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些以送家書爲目的的商人,他們會把這些想要寄書信回家的人集合在一個地方,讓這些人念自己所要寫的內容,然後寫下來,收取一些錢財,最後將家書送給這些人的親人,家書就是古代快遞之一。比如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專屬國家的一個“快遞”性質的行業,它就可以解決許多人的溫飽問題。

前言

21世紀是一個互聯網時代,隨着互聯網的普及與使用,電商時代來臨了。21世紀初,我國開始研究互聯網,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可以說是互聯網的載體。

經過了二十年的高速發展,互聯網也衍生出了許多有關的產品,如電子書籍、遊戲、音樂等都是互聯網的“產物”,這些的出現都與互聯網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某寶和某貓可以說是如今許多年輕人都喜歡的一個軟件,上面有着許許多多的商品,價格更是透明化。而它的出現發掘出了另一條新的產業鏈——快遞行業,當我們用手機或者電腦在某寶等購物軟件上買下了產品後,並不需要我們去實體店中拿取,快遞這個行業會把貨物交到我們的手中。我們只需要付出一些金錢,就可以省下許多的時間,還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感,因此快遞行業深受許多人的喜愛。

互聯網的出現纔有快遞的出現,但是大家知道嗎?古代沒有互聯網,卻也有快遞,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我們一起來往下看看。

一、中國古代的快遞是什麼樣的?

1、書信

無論是夏商周還是元明清,這些朝代的文化普及都遠遠不及現代,以出現了大唐盛世的唐朝和GDP是歷代朝代最高的宋朝來說,文化普及都沒有深入到每一個村。

也就是說在最爲繁華的兩個朝代裏,依然會出現一個村子裏沒有任何一個人識字的情況出現,管中窺豹,由此可以知道其他朝代的情況比之唐宋遠遠不如。

有着這種情況出現,對於許多從小就背井離鄉的人來說,若是想與家人有着聯繫,書信是他們聯繫的唯一來源,別想着打個電話就解決了,古代可沒有手機和電腦,更沒有什麼互聯網。

古代的人大多都不認識字,想寫一封家書可能也如同巧婦無米之炊,甚是難堪。而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些以送家書爲目的的商人,他們會把這些想要寄書信回家的人集合在一個地方,讓這些人念自己所要寫的內容,然後寫下來,收取一些錢財,最後將家書送給這些人的親人,家書就是古代快遞之一。

最早出現的家書是出現在秦朝,一封由黑夫的秦人所寫。

2、商人買賣的物資

士農工商是古代人的階級劃分,商人是最爲低級的階層,但有些可笑的是,一個國家的繁榮程度卻與商人有着很大的掛鉤。

商人喜歡講價,古代上層人員卻覺得人應該如水一樣,上善若水,於是乎商人就成爲了最低的一個級別。不可否認的是,商人的出現,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很多的便捷。

古代的馬車是商人拉貨的工具,由於許多通往外界的道路都不是很平整,加上有着許多的人沒有飯喫,選擇上山做匪,所以商人們在運送貨物的時候,會讓一些人來保護自己。一方面是怕自己的貨物丟失,另一方面是運送的物資太多,也的確需要一些人手幫忙。

這些需求就出現了新的產業鏈——鏢局。從漢朝至清朝,每一個朝代都有着許多的鏢局出現,他們的作用就像今天的快遞行業,是幫人運送貨物的。只不過這些鏢局還有另一個作用,就是保護貨主的安全。

商人需要鏢局幫自己運送貨物,從這個作用上來看,其實商人的貨物就是古代的快遞,只不過這個商人既是買家,也是賣家。

3、國家的緊急情報

八百里加急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八百里加急一般送的都是國家的緊急情報,比如當打了勝仗,就會選用八百里加急。

古代沒有車,加急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馬,然而一匹馬也不能一兩天就跑八百里。因此每一個朝代都會修建驛站,每二十里就會有一個驛站,驛站裏有驛丁,也有馬匹。當八百里加急的人來到驛站,就會更換馬,有的朝代會連送情報的人也一起更換。

古代馬最快的能一天跑三百里,換而言之,八百里加急最少要跑兩三天的時間纔可以把情報送到目的地。

邊塞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岑參把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比做流星滑落的速度,可見八百里加急有多麼的快了

