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不良貸款風險暴露存在一定滯後性,加之疫情以來銀行業對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後期銀行可能面臨較大的不良率上升、不良資產增加和處置壓力。從各家銀行2019年末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不良貸款情況來看,建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不良貸款金額增加了93%,招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不良率從0.46%,上升到了2.08%,不良貸款金額增加了5倍多。

原標題:易綱警示未來銀行業不良壓力或將上升 哪些行業貸款質量會下滑? 來源:華夏時報網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仲琦 馮櫻子 北京報道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造成一定下遷壓力,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需引起關注。由於不良貸款風險暴露存在一定滯後性,加之疫情以來銀行業對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後期銀行可能面臨較大的不良率上升、不良資產增加和處置壓力。”5月26日,易綱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

今年是三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裏,金融部門採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積極成效。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影子銀行無序發展得到有效治理,重點高風險金融集團平穩有序處置,互聯網金融和非法集資等涉衆金融風險得到全面治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制度建設有力推進,有效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和外部衝擊風險。

由於疫情的不利影響,銀行未來將面對的這些不良壓力來自哪裏呢?《華夏時報》記者在查閱銀行年報發現,對於整個銀行業而言,批發零售業、製造業兩大行業的貸款質量明顯劣於其他行業;去年零售貸款呈現出質量有所惡化的趨勢,特別是在消費貸款、信用卡透支以及個人經營貸等方面。

事實上,多位銀行業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未來不良上升的壓力來自多方面,銀行面臨的共性問題和自身的問題均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重點行業引關注

所謂重點行業就是信貸資產質量較差的行業,其中製造業與批發零售業的貸款質量較差是普遍現象。

銀行年報顯示,2019年工行、農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建設銀行以及交通銀行的批發零售業貸款不良率均在5%以上,分別爲10.45%、9.83%、8.10%、8.08%、6.87%、5.79%、5.24%和5.24%,均遠高於銀行業1.86%不良率水平。不過即便是這樣的數據,多數銀行批發零售業的貸款質量較2018年已經有了明顯好轉。

而製造業的資產質量並不比批發零售業樂觀。2019年,建行、招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浙商銀行、華夏銀行、工商銀行以及農業銀行的製造業貸款不良率均在5%以上,分別爲6.60%、6.09%、6.09%、5.98%、5.41%、5.20%、5.12%和5.06%。其中相較於2018年,浙商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等三家銀行的製造業貸款不良率呈繼續上升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和全國性銀行一樣,地方性銀行在批發零售業、製造業兩個行業的貸款質量同樣不高,意味着這兩個行業是不良貸款分佈的集中領域。

一些中小銀行的製造業貸款不良率較高,且以中部地區、華北及東北地區的銀行最爲明顯。如南京銀行爲2.59%、徽商銀行爲3.27%、杭州銀行爲3.28%、天津銀行爲6.96%、哈爾濱銀行爲11.31%、中原銀行爲8.05%、重慶農商行爲2.85%、廣州農商行3.63%;一些中小銀行的批發零售業貸款不良率較高,如上海銀行爲10.78%、南京銀行爲2.44%、杭州銀行爲4.92%、盛京銀行爲2.51%、天津銀行爲7.42%、中原銀行爲8.58%。

與此同時,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不良率已經告別了前幾年的低位水平,高過了銀行業整體的不良率。從各家銀行2019年末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不良貸款情況來看,建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不良貸款金額增加了93%,招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不良率從0.46%,上升到了2.08%,不良貸款金額增加了5倍多;民生銀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不良率從1.78%上升到了5.29%,不良貸款金額增加了兩倍;光大銀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不良貸款佔比,從2018年末的0.01%大幅增加到了2.19%;浙商銀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不良貸款規模增加了74%;廣州農商行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不良貸款規模也翻倍。

另一值得關注的行業是住宿和餐飲業,這也是目前最艱難的行業之一。交行的住宿和餐飲業不良貸款金額接近翻倍;光大銀行的住宿和餐飲業不良貸款金額增加了82%,不良貸款佔比也從3.26%增加到了5.4%。杭州銀行由1.51%升至16.95%、盛京銀行由0.14%升至1.42%。

各家銀行壓力點不同

對於上述形成不良的重點行業,是整個銀行業的共性問題,除此之外,每家銀行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不良壓力點。

去年,農行的貸款行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上升較快,是農行目前的第一大貸款行業。在該行前十大借款人中,有8家企業都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時,這一行業的不良上升壓力較大。年報顯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不良貸款金額從70.45億增加到了126.3億,增幅80%。

2019年,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比上年末下降 0.2個百分點,扭轉了近幾年不良率持續上升的勢頭。但是,該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不良率,從1.78%增加到了5.29%,不良貸款金額從9.61億大幅增加到28.77億。

截至2019年末,中信銀行房地產業、建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不良貸款率全線上升。其中,房地產業不良率從0.35%升至1.19%。對於不良貸款增加的主要原因,中信銀行在年報中解釋稱:一是受房地產調控影響,部分房地產企業經營下滑,償債能力下降;二是行業內競爭加劇、盈利下降,信用風險暴露有所增加。

此外,房地產業不良增加較大的還有重慶農商行。該行房地產業不良率從2018年時的0.71%飆升到去年的8.62%。該行表示,不良率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房地產業貸款餘額較年初下降,另一方面原因是個別房地產企業受項目延期、資金回籠慢等因素影響 出現風險,導致風險分類下調至不良。

去年,鄭州銀行個人消費貸款規模大幅收縮的情況下,不良率從2.55%增加到4.47%。其信用卡不良貸款規模也增加了一倍多,不良率從0.91%升至1.55%。而廣州農商行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不良率從0.77%上升到了6.97%;農林牧漁業不良率則從1.17%上升到了10.89%,不良率高達兩位數。

除了上述領域外,一些以往不良率較低的行業資產質量也出現有明顯惡化。去年,建行在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的貸款不良率由2.79%升至6.19%;中行和浙商銀行在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貸款不良率分別由0.39%和2.61%升至2.24%和3.92%;興業銀行在金融業的貸款不良率由0.18%升至9.49%。

對於可能出現的不良上升壓力,易綱表示:“下一步,我們會在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按照中央既定的基本方針和政策,把握好抗擊疫情、恢復經濟和防控風險之間的關係,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穩妥推進各項風險化解任務。支持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的穩健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