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八点半,妈妈准备检查两个孩子的作业,弟弟今年上二年级,作业少,完成速度快,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作业跑去打卡墙打卡,哥哥半天交不出作业,原因是他找不到自己的语文作业了。第二天早上七点,按照妈妈制定的家庭制度,早上七点孩子们要自行起床打卡,可妈妈一直等到七点半,弟弟还没有起床,更让爸妈感到恐惧的是,弟弟沉睡不醒,爸妈赶紧送孩子去意愿,查看到底怎么回事。

很多一孩妈妈在养育二胎时总是信心满满,觉得一孩都这么养过来了,二孩绝对没问题。可事实上,两个孩子养法还真不大一样,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防止两兄弟“内斗”,是每位家长都需要学习的东西。

晚上八点半,妈妈准备检查两个孩子的作业,弟弟今年上二年级,作业少,完成速度快,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作业跑去打卡墙打卡,哥哥半天交不出作业,原因是他找不到自己的语文作业了。

妈妈生气地说:“你写作业都能把作业写没了,怎么回事。”哥哥没说话,低着头继续寻找。

第二天早上七点,按照妈妈制定的家庭制度,早上七点孩子们要自行起床打卡,可妈妈一直等到七点半,弟弟还没有起床,更让爸妈感到恐惧的是,弟弟沉睡不醒,爸妈赶紧送孩子去意愿,查看到底怎么回事。

原来竟是哥哥偷了妈妈的安眠药放到了弟弟的牛奶里,原因是哥哥在弟弟枕头下发现了自己被撕碎的语文作业本。

哥哥觉得:妈妈定的打卡制度,有排名机制,打卡次数多就积分多,获得的奖励也多。弟弟为了拖下自己的分数,把自己作业本藏起来,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就打击报复,让弟弟“还”自己的分数。

妈妈开始反思,之所以建立打卡奖惩制度,是希望两兄弟之间能有竞争意识,比一比谁更乖、更优秀、更自觉。但他们没想到这种竞争竟然演变成“恶性竞争”。

奖惩机制的确在短期内能够促进孩子们积极向上,但这是外部刺激,而非内部动机产生,他们觉得,写作业是为了打卡,获取积分和奖励而不是自己想要,尽管在此之前,他们都认为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情,但一旦有了奖励机制,他们反倒舍弃这种想法。

过度的奖惩机制给孩子带来的不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而是“求胜心切”,继而做出一些破坏对手“好事”的事情,继而出现像这两兄弟一样的“恶性竞争”。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励孩子自觉学习、主动完成任务呢?

一、不比较,要鼓励。

这起“安眠药事件”归根结底就是妈妈喜欢把两个孩子进行比较,只要有一方没有做好,妈妈就会简单粗暴地指责,导致两个男孩子变得焦虑。但如果妈妈放下这种偏见,不批评,而是鼓励孩子:“没关系,再找一找作业本去哪里了,妈妈等你。”孩子就会知道,就算自己今天没有打卡成功,妈妈一样不会严厉惩罚。

二、不惩罚,要期待。

以往每次考试前,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两个孩子,要认真、要审题……把两个孩子搞得神经过于紧张,影响到心情。如果妈妈用期待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妈妈相信你们都能够考好,我们一起来制定小目标,看看能不能达到。”孩子在这种积极标签下,会逐渐变得稳定自信。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