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白文娛 藍二

編輯|王子之

從左至右:導演楊荔鈉、主演郝蕾、出品人李亞平

“隨和友善,渴望對話”,在導演楊荔鈉的自述信中,她這樣描述《春潮》。

隨着一次特殊時期的特殊上映,《春潮》由小圈子裏的珍藏,走入了更廣闊的對話視野中,激發出了超預期的迴響。

愛,控制,溝通,壓力,成長,希望,不同的人從影片中找到了不同的關注點,牽連出的是背後各自的人生。

“某種程度上大家將《春潮》定義爲文藝片,我覺得它其實沒那麼文藝,它非常現實,有些嚴肅,但不晦澀不曲高和寡,反而與普通人有着很多共鳴。”影片的出品人、製片人李亞平這樣表示。

事實上,也正是這樣的共鳴感,令李亞平在三年多前投入了與楊荔鈉的這場創作中。

這場創作裏有冒進,決然,更有許多機緣。而幸運的是,這場曾經的冒險,在當下實現了更多的意義。

1 “如果你不愛看這部電影,說明你真的很幸福”

《春潮》發生在一個簡單的環境中,一個小家庭,以及由她們延展開去的少數人,少數空間。但恰恰因爲放在這樣波瀾不驚的背景中,影片的重點大量放在了對生活、情緒、心理、關係的透徹寫實上,才埋下了許多的共性。

通過姥姥、女兒、外孫女三代女性三條故事線的細密鋪墊,它講出了可能在半數人生命中存在過或依然存在着的傳統家庭狀態,人們在愛與親密關係中的艱難探索,女性在時代變化中的不同狀態,家庭與時代的相互拉扯又如何在一些人的身上發生作用——如同片名,一股股潮水暗湧,留下痕跡。

母女間的壓抑對抗都在細節處

真實,或許是這部影片存在意義的最重要底色。比如故事本身,藏着導演兼編劇楊荔鈉自己的許多人生體驗,她自述片中姥姥身上有着她大姨和母親兩個人的影子。影片中的家,則是在楊荔鈉幼時長期生活的大姨家中拍攝,所有的佈景都保持着生活中真實的面貌。

對於許多觀衆來說,郝蕾和金燕玲兩位影后級演員的出演,可能是觀看這部電影的原始吸引力。兩位同樣經過生活沉澱的女演員,合力將一對母女間複雜的關係和壓抑的狀態進行了高度的呈現——爲了保護情緒氛圍,兩位演員在片場甚至都避免交流,刻意保持着家庭冷暴力的溫度,而一到鏡頭下,就會瞬間進入那對相互膠着卻都走不出去的母女。

所有這一切,都是爲了共同構成《春潮》中這種特殊的既有壓制,又很激烈的張力。

儘管故事會讓人感到憋悶,李亞平卻不希望觀衆誤讀這部電影是在講述怨恨。

“它其實是把這些怨恨和對抗撕開,會讓一些人看到自己,至少你會知道世界上有人和你有過同樣的感受和經歷,你們是可以去互相慰藉的。如果你感覺壓在心中的一些東西能夠化解,那就是我們做這部電影的意義。”

李亞平說,爲了能夠去傳達一些正向積極的溫度和力量,影片在潛臺詞,在一些影像的調性,以及剪輯上,其實做了很大的努力,希望讓人們雖看到殘酷但能跨過去。

“當然,後來我們總結髮現有一部分觀衆還是表示他們沒看懂或者說不愛看這部電影,其實我們覺得一定程度上,這真的說明這些觀衆是很幸運的人,他們的生活很幸福。”

2 “跳起來夠着去做了這件事”

李亞平的愛美影視專注於內容開發與製作,出於對項目投資的責任,多數時候他們精密考量審慎判斷,在對市場有把握的前提下才會啓動項目,但他們也依然有一定預算,用來支持一些新生的、小體量的、作者型的導演和項目。

2016年,她收到了一份2000字的故事大綱,就是楊荔鈉這個關於三代人的家庭故事。大綱儘管樸素,從中卻能感受到真實的生活,且故事的切入點又含有一些有意思的電影結構,她預判,這是一位帶着豐富的生命體驗,對人生、社會、時代有思考,同時又有非常好的藝術風格的創作者。

在李亞平看來,《春潮》會是個很有分量的作品,於是打算用他們對作者型電影的高位預算,百萬級,來進行支撐。

後來,楊荔鈉將故事完整地寫成了四萬多字的劇本。當故事越完整劇本越豐滿,製作難度卻更清晰地擺在了創作團隊的眼前:拍攝體量會很大,可能會是四個小時的內容量;拍攝難度也很大,劇本中有許多偏意識流的畫面,可能無法實拍,需要做特效,而這也是原本的預算所無法支撐的。

