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然艦載8管300毫米火箭炮在威力和射程這2方面完全達到了海軍的要求,爲什麼海軍沒有把該炮用於改裝老舊護衛艦或是新建專門的火力支援艦。62式(0111型)火炮護衛艇是當時中國海軍的主力近海作戰艦艇,安裝艇載火箭炮的本意是讓其能與裝備76毫米艦炮的驅護艦對抗。

516艦上的122毫米艦載火箭炮組

人民軍隊對火箭炮這種火力猛烈的投射兵器非常重視。早在1950年,新中國就研製了第一代102毫米多管火箭炮。儘管102毫米火箭炮性能並不完善,但仍投入抗美援朝戰場並取得了一定戰果。人民海軍也很早就開始了“火箭炮上艇”的改裝工作,中國的艦載火箭炮型號發展一直未中斷,並誕生了許多經典的型號。

107毫米反艦火箭炮

20世紀60年代,艇載火箭炮項目正式列入研製計劃。當時陸軍裝備的火箭炮有三種:蘇制BM-13型“喀秋莎”、63式107毫米火箭炮和63式130毫米火箭炮。BM-13國內沒有引進仿製,因此只能在後兩種型號中選擇。

這兩型火箭炮本身的技術比較成熟,將其作爲艇載火箭炮的技術難點,在於研製一套艇用穩定炮架。由於火箭炮的射程遠高於75毫米無坐力炮,所以再用那樣簡單的艇用炮架是不行的。當時,預定搭載艦載火箭炮的是0111型高速護衛艇。考慮到0111型艇噸位小、航速高、易顛簸、易受風浪影響等因素,加上火箭炮本身的散佈就比較大,所以採用了三軸穩定式炮架結構。

經過一年多的試製和多次試驗,艇用三軸穩定式炮架基本上達到了戰技術要求,配有這套穩定式炮架的艇載107毫米火箭炮1966年裝艇試驗,而配有同樣炮架的130毫米火箭炮在1967年也裝艇進行了試驗。

通過裝艇試驗,這套三軸穩定式炮架基本上達到了戰技術要求,艇載火箭炮的射擊精度基本上接近陸用型指標,而且炮架結構相對簡單,成本也不高,總的來說,試驗是取得了成功。但最終,這兩型艇載火箭炮未能正式裝艇投入實戰。

除了受到那次政治運動的嚴重干擾外,實用性欠佳也是艇載火箭炮未能投入現役的一個重要因素。

火箭炮上(艦)艇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海軍和美國海軍都裝備過,不過都是用來對陸地目標進行攻擊。中國海軍在一江山登陸戰役中,也使用過裝有BM-13式“喀秋莎”的簡易版火箭炮船,同樣是用於對陸攻擊。火箭炮由於本身的散佈較大,並不適合攻擊同樣處於機動航行狀態的艦艇,除非是對方艦艇處於密集錨泊狀態,纔有一些命中的可能性。

107毫米艇載火箭炮基本上保留了原63式107毫米火箭炮的基本性能,12根定向管、初速31.4米/秒,最大射程8500米,發射間隔0.6~0.8秒,發射殺傷爆破彈,彈重18.8千克,裝1.18千克炸藥。

130毫米艇載火箭炮也基本上保留了63式130毫米多管火箭炮的基本性能,9根定向管、初速32米/秒,最大射程10120米,發射間隔0.5~0.6秒,發射殺傷爆破彈,彈重33千克,內裝3千克炸藥。

不論是107毫米還是130毫米火箭炮,不用全部命中,命中一半左右就足以重創一艘千噸級敵艦。但是,問題在於,能有如此的命中率嗎?

