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人都想要好運氣,趕走黴運,所以,人們都喜歡燒香拜佛,可是福氣求來了嗎?

肯定是沒有的。

有人說:“一個人的福氣是修來的,而不是求來的。”

真正的好福氣,是從平日的所作所爲中修來的,求神拜佛根本無濟於事;一個有福氣的人,往往喜歡做這三件事,福氣越來越深厚。

01、喫虧是福

很多人都將財富、地位當作成功的標誌,爲此,人們爲了一己之私而斤斤計較,做人一點虧也不願喫,認爲這是十分掉價的行爲。

可是,總想着佔便宜,最後喫虧的只能是你自己。

因爲自私自利,會讓你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與信賴,導致你什麼便宜也賺不到,人格、朋友也沒了,虧的還是你自己。

古人云:“喫虧是福,人虧天補,虧一分,天補十分。”

做人,不要怕喫虧,喫過的虧,會積攢你的福氣,這一點一滴都在未來回報你,給你帶來生命中的貴人。漢朝初期,天下大定,劉邦論功行賞。

蕭何因坐鎮大後方有功,劉邦想封賞最上等的肥沃良田給他。

可是,蕭何卻堅決不接受,反而選擇貧瘠的次田。

劉邦不解,問他緣由,蕭何回答道:“子孫若賢能,便會學習我的勤儉;子孫若不肖,可保證這些土地不被搶奪。”

後來,蕭何的子孫便開始發憤圖強,其他家族沒落了,唯獨蕭家還興盛不衰,到了南北朝,還出現了當上皇帝的蕭衍。正如曾國藩說:“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你喫虧受的罪越多,越磨練你的意志力,助你樹立起高尚的品格。

每一分的喫虧,都能慢慢撐開你的格局,開闊你的胸襟。

喫得了天下一等虧,才做得了天下第一等人。

02、和則福氣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和爲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說法,一個人懂得和氣待人,才能被人所尊重。

畢竟,針尖對麥芒,兩敗俱傷,和氣對人,別人才能以和氣回應。

正所謂:“和氣春風賢者坐,靜山流水玉人懷。”

待人和氣,會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即便遇上冰山,也能消融。

對別人和氣,不僅可以獲得別人的青睞,還能讓家庭和順。

曾國藩說過:“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

家庭和睦,自古就被中國人當作幸福的源泉。

孩子知道父母的辛勞,老人理解子女的忙碌,丈夫體會妻子的難處,妻子多點安慰家人,每個人都能做到爲對方考慮、理解對方,家中和氣一片,何愁家道不興,人丁不旺?

夫妻相愛,長慈幼孝,兄友弟恭,彼此包容,一團和氣,這樣的家庭最容易積攢福氣,發家興旺。

一個家庭,沒有爭吵,沒有雞飛狗跳,日子細水長流地過着,福氣也會越來越深厚。

這世間“和氣”是容易獲得別人好感的方式,是最能體現修養的行爲。

對陌生人,多一點寬容,便多一份人緣;對家人,多一些和善,便少一些爭吵,多一分福氣。

03、少事便是福

《菜根譚》有言:“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惟少事者方知少事之爲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爲禍。”

多事是辛苦之源,清閒是難得之福;多心是災禍之根,心靜是聖人之境。

人生的幸福莫過於無事掛心,只有那些整日忙碌的人,才懂得清閒的幸福。

人,但凡遇一事,總是擺脫不了是非、利害等種種心理束縛,因此才產生了好壞之別,因此產生了不同的心境。

因而真正的“無事”是將心中的“俗事”去掉,這也是我們自身修行的最關鍵一步。

一個人若是整日胡思亂想,便失去了享受的時間,縱使財富再多,也不能開心。

鄭板橋曾在自己六十大壽的時候寫下一句:“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

人生在世,如不會俗事纏身,簡簡單單過日子,便是一大樂事。

正是憑藉着這種內心平靜安寧的生活方式,鄭板橋才活到七十三的高齡。

有這樣一句禪詩:“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我們生於世間,本如過客,又何必多去在意世間之事,只有守住內心的平和,便是自在。

人生若能悠閒、從容不迫,才能品嚐到生活的真味,才能把握生活的真諦。

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只要我們的內心不爲外境所動,保持一種達觀樂天的心態,則一切榮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們,心裏的世界是無限寬廣的。

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凡有努力過,必然有結果。

人的福氣都是從日常行爲中修來的,祈求神佛無用,靠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行爲,能收穫自己的福氣。

懂得喫虧,福氣深厚;以和爲貴,人緣變好;心無俗事,清閒自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