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庸和朱玫婚姻的頭十年,也就是査傳俠8歲以前,金庸都忙於創辦《明報》,他的大部分武俠小說也在這一階段寫就,所以很少有時間陪伴四個孩子。四個孩子中,最有出息,最得金庸看重的長子査傳俠,在19歲那年,以最決絕的方式告別了父母,告別了世界。

我們常覺得,教育好一個孩子極難,然而

最難的並不是讓孩子取得高學歷,獲得世俗的種種成就,而是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讓他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苦挫折,都能走出來,走下去。

金庸雖貴爲一代武俠小說的宗師,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但就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是極爲失敗的。四個孩子中,最有出息,最得金庸看重的長子査傳俠,在19歲那年,以最決絕的方式告別了父母,告別了世界。這不能不說明,在做父親上頭,金庸是很失敗的。

說到金庸長子之殤,就繞不開金庸的三段婚姻。

三段婚姻

金庸結婚很早,24歲就結婚了,

第一任新娘是一個醫生的女兒,名叫杜治芬

。金庸認識她時,杜姑娘年芳十七。婚後不久,兩人就一同去了香港。那時候金庸很窮,杜姑娘沒有工作,終日在家,又閒又窮。不到一年兩人就登報聲明離婚。聲明上說,兩人離婚的原因是“女方不能生育”。

Excuseme,新婚一年沒生孩子就能聲明女方不能生育了?多年後,金庸在採訪中承認,第一段婚姻的結束,是因爲杜治芬背叛了他。儘管如此,金庸發達後還經常接濟自己這位出軌的第一任妻子。

接着就是與金庸育有二子二女的第二任妻子朱玫。

朱玫是個有文化的女子,原本是個新聞記者。結婚那年金庸29歲,還沒有創辦《明報》,只是一個小小的報社副刊主編,薪水微薄。婚後不久,金庸辭職創業辦《明報》,朱玫爲了支持他,主動辭職相助丈夫創業。當時兩個人真的窮得不行,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出門連公交車都沒錢坐。沒錢買菜改善伙食,朱玫就專等超市關門前,去買打折菜。

《明報》能辦起來,朱玫至少要佔一半功勞。金庸專注於寫稿,《明報》的運營事務大多是朱玫裏裏外外奔走操持。中間她還生了四個孩子,兩兒兩女,又要帶孩子,又要創業,朱玫連大着肚子的時候都沒歇下來過。

金庸、朱玫、査傳俠

說金庸與朱玫相濡以沫也不爲過。可這樣的日子卻只過了10多年,金庸就出軌了。

朱玫常年操持《明報》,和金庸既是夫妻,也是創業合作伙伴。朱玫務實,金庸務虛,兩人意見常常相悖。朱玫每每據理力爭,金庸說不過妻子,就只能一個人生悶氣。

1966年,金庸在事業不順,心情低落的時候進了一間普通的餐廳。當時他面容憔悴,滿懷心事。16歲的女招待林樂怡見這人落魄,就主動上前說:如果你沒錢,我請你喫火腿扒飯,好嗎?

第二天,金庸就送了一個半人高的洋娃娃給小林姑娘。彼時金庸已42歲,事業有成,林樂怡16歲,兩人相差26歲,金庸幾可作林樂怡的父親。

林樂怡本是越南華僑,因家道中落逃難來港。父母經過富貴,不事謀生,一家人都靠林樂怡做女招待爲生。金庸成了林樂怡的第一個男人。此後10年,金庸婚內出軌,一直和林樂怡糾纏不清。

1976年,金庸和林樂怡相識十年,兩人決心破除萬難也要在一起。金庸跟妻子朱玫攤牌,要求離婚。

同年,金庸的長子查傳俠從美國打電話給金庸,希望跟父親好好談談心事,金庸拒絕了他,說自己要寫稿。不久,查傳俠就在美國上吊身亡。

兒子死後不久,金庸同朱玫離婚,與林樂怡再結連理。

這就是金庸的三段婚姻。

教子無方

金庸長子查傳俠去世時,剛滿19歲。他的死因很複雜,也許有跟女朋友分手的傷痛,也許有剛去哥倫比亞大學唸書時的不適應,更可能是因爲父母鬧離婚,讓他煩心不已。

逝者已矣,我們無法界定他爲何想不開,

但父親拒絕他自殺前的最後一通電話,一定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個孩子在人生路上,遇到了疙瘩,走不過去了,向父親求救,而父親竟然有時間跟小三卿卿我我,沒有時間聽兒子聊聊心事,以至於釀成這種悲劇,實在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也給廣大父母提了個醒。

一般來說,青春期以後的孩子都嫌父母囉嗦,很少有願意主動跟父母交流的。一旦孩子認真嚴肅地表示想跟父母談心,那麼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放下手上的事情,聽聽他們想說些什麼。

不是每個孩子想要跟父母談談,都是想要自殺,但他們主動找到父母的時候,起碼說明他們遇到了需要父母指導,難以決斷,或者想不通的事情。

另一方面,孩子願意找父母談談,也說明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或者十分親近,或者十分權威,或者孩子十分崇拜父母,無論哪一種情形,都是很不容易的。

而金庸放棄了這個機會,喪失了挽救兒子的最後的機會,實在太令人唏噓。

金庸教子另一個失敗之處是缺乏陪伴。

金庸和朱玫婚姻的頭十年,也就是査傳俠8歲以前,金庸都忙於創辦《明報》,他的大部分武俠小說也在這一階段寫就,所以很少有時間陪伴四個孩子。

當然朱玫帶孩子的質量也不會太高,既要照顧幼子,又要幫襯丈夫的事業,還要懷孕生二、三、四胎,想來査傳俠的童年,只要喫飽,就不能有別的奢求了。

査傳俠雖然獲得的關愛不多,但是遺傳到了金庸記憶拔羣,過目不忘的本領,4歲就能背《三字經》,6歲能背《增廣賢文》。可能金庸和朱玫讓孩子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丟給他一本書,讓孩子自己去背。

金庸對長子的聰慧很是得意,兒子成了他炫耀的工具,他卻很少主動去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

査傳俠11歲的時候,寫了一篇名爲

《我的人生是爲了什麼》

的文章,大意是說人生痛苦,沒有意思。當時査傳俠的老師對金庸表達了憂慮,覺得孩子的想法太過負面。

可是金庸卻認爲兒子思想深刻,十分早慧,不但不以爲意,甚至還有些自得。卻想不到兒子在19歲時放棄了年輕的生命。

接到兒子自殺的消息,金庸正在報館寫社評,他一邊寫一邊哭,堅持着把社評寫完,然後關上燈,一個人在黑夜裏痛哭。

半年後,金庸重爲《倚天屠龍記》寫後記,他說:

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於面前的悲痛,謝遜聽聞張無忌死訊的傷心,書中寫得太膚淺了。真實的人生不是這樣的,但那時我還不明白。

可惜的是:

有錢難買回頭看,頭若回看後悔無。

父母在教育上犯得每一個錯,都是不可逆的。若有機會彌補,還是早早彌補爲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