63式107毫米多管火箭炮發射的殺傷爆破彈,距離公算偏差爲≤1/140,方向公算偏差爲≤1/80。63式130毫米多管火箭炮發射的殺傷爆破彈,距離公算偏差爲≤1/165,方向公算偏差爲≤1/75。以國民黨海軍“太”字級護航驅逐艦爲例,其全艦長爲88.21米,假定艇載107毫米火箭炮的發射距離爲5000米,方向公算偏差就已經達到了35.71米,距離公算偏差也達到了62.5米。再加上在海上發射時精度通常會明顯下降,綜合來說,想命中一半的火箭彈幾乎是不可能的。

經部隊試用後發現,由於發射時本艇受到航行和海浪雙重作用的影響,就算採用了三軸穩定式炮架,精度也只相當於地面同型火箭炮的70%左右。這還是在風浪較小時,如果風浪稍大,射擊精度就會呈直線下降。

別說“太”字級正處於機動航行時,就是停着不動,指望艇107/130毫米火箭炮有多高的命中率也是不現實的。而且距離越遠,命中率越差,除非抵近到500米,命中率纔有可能提高到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程度。但這需要對火箭彈進行改造,因爲107毫米火箭彈的最小射程是3000米,130毫米火箭彈的最小射程爲3100米。

就算彈藥經過改裝,可以在500米距離上發射,命中率勉強可以接受。但無論是107毫米還是130毫米多管火箭炮配用的都是殺傷爆破彈,都是用來殺傷人員或是壓制炮兵陣地一類的軟目標。對於艦艇的毀傷效果並不是很好,除非是80年代定型裝備部隊的107毫米碎甲彈提前穿越,不然,就算殺傷爆破彈命中幾發,效果也不會太好。

除了這兩個問題以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多管火箭炮的裝填和儲存問題。想在顛簸的高速護衛艇上爲12管或是9管火箭炮裝填彈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說是一件風險比較高的任務,在搖晃的艇上抱着一枚全彈質量達18.8千克(107毫米殺傷爆破彈)或是33千克(130毫米殺傷爆破彈)且安裝了箭-1式引信的火箭彈往定向器裏裝填,怎麼看都不那麼安全。

那麼在接敵前裝填到位行不行?當然行,但是多管火箭炮的發射管是比較薄的,萬一在戰鬥中中彈受損,那就非常危險了。

以一枚63式107毫米殺傷爆破彈爲例,內裝有3.75千克雙鉛-2推進劑和1.18千克TNT炸藥,一旦發生殉爆,會嚴重威脅護衛艇自身的安全。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艇載107/130毫米多管火箭炮就算是裝備到了0111型高速護衛艇,也只能作爲“致命一擊”武器,即將敵艦艇打癱瘓後,抵近後給予其“仁慈”一擊的武器。

艇載107/130毫米多管火箭炮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0111型高速護衛艇火力不足的問題,還有可能帶來另外一些更爲嚴重的問題。從實用性來說,還比不過艇載雙聯裝75毫米無坐力炮。所以最終也沒能正式量產裝艇。但是爲其配套的三軸穩定式炮架系統在20世紀80年代後成爲了新一代艦載40/50管122毫米火箭炮及300毫米遠程艦載火箭炮的基礎。

63式107毫米火箭炮

從攻艦到攻陸的迴歸

在越南戰爭中,中國接觸到了蘇制BM-21式40管122毫米火箭炮,與當時裝備部隊的國產107/130/180毫米火箭炮相比,BM-21式在射程、威力和地面密集度等方面明顯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事實上,直到今天,BM-21仍是俄羅斯陸軍中的主力師團級火箭炮,包括山寨版在內的各型BM-21仍活躍在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中。

中國陸軍在得到BM-21式火箭炮後,迅速安排有關單位展開合作,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測繪仿製。由於中國本身就有一定的技術儲備,加上BM-21式火箭炮保持了蘇制火箭炮結構簡單的一貫傳統,所以仿製進度很快,1976年開始研製,1981年,國產122毫米40管火箭炮就正式列裝了部隊。部隊試用後,對於該炮的性能十分滿意,又在其上配套了履帶式底盤,研製出了89式40管122毫米自行火箭炮。

