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勒斯坦地區的戰爭起始於1915年1月,在德國顧問的指揮下,奧斯曼軍隊向西奈半島與埃及的英軍發起了進攻。1917年12月11日,艾倫比及其指揮部進入耶路撒冷,爲了表示對這座聖城的尊重,英軍集體從賈法門步行入城。

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1917年12月11日,艾倫比及其指揮部進入耶路撒冷,爲了表示對這座聖城的尊重,英軍集體從賈法門步行入城。英軍的進入,標誌着1187年薩拉丁攻佔耶路撒冷之後,這座特殊的三教聖城再一次被基督徒佔有。英國宣傳部門將這一戰役比作十字軍運動的終結,不過艾倫比並不喜歡這個說法;他盡力安撫城內的猶太人與穆斯林社區,還派遣印度穆斯林士兵守衛伊斯蘭教場所與聖地;宣稱英軍是反對奧斯曼帝國而非伊斯蘭教。艾倫比很清楚,他說道:"一開始他們很高興於奧斯曼人走了,也樂於與英國人建立友好關係。但是他們也很謹慎,因爲他們並不想讓英國人留在這裏。"
一、 沙漠中的世界大戰
15世紀以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爲控制近東、中東廣大區域的強大軍事帝國,曾經將整個歐洲籠罩在它新月旗幟的陰影下。但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與西歐的崛起,奧斯曼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19世紀以後,帝國的領土逐個易主,淪爲了西歐列強砧板上的魚肉。但這個"西亞病夫"仍存留着一口過往的氣息,世界大戰之前,奧斯曼帝國仍然坐擁包括安納托利亞、敘利亞、巴勒斯坦、漢志、亞美尼亞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在內的廣大中東、近東疆土。這個帝國在列強環伺與日漸壯大的民族主義運動中艱難涉水變革。1908年的立憲派青年土耳其黨人起義與1913年的保守派政變未遂,緊接着以"三帕夏"爲首的青年土耳其黨人控制了帝國的內外政策。
1913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時,爲了對抗強大的德國公海艦隊,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扣押了奧斯曼帝國訂購的兩艘戰列艦,編入皇家海軍。爲了拉攏盟友,德國趁機將被英軍追擊而逃往君士坦丁堡的兩艘德國輕巡洋艦:"戈本"號和"佈雷斯勞"號贈予奧斯曼帝國。先前秉持親德政策的三帕夏旋即率領帝國加入了同盟國一方。土耳其人本以爲戰爭只需要兩年就可以結束,而老邁的帝國可以得到振作。但戰爭的暴烈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戰爭從高加索山脈一路延伸到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半島與埃及,甚至波及到達達尼爾海峽的加里波利,土耳其人的家門口。
巴勒斯坦地區的戰爭起始於1915年1月,在德國顧問的指揮下,奧斯曼軍隊向西奈半島與埃及的英軍發起了進攻。奧斯曼軍隊快速推進到了西奈半島與蘇伊士運河地區,但隨後便沒能再進一步。1915年下半年英軍將加里波利半島的部分軍隊調到埃及,並在西奈半島修築了一條輸水管以供給前線;進而在1915-1916年逐步將奧斯曼軍隊從埃及外圍驅逐出去。1916年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民族大起義嚴重動搖了土耳其的中東戰局。到1917年,協約國軍隊已經將下一個目標定爲巴勒斯坦地區,通過徹底消滅中東地區的同盟國勢力,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二、 艾倫比、傑馬爾帕夏
傑馬爾帕夏
但在損失慘重而無法拿下加沙以後,戰事陷入了僵局。1917年4月至10月,英土兩軍在加沙至貝爾謝巴的戰線上深入挖掘戰壕,陷入僵持狀態。爲了打破這一僵局,進而佔領巴勒斯坦,協約國調來了它在中東戰場最優秀的指揮官:埃德蒙·艾倫比。
埃德蒙·艾倫比
埃德蒙·艾倫比(1861-1936),英國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最優秀的陸軍指揮官之一。他早年畢業於桑德赫斯特軍事學院,後來又曾在參謀學院進修;參加了第二次布爾戰爭,擔任騎兵營長。期間艾倫比嚴明紀律,對軍官實行宵禁,在一系列戰鬥中表現突出,戰爭結束時已升任上校。
一戰初期,艾倫比作爲遠征軍的騎兵師長投入西線,但他的西線征戰與協約國的總體走勢一樣陷入了僵局。艾倫比一向性格倔強,暴躁而易怒,在英軍中被冠以綽號"公牛"。在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等一系列作戰中,艾倫比與他的頂頭上司——黑格元帥關係日趨惡劣。最後1917年6月艾倫比調往中東,擔任英屬埃及遠征軍的統帥。艾倫比抵達中東不久,就得到了其年僅19歲的兒子邁克爾在比利時陣亡的噩耗。但艾倫比堅持了下來,他的一個重要成就便是極大改善了英軍在炎熱沙漠中的後勤與供水狀況。他同樣堅持要建立適當的醫療設施來治療腸熱等中東的常見疾病。勞斯萊斯裝甲車也在此時列裝部隊,英軍的攻堅能力大有改善。
而艾倫比的對手,則是自開戰以來便指揮中東土軍,甚至在世界大戰前許久便已經擁有很高地位與權力的將領——傑馬爾帕夏。
