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拯救明朝的大忠臣叫于謙。于謙爲世人所熟知,是因爲收錄進小學語文課文的一首《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流傳大江南北,家喻戶曉。
于謙所幹過最漂亮的事情,當然不是寫了一首《石灰吟》,而是在“土木堡之變”後,扶持新君明代宗即位,並積極組織策劃北京保衛戰,擊敗了也先大軍,讓大明王朝轉危爲安。可以說,于謙是拯救明朝的大忠臣。
然而,于謙的下場並不好。北京保衛戰後,也先看到明朝已經順利進行了領導變更,在“土木堡之變”中俘獲的明英宗已經沒有任何使用價值,便將明英宗釋放回去。一時間,明朝竟然有了兩個皇帝。可想而知,場面有多尷尬?
明代宗不願意將皇位還給明英宗,將明英宗軟禁起來。1457年,在大臣徐有貞、石亨等人的策劃下,明英宗發起“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
明英宗首先對參與“奪門之變”的大臣予以封賞。石亨被封爲忠國公。徐有貞以翰林學士的身份進入內閣,又加封兵部尚書。隨後,又將擁立明代宗的大臣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逮捕下獄,等待處理。
那麼,怎麼處理于謙呢?明英宗很躊躇。畢竟,擁立明代宗是經過太后的首肯,也是挽救明朝的無奈之舉,算不上什麼大錯。組織策劃北京保衛戰,更是有功於國家、有功於社稷。于謙在輔助明代宗期間,也是兢兢業業,對於明英宗朝的大臣並沒有落井下石,而是量才使用,全是爲國家社稷着想。
這時候,都御史蕭惟禎提出定罪建議,要將於謙以“謀逆”的罪名處以極刑。明英宗聽到後,猶豫不決,說:“于謙實有功。”
就在這關鍵時刻,徐有貞在旁邊說了一句話:“不殺于謙,此舉爲無名。”
這句話不長,簡簡單單9個字,卻一舉擊中明英宗的心事。是的,儘管于謙有功無過,但如果不殺掉于謙,“奪門之變”就會變得名不正言不順,自己的皇位就會變得名不正言不順。是自己的皇位重要,還是于謙重要?明英宗很容易作出選擇的。
明英宗立即狠下心來,決定處死於謙。當年1月23日,于謙被押送到崇文門外。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于謙被處以斬決。《明史·于謙傳》稱,于謙死時,“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很大程度上,于謙死於大臣徐有貞一句話“不殺于謙,此舉爲無名。”那麼問題就來了,徐有貞與于謙有何仇怨,爲何要將於謙置之死地?
這還得從8年前的1449年說起。當年7月,御駕親征的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也先大軍趁勢前來攻打北京。朝野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大臣徐珵站出來,聲稱“星象有變,當南遷”,建議遷都到南方去。
于謙厲聲呵斥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徐珵被于謙這一頓呵斥,大爲沮喪,不敢再言。南遷之議也無人敢提。
自此,徐珵就恨上了于謙。徐珵這人素來追求功名,他被于謙當衆呵斥的醜態,成爲朝廷的保留笑話節目,仕途也就一片黯然。就連於謙親自提名徐珵擔任國子祭酒,也遭到明代宗一票否決,“此議南遷徐珵邪?爲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
走投無路之下,徐珵改名爲徐有貞。
徐有貞深知自己要在朝廷裏出人頭地,就必須扳倒于謙;而要扳倒于謙,就必須搬出被明代宗軟禁的明英宗。基於此,徐有貞參與發動了“奪門之變”。爲了發泄私憤,徐有貞極力主張殺掉了于謙。
果然,于謙死後,徐有貞青雲直上,步入人生巔峯。他被任命爲華蓋殿大學士,成爲內閣首輔,權傾朝野,一時風光無兩。明英宗也對徐有貞很信任,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入宮來見皇帝。
可是,徐有貞和石亨因爲爭權奪利卻發生了矛盾。石亨屢次在明英宗面前誣陷徐有貞,使得明英宗逐漸疏遠了徐有貞。到了後來,明英宗更是將徐有貞貶爲庶民,流放到雲南一帶。
石亨死後,明英宗將徐有貞放回老家,打算重新起用。可是,由於徐有貞在於謙之死上做得太齷齪,朝廷中人都對他看不起,因此直到死去,都沒有得到起用,落得一個悲涼的結局。
【參考資料:《明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