在陸軍裝備該炮的同時,海軍也認爲在其基礎上研製一型以對岸攻擊爲主的多用途火箭炮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就當時來說,除了列裝於051型導彈驅逐艦上的76式雙聯130毫米艦炮以外,大量裝備053系列護衛艦的79式雙聯裝100毫米艦炮的最大射程不過22000米,雙管射速不過50發/分,對艦攻擊效果還行,但用於對岸火力支援就略顯喫力了。而國產81式122毫米40管火箭炮的最大射程20000米,可在20秒內向目標傾瀉40枚122毫米火箭彈,對於面目標具備良好的毀傷效果。而且122毫米火箭彈彈體容積大,也有可能發展出多用途彈藥,除可爲艦艇提供一定的硬殺傷能力外,還可提供一定的軟殺傷能力。更爲重要的是,能爲艦艇提供高於艦炮的對岸攻擊火力,這對於當時中型艦艇數量較少又擔負有重要的登陸火力支援任務的中國海軍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107毫米火箭彈外形圖

107毫米火箭彈結構剖視圖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海軍從一開始就要求艦載40管122毫米火箭炮要配備在小型艦艇上,畢竟當時的中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中的中型艦艇數量太少,不可能專門拔出進行對陸攻擊的改造。

爲了滿足海軍提出的該炮要裝於250~500噸小型艦艇,在4級海況下能正常使用上使用這一要求,在保留了原81式4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定向器部分以外,取消了平衡機,調整起落架,使其重心儘量靠近耳軸,以減少不平衡力矩,既簡化了機構,減輕了全炮質量又減少了隨動系統的功耗。

62式(0111型)火炮護衛艇是當時中國海軍的主力近海作戰艦艇,安裝艇載火箭炮的本意是讓其能與裝備76毫米艦炮的驅護艦對抗。

與81式40管122毫米火箭炮相比,艦載型配套了專用的穩定式炮架及火控計算機。這套系統是在107/130毫米艇載多管火箭炮三軸穩定式炮架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包括了內裝有測量傳感器(用於測量本艇搖擺幅值、週期並傳輸至火控計算機)的穩定式炮架、火控計算機(接收炮架傳輸來的信號 ,與射擊諸元疊加後再控制隨動系統)、隨動系統(接收火控計算機的控制信號,控制高低、方向電液隨動系統驅動發射架,在搖擺的平面內使目標位置相對保持穩定,用以穩定射擊線)。隨動系統是艦載火箭炮設計的一個技術難點,好在有當年三軸穩定式炮架的技術儲備,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的技術進步,隨動系統的研製進度倒也跟得上火箭炮的研製進度。

考慮到海上射擊和日常維護保障的需要,艦載40管122毫米火箭炮配有控制艙,控制艙內裝有火箭炮操縱控制檯,通過電纜控制火箭炮。需要注意的是艦載火箭炮的控制系統處於單打獨鬥狀態,並沒有融入艦載火控系統中。

對比下當時中國海軍接觸過的意大利“斯科拉爾”105毫米艦載多管火箭炮和法國“風暴”160毫米艦載多管火箭炮。從作戰使命上來說,國產艦載122毫米40管火箭炮更接近法制“風暴”160毫米多管火箭炮,是以硬殺傷爲主,而不是類似於 “斯科拉爾”那樣的,以發射干擾彈和照明彈爲主。這與當時國內還沒有成熟的無源干擾火箭也有着直接關係。

該艦載火箭炮發射國產81式系列122毫米火箭彈,其主用彈種爲122毫米殺傷爆破火箭彈和122毫米鋼珠火箭彈。與陸用122毫米火箭彈相比,它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戰鬥部上,殺傷爆破火箭彈戰鬥部內裝梯黑鋁炸藥6.31千克,密集殺傷半徑28.2米,有效破片數3150片。除可殺傷有生目標外,還可對堅固目標構成一定的威脅。而鋼珠火箭彈戰鬥部只裝有5.58千克梯黑鋁炸藥,另預裝4096顆直徑6.35毫米,質量爲1.047克的鋼珠作爲殺傷部件,也就是說,除了戰鬥部本身可以形成6322枚有效破片外,還有4000顆鋼珠參與殺傷,密集殺傷半徑達41.2米,對於有生目標有很大的威脅,但由於戰鬥部裝藥量較小,對於堅固目標的效果不如殺傷爆破彈。