此外,現實性的難度還體現在,對錶演者的要求。

“我們也找到了一些優秀的女演員,她們覺得劇本不錯,但表演上的挑戰和壓力比較大,因爲這裏的女性角色都非常有力量,內心的跨度也很大,不一定能駕馭好。”李亞平向我們表示。

此時,一個機緣的出現,帶來了新的視角。在影片的另一位製片人程青松將劇本發給郝蕾和金燕玲之後,兩位女演員都對劇本表示出了認可和對角色的認同,快速的溝通後就敲定下了參演的意願。

這給了李亞平很大的信心和鼓勵,她和團隊果斷決定不再將這部作品作爲小體量文藝片來製作,而是進行更大體量的、具備工業屬性的製作。

於是,一個強大的製作團隊組建了。監製之一廖慶松是侯孝賢的御用剪輯,與臺灣新電影時期的每一位重要導演都合作過,被稱爲臺灣新電影的“保姆”——事實上,李亞平也將他稱爲《春潮》的“保姆”,親手爲影片做了一版又一版的剪輯,不斷進行各種平衡與取捨。另一位監製市山尚三,是賈樟柯電影的御用製片,同時也是海外發行領域的專家,爲《春潮》積極推進海外展映和發行。攝影師則是《艋舺》、《武俠》等影片的攝影師包軒鳴,他用自己的技藝也幫助導演實現了許多意象上的打造,並令這部影片在去年的上影節獲得最佳攝影獎。

有意思的是,影片完成後,導演楊荔鈉對李亞平說,“或許我做不了那麼文藝的,可能還是離通俗更近一些”——在更面向大衆的創作和表達中,創作者也在發現更多的自我。

影視寒冬中,在難以獲得外部投資支持的情況下,愛美影視硬是靠着自己其他商業片的利潤,全力支持着《春潮》的製作,最終投入達到了1500萬。

“對於沒有太大市場企圖的影片,這確實是我們第一次投入這麼大體量,也是跳起來夠着去做了這件事。客觀來說,這樣的投資行爲其實是比較冒進、有風險的,一般都不太可能做出這樣的決策,最終的藝術創作是成功的,但確實這三年我們會有困難和壓力。”李亞平坦言。這其間的平衡與調和,對於她和團隊而言,也依然在探索。

3 “合適的時間,放大了我們當時做這件事的意義”

《春潮》原定於今年3月上映,而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它與其他電影一樣打亂了節奏。

李亞平告訴我們,在5月上線視頻平臺之前,製作團隊也經歷過許多的疑問與反覆。

一方面,過去從沒有過這樣一部帶着文藝、現實屬性的影片,直接先在網上大規模播映。

另一方面他們會擔心,如果觀衆無法沉浸,收看幾分鐘之後覺得節奏太慢或者太悶,就退出了該怎麼辦?

在反覆的探討和衡量中,團隊想清楚了一些核心問題。從影片本質來說,《春潮》相對而言更注重的是人物之間的情感關係,而非視覺奇觀——儘管如此,對影迷而言,無法在大銀幕觀賞仍舊是遺憾的,於是決定在網絡點播後,李亞平心懷忐忑,與攝影師包軒鳴做了溝通,畢竟網絡端可能無法凸顯攝影師的努力與成效。

但另一方面,在院線,文藝片市場本來也是小衆的,如果放在常規時期並不會在線下獲得大規模的排片。而當下,在線上播映反而可能吸引關注,獲得更多的觀看。

當然,前提還是作品得抗打。

最終的熱度證明了團隊的勇氣和判斷。《春潮》自開播後,連續數日都位居豆瓣實時熱門電影榜首位,在實時熱門書影音榜單上也排在前三。而這樣一部偏向小衆的影片,至今(5月25日)也獲得了超過17000人的打分,評分穩定在7.2分——這樣的打分熱度,甚至超過同期許多熱播劇集。

“能夠在這樣特殊的時間點,以一部風格類型比較獨特的作品去線上與觀衆進行連接,雖然有些意外,卻也放大了我們當時做這件事的意義。”

同時別具意義的是,線上播映也刷新了李亞平及創作團隊對網絡觀衆的一些認知,“我們原來認爲網上觀影的觀衆可能更偏向娛樂性,其實結果證明並不存在這種絕對的侷限,並且很多觀衆非常具有觀賞水平”。

線上播映也並沒有對《春潮》未來的院線展映產生限制性影響。李亞平告訴我們,他們與院線方的溝通依然通暢,彼此都有下一步合作的誠意。在判斷疫情基本平穩結束後,《春潮》甚至有望作爲先期支持影院復工的第一批內容產品進入院線,並嘗試進行比較長週期的播映。

版式:王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