。至於安全性,每個朝代對於情報的重視非常之高,一旦出現情報泄露或者遺失,就是罪加三等,因此很少有人會把情報泄露或者遺失,也很少會有匪徒去打劫送情報的人。

4、皇帝所需的東西

前面說道八百里加急是用來運送情報的,但也不免除有昏君胡亂用八百里加急。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將唐玄宗的心緊緊扣住,唐玄宗爲了讓楊貴妃一笑,曾動用八百里加急,只爲了把南方的荔枝送到楊貴妃的手上,搏得美人一笑。

在典籍《新唐書·楊貴妃傳》中也有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

也有皇帝爲了夏天涼快一些,啓用八百里加急,將冰塊從數千裏的地方運到自己的手上。不管這些皇帝是不是昏君,從快遞的含義上來說,無論是荔枝還是冰塊,其實都是屬於古代快遞的一種。

二、八百里加急,爲什麼不接民間訂單?

1、八百里加急花費比較大

八百里加急其實只是一個比喻詞,說的是一天能跑八百里,形容比較快的意思,並不是說只跑八百里。

以古代的城與城之間的距離來算,如果是從邊塞送到京城的距離來看,起碼是幾千裏的距離,按照每二十里就要修建一個驛站來算,起碼就要修建幾十上百個驛站。這還只是一條路的驛站,如果劃分東西南北四條道路,那麼修建的驛站會更多。

以秦、三國、隋朝這些常年處於戰亂之中的朝代來看,驛站的實用性是比較好的,而且也會經常使用。但如果以漢朝、唐朝這些不經常打仗的朝代來說,修建和維護驛站就要花費許多的資金,每啓動一次所需要的錢財,不是民間百姓可以承擔起的。

2、很少有百姓與親人相隔很大的距離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句詩詞表達了父母對於即將遠行的孩子的關愛之情。古代的人遠行要麼是爲了考取功名,要麼是因爲家境原因而不得不遠行,因此我們常常能聽見這句詩詞。

但其實,即使一個遠行的遊子也不會離家太遠,古代的交通極爲不便利,遠行也是很困難的,幾百裏通常來說就已經很遠了,這些人能夠用到八百里加急的機會幾乎爲0。

八百里加急在那時可以說是國家專用的。

在《大唐六典》這一文學作品中,有着對八百里加急的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

由此可見,八百里加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送信人會手持金牌,就連所用的的馬也是最好的御馬,這些都是國家專用的,其他人是沒有資格去使用的,因而八百里加急是專爲國家護送物資和情報的。

以唐朝爲例,唐朝最爲鼎盛時擁有1639個驛站,在驛站工作的人員高達20000餘人,一旦啓用八百里加急,那麼這些驛站就會如同機器一般,快速轉動起來。

唐代的—尺合相當於現在的0.303m,一里合就是454.2m,比現代的500米少上一些,但是日行300裏卻也如同飛速一般,非常之快了。

總結

快遞其實是一個廣義詞,將貨物運送到人的手上,其實就叫快遞。比如我們前面說到的家書,商人的貨物,國家的緊急情報,還有皇帝的荔枝與冰塊,這些其實都只是代表而已。

比如張騫出使西域回來的時候,帶回了許多西域的特產,張騫並不是商人,而這裏也並沒有啓用八百里加急,但是張騫帶回來的這些貨物也可以算作漢朝的快遞。

如果對比現代的快遞行業,古代的“快遞”行業卻不是很景氣。許多人將自己的東西交給鏢局或者商隊保管時,通常只敢拿出一些比較便宜的貨物,比較貴重的都是寧願自己跑一趟。說到底還是因爲安全和保密性不夠,這就使得古代接取民間業務的的“快遞”行業通常都是零散的,幾乎沒有開到全國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個行業的誕生對於一些人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因爲它可以解決一些人的就業問題。比如八百里加急是古代專屬國家的一個“快遞”性質的行業,它就可以解決許多人的溫飽問題;如修建驛站,驛站的駐守,飼養馬匹等都需要人手,而這些人也許有一些原本是連解決溫飽都成問題的人,但是驛站的修建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大唐六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