失散,房屋被拆不堪,良民流涕来禀”,陈坤书见状不对就带着自己的部下一溜烟跑去常州。小佛在看相关资料的时候,有人说陈坤书是被人冤枉,李秀成听信谗言。
洪秀全索性就让他镇守常州,并在这个时候封他为护王。不管是太平天国内部还是清军,都是知道陈坤书和李秀成之间有嫌隙,李鸿章更是觉得陈坤书是可以招降的人,“常州之伪护王陈坤书,系粤西老酋,与忠逆积怨甚深,终必投诚”。不过,陈坤书用实际行动证明李鸿章的推断是错误的,虽与李秀成不和,但是没有背叛太平天国和洪秀全。

1863年,苏州失陷,李鸿章将淮军一部分分往浙江境内,一部分留在江苏境内,留在江苏境内的淮军有两个重要的目标——无锡和常州。当时的太平天国手中只剩下天京、丹阳、常州、湖州、嘉兴、杭州等几个重镇,,因此常州作为天京的屏障和通道,是非常重要的。1864年1月,淮军开始往常州行军,陈坤书守城非常的尽力“舍命坚守, 凶悍实所罕见”,李鸿章不得不从各处调集十万清军围困常州,“各处清军纷纷赶来,云集于常州,数日之间,这主城被为数十万以上的清军所包围”。
陈坤书所守常州,兵士不足万人,在人数方面对于清军乃是劣势,但是他毫无畏惧,一直在城墙上指挥战斗,身先士卒,多次打败清军的进攻。清军借住常胜军大炮的优势,集中火力炮轰一处城墙,终究还是将城墙打了一个大窟窿,清军从缺口处进城,陈坤书只能率仅存的将士和清军开展巷战,即便如此,依旧毙敌千余人,但是人数差距实在太大,太平军的减员也非常的明显,最后仅剩下数十人和陈坤书一起退入护王府。

“他率领着几个军官和三四十个士兵,在自己的王府面前作最后的死战” , 甚至“ 他单独一人与大批敌人激战……许多敌人死在他的那柄大刀之下” 。最后陈坤书因体力不支被俘。他因为拒绝投降被李鸿章下令凌迟,死前陈坤书说:“ 欲保常州以为金陵犄角,奈事不成,,只有尽忠”。
参考资料:1、《忠王李秀成自述》;2、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