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寧格勒,原爲立陶宛所管轄,此後成爲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二戰後,從德國手中割讓給了蘇聯,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地處北約成員國波蘭和立陶宛之間,是俄羅斯連接歐洲的要衝之地。
但加里寧格勒卻遠離俄羅斯本土,是俄羅斯在外的一塊飛地,在歐洲孤島般的存在,除了出海口,陸地上被北約成員國包圍,對俄羅斯來說加里寧格勒卻具備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目前,加里寧格勒,是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俄羅斯常年在這裏保有龐大的軍事力量,包括戰鬥力非常強悍、攻城拔寨無堅不摧的伊斯坎達爾彈道導彈,攜帶核彈頭的戰略轟炸機等。
從加里寧格勒出發,俄羅斯常規機械化重裝集團軍的裝甲洪流可以瞬間橫掃波蘭、德國等歐洲國家,因此,對於加里寧格勒,北約成員國曆來是如鯁在喉。

其實,俄羅斯也擔心遊離於國境線以外的加里寧格勒,會被北約成員國包了餃子,雙方可謂互爲忌憚;於是,就有了2002年正式生效的包括美國、俄羅斯、英國等34個締約國簽署的《開放天空條約》。
條約簽署目的是建立一種增強軍事透明度的機制,旨在允許成員國在對方領土上進行“無武裝”的監視飛行,以幫助覈查已簽署的軍控協議。

由於美國國務院5月21日宣佈,將在6個月後正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如果俄羅斯能夠完全遵守這一條約,美方可能重新考慮這一決定”;因此,加里寧格勒,這個遠離俄羅斯的境外飛地,再次成了軍界關注的目光。
僅從地圖上判斷,如果俄羅斯走陸路,進入加里寧格勒,要麼從拉脫維亞過境立陶宛,再到加里寧格勒;或者從白俄羅斯過境立陶宛,再到加里寧格勒;也可選擇從白俄羅斯過境波蘭,最終到加里寧格勒,路途要遙遠一些,但也是能選擇的。

由於蘇聯解體以後,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是最早獨立的,且都加入了北約,與俄羅斯關係比較緊張,畢竟歷史上蘇俄對這三國都是壓榨的,因此,俄羅斯很少選擇走陸路,對駐加里寧格勒的駐軍進行補給和裝備的更新換代。

俄羅斯走的是海路,儘管路途也比較遙遠,但卻不必要和有過節的立陶宛打交道,因此,選擇走海路,成了俄羅斯較好的選擇,儘管有1000餘公里的航線,但卻是比較穩妥的選擇。
因此,俄羅斯通過聖彼得堡西邊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從波羅的海通過海運,能將武器裝備輸送到加里寧格勒,或者通過大型軍用運輸機,空運抵達加里寧格勒機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