81式122毫米火箭炮源自蘇聯BM21,是八九十年代較爲先進的多管火箭炮系統。

單從性能上來說,國產艦載40管122毫米火箭炮還是不錯的,例如火力猛、突襲性較好、戰鬥部裝藥量大,對集羣有生目標有較好的毀傷效果等等。除了射程和戰鬥部威力以外已經比較接近法制“風暴”160毫米多管火箭炮的水平,但和之前研製的107/130毫米艇載多管火箭炮一樣,最終沒能進入中國海軍服役。

實際上這點也很好理解,艦載火箭炮本質上仍屬於面殺傷武器,對於快速機動的艦艇殺傷效果是很有限的,對付陸地集羣目標更爲適合。而當時的中國海軍首要的目標仍是奪取制海權,對陸攻擊雖然也是人民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重要任務,但其排序仍在第二,甚至第三位。當時的水面艦艇部隊爭奪制海權已屬喫力,不可能再分出一部分艦艇加裝艦載40管122毫米火箭炮來充當專用的登陸火力支援艦。

而且海軍在試用該炮後也發現,122毫米火箭彈的射程不及國產79式雙聯裝100毫米艦炮,雖然瞬間火力高於79式雙聯裝100毫米艦炮,單論發射器的成本也低於身管艦炮,但由於火箭彈的成本高於身管火炮用彈,艦載多管火箭炮的性價比要低於身管艦炮。對於當時還處於經濟困難中的中國海軍來說,是選擇艦載多管火箭炮還是身管艦炮,這種選擇題本身就是單選。

63式130毫米火箭炮有更大的彈丸威力,但體積重量相對較大,最終沒有選作艇載火箭炮的母型。

更何況,艦載40管122毫米火箭炮與107/130毫米艇載多管火箭炮一樣,固有的缺點並沒有得到改善,那就是其易損性過高。火箭炮畢竟是一型陸軍用支援火炮,並不適合衝殺在第一線。更加嚴重的是,122毫米火箭彈的長度和全彈質量相對107/130毫米火箭彈有了成倍的增長(81式122毫米殺傷爆破火箭彈全彈質量66.8千克,全彈長2873毫米,而63式130毫米火箭彈全彈質量爲33千克,全彈長爲1051毫米),裝填需要二人合力,這在陸地上不是什麼問題,但在海上,這就是個比較麻煩的問題了。自動裝填系統雖然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考慮到艦載4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預定列裝對象是250~500噸的小型艦艇,再加裝一套自動裝彈系統,明顯是不太現實的。

從以上幾點也可看出,艦載40管122毫米火箭炮沒有進入海軍服役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當時的海軍真有這樣的需求,在艦艇上加裝多管火箭炮也不存在什麼不可克服的技術難題,唯一的問題在於缺錢。

相關的研製機構在海軍不採購的情況下,不得不將該艦載火箭炮改爲外貿產品,該炮雖然是一型非常適合海上游擊戰的武器,但實在是生不逢時,目前沒有發現該炮有成功出口的記錄。

從40管到50管

隨着1996年臺海危機的持續發酵,中國海軍開始重新把對陸攻擊任務納入了自己的視野中,而此時海軍各型艦炮中,76式雙聯130毫米艦炮因過於老舊開始被淘汰,新裝備的H/PJ-33A/B式雙聯裝100毫米艦炮在自動化和隱身性能上較79式雙聯裝100毫米艦炮進步很大,但艦炮本身的性能卻並沒有什麼提高。與之相對的是,臺灣軍方裝備的155毫米/45倍口徑加農榴彈炮在最大射程上均已超過了30千米,這還不算當時的中國海軍也沒有多少艘裝備有雙聯裝100毫米艦炮的艦艇。

那個時期出現的地炮上船熱潮可以說是對岸打擊能力缺乏的過激反應。各種演習已經證明了地炮上船的效果也就是個有比沒有強(據說當時部隊流傳的一句話:“船載炮,瞎胡鬧,打不準,佔航道”),並不能真正解決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缺乏對陸攻擊能力的問題。