艾哈邁德·傑馬爾帕夏(1872-1922),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三帕夏"之一。他在1898年便參加了青年土耳其黨的聯合進步委員會,是1908年青年黨起義的領導者之一。1913年1月23日,他參與恩維爾帕夏發動的政變,幫助聯合進步委員會奪得國家大權。他由此擔任首都衛戍司令與勞工部長。又在1914年擔任海軍部長。傑馬爾帕夏與恩維爾帕夏、塔拉特帕夏三人從此掌握了奧斯曼帝國朝政,也就是所謂的"三帕夏"。
世界大戰爆發後,傑馬爾帕夏親自指揮中東軍事,在中東擁有着近乎獨立的軍政大權。在戰爭中他對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阿拉伯起義者毫不仁慈,也因此深受爭議,被認爲與許多種族事件脫不開干係。傑馬爾帕夏以1915年阻擋英軍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攻擊而立下威名。但在1917年末,傑馬爾帕夏要在德國人,比如法金漢上將的幫助下,指揮土軍在蘇伊士運河到巴勒斯坦的潰敗中站穩腳跟,保護帝國已經千瘡百孔的腹部。
三、 聖地之戰
1917年10月31日,英軍在僵持六個月後發起了新的一輪攻勢,第一個目標便是土軍重兵把守的南巴勒斯坦重鎮貝爾謝巴,英軍以四個師又一個團,以及澳新軍團的優勢兵力,從三路發動進攻。土軍分散在城外的塹壕中,被英軍各個擊破。當天下午,英軍騎兵便成功攻入城內。貝爾謝巴戰役標誌着"艾倫比攻勢"的開始。土軍南線的防線被突破,第八集團軍且戰且退,盡力給英軍造成更多的麻煩與傷亡。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傑馬爾帕夏不得不率軍北撤賈法-耶路撒冷沿線。11月12日至14日,土軍在賈法地區的防守被擊潰,損失慘重。耶路撒冷已經暴露在英國人面前。
艾倫比攻勢
1917年11月17日,耶路撒冷攻城戰打響。英軍穿插賈法與猶太山脈,並且頂住了土耳其惡人的零星反擊;最終切斷了耶路撒冷與土軍主力的聯繫,將其置於英軍兵峯之下。12月8日英軍最後的攻擊將奧斯曼帝國第七十集團軍從耶路撒冷周圍驅逐了出去。翌日,耶路撒冷市長侯賽因·侯賽尼向英軍投降。
投降信中寫道:"出於對城市的嚴重包圍,以及這個和平國家所遭受的,由您的槍炮帶來的苦難,並且擔心這些致命的炸彈會攻擊到聖地,我們不得不經侯賽因·侯賽尼之手將城市交給你們,希望你們能夠像我們在過去五百多年裏一樣,來保護這座城市。"
艾倫比進入耶路撒冷
四、 帝國的終結
攻佔耶路撒冷是中東戰場的標誌性事件。艾倫比信心大增,開始計劃進軍敘利亞。德國則將法金漢調離,以指揮過加里波利戰役,更加熟悉中東戰場的桑托斯將軍取代。儘管西線德國人困獸之鬥的皇帝會戰迫使英國人抽調了部分中東兵力,英印軍隊仍然迅速補充了上來。英軍始終保持着絕對的兵力優勢。
奧斯曼帝國炮兵
1918年春夏,除了佔領安曼以切斷漢志與敘利亞土軍的聯繫以外,英軍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進攻。9月,艾倫比發動了巴勒斯坦地區的總攻,也就是美吉多戰役。英軍有4萬多人和近400門火炮,還有阿拉伯起義軍的支援;奧斯曼則只有8千人。英軍以騎兵側翼包抄,主力正面衝擊,土軍兵敗如山倒。除了少數德軍頑強抵抗並有組織的撤退,土軍主力土崩瓦解。不少奧斯曼人選擇投降,有的稍做抵抗便落荒而逃。9月25日,奧斯曼軍隊被徹底擊潰,敘利亞門戶洞開,傑馬爾帕夏只能率軍逃往安納托利亞。1918年10月1日,澳大利亞輕騎兵和阿拉伯的勞倫斯指揮的阿拉伯起義軍在沒有遭到抵抗的情況下進入大馬士革。10月25日,敘利亞第一大城市,奧斯曼帝國第三大城市阿勒頗被英軍攻佔。至此,巴勒斯坦戰役最終以英軍的全面勝利結束。
英國遠征軍
敘利亞的失陷標誌着奧斯曼帝國的中東部分已經徹底崩潰,帝國在中東的領地僅剩也門麥地那。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與協約國在愛琴海利姆諾斯島的穆德洛斯簽訂了《穆德洛斯停戰協定》。停戰協定的簽署標誌着土耳其的投降,協約國隨即佔領君士坦丁堡,開始策劃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傑馬爾帕夏等三帕夏在內的青年土耳其黨人流亡國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名存實亡,而其蘇丹體制亦即將走向終結。
1922年11月17日,末任蘇丹穆罕默德五世流亡國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終消亡
1920年的《色佛爾條約》與隨之而來的土耳其獨立戰爭爲奧斯曼帝國畫上了休止符。巴勒斯坦地區的民族獨立則沒能實現,淪爲英法託管地與勢力範圍。在過去的四年裏,英國在巴勒斯坦地區累計投入了120萬兵力,傷亡十多萬人,更有55萬人戰損於飢餓,乾渴與疾病。這帶來的僅僅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德國早了一個月簽署停戰協議。
阿拉伯起義軍的獨立夢想沒能爲英國人所兌現,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阿拉伯人沒有獲得永久的和平、獨立與安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