想憑着身管艦炮解決對陸攻擊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不是急切之間能解決的。海軍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投向陸用型多管火箭炮。

50管122毫米艦載火箭炮發射定向管特寫

40管122毫米艦載火箭炮的早期樣炮

中國陸用型多管火箭炮自81式40管122毫米多管火箭炮列裝後,在火箭彈的研製上投入了相當的力量,在八十年代中後期,爲81式122毫米火箭彈研製出了新的火箭發動機和新型高能推進劑,在保持原彈長、全彈質量和戰鬥部威力不變的前提下,將122毫米火箭彈的最大射程提高到30千米,一舉超過了蘇制原裝貨。這型被命名爲81-I式122毫米系列火箭彈列裝部隊後,相關的科研機構再接再厲,研製了全新的火箭發動機,最終,將122毫米火箭彈的最大射程提高到40千米,戰鬥部質量增加到22千克!直到今天,俄羅斯陸軍裝備的122毫米火箭彈最大的射程也不過36千米。除配套有高爆殺傷彈和鋼珠殺爆彈以外還配有云爆彈、雙用途子母彈、殺爆燃彈、燃燒彈、佈雷彈等多種戰鬥部。

81-II式122毫米火箭彈的問世,使得海軍重新燃起了對艦載多管火箭炮的熱情。更爲重要的是,隨着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快速發展,有些早期的導彈護衛艦已經到了需要退役或是改裝的程度,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

海軍拔出053H型導彈護衛艦“九江”號(舷號516),用以加裝艦載多管火箭炮,相比前二代的艦艇載火箭炮來說,這絕對是大手筆了,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海軍在中國改革開放多年後終於有些底氣了。

而且這次海軍也不再是簡單把陸軍用多管火箭炮裝到艦上,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採用了2×25這樣的特殊結構。也就是說,每門火箭炮由二個25管定向器組成,共50管。

之所以採用這樣特殊的結構,就是因爲海軍艦艇對於火箭炮全炮質量並沒有嚴格的要求,採用50管可以提高瞬間火力密集度,最大限度的彌補火箭炮射擊精度不高的缺點。

053型導彈護衛艦好歹有1650噸的正常排水量,在拆除反艦導彈後,有足夠的空間和排水量爲每門艦載50管火箭炮配套了彈庫和自動裝填系統,這也是艦大的好處之一。

目前關於艦載50管122毫米艦載火箭炮的資料比較少。筆者推測,其隨動系統應該是在艦載4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但配有自動裝彈機構,該機械由揚彈、輸彈、推彈機構組成、可以實現122毫米火箭彈的快速裝填。

改裝後的“九江”號已經變成了中國海軍第一艘專用的對陸火力支援艦,除了5門艦載50管122毫米火箭炮外,其原有的兩座H/PJ-33B式雙聯裝100毫米隱身艦炮仍然保留。在極短時間內,全艦可以向目標區域傾瀉250枚122毫米火箭彈,可對集羣有生目標造成重大殺傷。

“九江”號火力支援艦露面後,網絡上幾乎是歡聲一片,認爲中國海軍終於找到了老式導彈護衛艦的改進之路,未來一片光明。筆者當時則判斷,這只是海軍的一次試水而已,而且恐怕試水的結果也會很不樂觀。事實證明,筆者的猜測是正確的,到目前爲止,“九江”號仍是中國海軍唯一的火力支援艦,此後海軍對於老舊導彈護衛艦的處理仍是退役,而不是進行類似的改裝。

在筆者看來,海軍的這一決定是明智的。艦載5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問世,實際上並沒有解決之前107/130/122毫米艦艇載多管火箭炮固有的缺點。

國產81-II式122毫米火箭彈40千米的最大射程確實較原裝BM-21式有着巨大的進步,但是,陸軍用身管火炮也在進步,以北約制式155/52倍徑加農榴彈炮爲代表的先進陸軍火炮的最大射程也提高到了40千米以上。也就是說,“九江”號火力支援艦在將對方納入自己有效射程時,實際上自己也處於對方的打擊範圍內了。誠然,考慮到火力支援艦本身的機動性不錯,就算是雙方射程相等,壓制155毫米/52倍口徑自行加農榴彈炮連應該不會感到喫力。但是,如果對方是擁有堅固掩體的牽引式155毫米加農榴彈炮,那勝敗可就兩說了。畢竟艦載50管122毫米火箭炮的易損性要遠高於擁有掩體的陸軍身管火炮。

在當時,受到國內技術及122毫米火箭彈受彈徑和容積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在保證戰鬥部質量不減的前提下,是很難加裝精確制導組件的,就連簡易制導組件也沒戲,其本質上仍是無控火箭彈,地面密集度差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

受制於裝藥量,對於堅固的掩體毀傷效果也不好。實際上122毫米火箭彈更適合對付有生目標仍是非裝甲目標和有生目標。

122毫米艦載火箭炮的裝填機構蓋板

122毫米艦載火箭炮裝填口打開的場景

122毫米艦載火箭炮裝填場景

別看“九江”號火力支援艦火箭炮齊射時非常壯觀,但實際上,其火力只相當於陸軍一個40管122毫米火箭炮連(每連擁有6輛發射車,一共是240根定向管),但專用火力支援艦的使用成本要遠高於陸軍的火箭炮連。實際上,與其指望一艘自身還需要掩護的專用火力支援艦,還不如想點辦法儘快把一個122毫米火箭炮連送上灘頭陣地,後者的效果會更好。

在筆者看來,適合“九江”號火力支援艦出場的,應該是奪島(中型以下的島嶼)戰鬥,靠着密集而猛烈的瞬間火力,對於掩體並不堅固的敵人會造成很大的威脅(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硫磺島日軍那樣的工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同時,還可以根據登島部隊的要求,及時提供壓制火力,畢竟不是哪個島都有灘頭大的可以放列下一個122火箭炮連的。

122毫米艦載火箭炮發射瞬間

性價比不高、用途單一、日常維護保養成本較高、自身防禦能力低下,這樣的火力支援艦,海軍有此一艘用來驗證足夠了。

事實上,在筆者看來,用老舊導彈護衛艦改裝專用火力支援艦,除非是在戰時應急,否則未必合適。這種改裝,老式導彈護衛艦原有的防空、反潛能力低下的缺點並沒有得到改善,相反,大量裝備易損的火箭彈後,更需要編隊中的其他艦艇提供掩護。而且老舊導彈護衛艦由於使用多年,無論是艦體結構強度還是主機壽命都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改裝成火力支援艦後,其日常的保養維護費用自然也低不了。

如果在臨戰時,海軍亟需火力支援艦艇的話,無論是老式的037型反潛護衛艇還是新式的022式導彈快艇都是個更好的平臺,利用現代數據鏈進行協同的艇羣,在火力密度上絕不會遜色於“九江”號,而因其自身噸位小、機動靈活、其被敵炮命中的可能性更小。就算是學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海軍,直接把登陸艦艇改成專用的火力支援艦,效果也不會比“九江”號差多少。

這恐怕也是目前中國海軍中只有“九江”號一艘專用火力支援艦的原因吧。

當然,艦載50管122毫米火箭炮在技術上還是有所收穫的,將該炮裝於輪式車輛上,就形成了今天遠銷海外的“沙塵暴”50管122毫米火箭炮。

“遠火”上艦

前文說過,艦載火箭炮的很多缺點實際上是受限於122毫米這一口徑的,如果能把更大口徑的多管火箭炮搬上艦會不會解決這些問題呢?這是個很有創意的想法。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在中小口徑火箭炮身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對於大口徑火箭炮也不是一點都不重視,83式273毫米多管火箭炮雖然因性能原因沒能大量裝備部隊,但總算爲國產大口徑火箭炮開了個頭。

此後,國內相關的廠所推出了一系列大口徑火箭炮方案,但最終都沒能得到軍方的青睞。直到蘇聯解體後,作爲其大口徑火箭炮最優秀代表的9K58(BM-30)式“龍捲風”300毫米多管火箭炮進入了中國陸軍的視野。

在與國內的WM-80、WS-1等多種大口徑火箭炮方案進行比較後,軍方最終選擇了從俄羅斯引進9K58式“龍捲風”大口徑多管火箭炮的部分部件和技術後,自行研發國產的300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統,被授予制式型號:PHL-03式300毫米多管遠程火箭炮,也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03式遠火,列裝解放軍部隊後,成爲了陸軍的遠程打擊的主力。

在陸軍裝備PHL-03式以後,海軍也對於該炮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畢竟其發射的常規無控火箭彈的最大射程就達到了70千米,超過了身管火炮發射的常規彈藥50%以上,而且300毫米火箭彈在威力上更是遠在122毫米火箭彈之上,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爲登陸部隊提供足夠的壓制火力。

從導彈護衛艦變身爲火力支援艦的516號護衛艦

與之前海軍專門撥出一艘“江湖”級導彈護衛艦進行改裝不同的是,這次海軍要謹慎的多,同時考慮到國產PHL-03式火箭炮的體積和全炮質量都較81式122毫米多管火箭炮有了成倍的增加,所以這次特意選擇了一艘噸位更大的“世昌”號國防動員艦。

也是考慮到PHL-03式多管火箭炮的體積和尺寸,海軍並沒有選擇12根定向管,而是將其定向管減少到8根,同時300毫米火箭彈那驚人的尺寸和全彈質量已經不是人工能裝填了的,所以在原艦載50管122毫米火箭炮自動裝填系統的基礎上,專門爲其研製了自動裝填系統。

不過,與艦載50管122毫米火箭炮一樣,海軍在經過幾年的試驗後,同樣沒有大量裝艦使用,與陸軍把PHL-03式遠程多管火箭炮作爲陸軍遠程主力重炮的情況完全相反。

是艦載8管300毫米火箭炮性能不好嗎?當然不是,作爲蘇聯解體前研製並裝備部隊的最先進的一代大口徑多管遠程火箭炮,9K58式“龍捲風”的性能並不遜色於發射無控火箭彈時的美製M270型火箭炮(M270還可發射射程達300千米的陸軍戰術導彈,這是個優勢,但蘇聯軍隊中同樣列裝了數量衆多且性能優良的近程彈道導彈)。更何況,國產PHL-03式300毫米多管遠程火箭炮還配有國產新一代300毫米遠程火箭彈,其最大射程達到了150千米,達到了近程彈道導彈的水平。並在近幾年陸續配備了制導火箭彈、國產巡飛彈等一系列先進彈藥,其整體火力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

在保證威力的同時,無論是蘇聯陸軍還是中國陸軍都清醒地認識到,隨着大口徑火箭炮射程的增加,其射擊散佈幾乎是同步增大的。爲了解決這一問題,9K58式“龍捲風”火箭炮引入了火箭彈簡易制導技術,在火箭彈主動段對其進行方向和距離的修正,使之射擊精度大爲提高。根據俄方的資料,採用這一技術的大口徑火箭彈彈着點密集度提高一倍,射擊精度提高2倍。而中國陸軍也認爲,其射擊密集度提高到1/300,這一數值已經非常接近身管火炮的水平。

既然艦載8管300毫米火箭炮在威力和射程這2方面完全達到了海軍的要求,爲什麼海軍沒有把該炮用於改裝老舊護衛艦或是新建專門的火力支援艦。

在筆者看來,問題還是出在艦載300毫米火箭炮自己身上,它在解決了一些122毫米火箭炮的缺點後,仍有一些固有的缺點沒有解決。

首先就是性價比比較低,大口徑火箭彈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據國內公開報道,一枚常規的集束式火箭彈單價就達到了75萬元人民幣,如果內裝的是末敏彈一類的制導彈藥,那麼成本還會成倍上升。如果放到以前,就算是貴,考慮到其射程和彈藥威力的優勢,海軍就是咬牙也得買。但現在,隨着國產H/PJ-38式單管130毫米艦炮及其配套的火箭增程末制導炮彈的列裝,海軍有了性價比更好的選擇。

在“世昌”號上進行測試的8管300毫米遠程艦載火箭炮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裏,歡迎你的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