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認爲,德軍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犯了一個錯誤,他們減少了裝甲師裏的坦克數量。爲了“巴巴羅薩”行動,德軍集中了3648 輛坦克,投入的裝甲師數量爲17 個,平均每個師約有215 輛坦克。

  原著:尼克拉斯·澤特林翻譯:冬初陽

  1941 年6 月,不下250 萬名德國陸軍將士隨時準備進攻蘇聯,他們屬於一支已取得一系列驚人勝利的陸軍。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波蘭、南斯拉夫和希臘都在前進的德軍部隊面前垮掉了。英軍被逐出歐洲大陸(除了直布羅陀,只要西班牙保持中立,德軍幾乎無法到達那個地方),在北非蒙羞。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到21 個月的時間裏就取得了如此多的大勝,這讓德軍信心滿滿。只不過,這一回他們面臨的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任務,但個別官兵還不知道行將發動的代號“巴巴羅薩”的這次作戰的規模。看來大多數德國軍官也沒有意識到日後的形勢到底有多嚴峻。

  迄今爲止,與德軍戰鬥過的對手,還沒有一個像斯大林那樣擁有如此龐大的軍事資源,偏偏德軍對蘇軍的真實軍事能力幾乎一無所知。德國情報機構和其他國家的情報部門一樣,並不瞭解蘇聯軍備的規模。如果希特勒能更清楚地瞭解斯大林的軍事實力,可能會做出其他決定。坦克的數量就能說明問題,1941 年6 月,蘇軍擁有大約2.3 萬輛坦克,其中12885 輛部署在西方邊境沿線的軍區裏。德國僅有5694輛坦克和突擊炮,其中3648 輛被編入即將發動“巴巴羅薩”行動的部隊。在這種情況下,德軍需要一種絕對特殊的作戰理念。

  希特勒期待速戰速勝。他認爲蘇軍一定訓練不足、裝備低劣、領導不力。據預測,斯大林政權對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的控制是脆弱的。希特勒不是唯一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德國軍官和其他國家的評論員當中也普遍存在類似的看法。希特勒的評估結果讓他不會爲在即將征服的各地區贏得民望做任何工作。相反,1941 年春,德軍所做的準備工作是:一旦征服一片新領土,就實施異常殘酷的佔領。這是希特勒對可以輕易獲勝的信念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他對東方生存空間的追求。

  德國陸軍打算以擊敗蘇聯武裝部隊來贏得這場戰事,這樣一來就能確保對廣大地區的控制了。德軍的重點放在擊敗敵人的武裝部隊上,這與以往的歷次戰事基本一致。就對蘇戰事而言,這似乎也是一個現實的選擇。蘇聯的原材料要在遠離邊境的地方纔能找到,蘇聯的工業部門也是如此。所以在戰爭初期,不能指望德國空軍或地面部隊破壞蘇聯的生產力,德軍需要在深入敵人的領土之後,才能對其戰時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由於德軍對蘇聯戰時經濟知之甚少,也很難有效找準目標。

  另一備選方案是削弱斯大林的政權,不過如果不按照德軍計劃的方式摧毀蘇軍的話,這個辦法幾乎行不通。斯大林可能會在他的軍隊戰敗後被推翻。另一方面,德軍沒有爲利用斯大林的殘暴統治已經造成的不滿進行過任何值得注意的努力。至少在戰事初期,德軍仍專注于軍事勝利。

  德國空軍也計劃好殲滅蘇聯軍隊,通過在其基地實施空襲,在戰爭爆發時會給蘇聯空軍造成巨大損失。德軍由此將會獲得空中優勢,但出其不意是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與1940 年的西線戰事相比,在“巴巴羅薩”行動即將開始之際,德國空軍受到幾個重要的不利條件影響。昂貴的空戰仍在不列顛上空進行,儘管已沒有1940年夏末那麼激烈。德國空軍還向地中海派遣了大量部隊。最後,海軍要求將更多的航空資源投入到打擊英國跨大西洋航運的戰鬥中。這樣一來,德國空軍就無法將其全部資源用於空襲蘇聯。

  自1940 年5 月以來,德國空軍的整體實力略有上升,但作戰飛機的比例有所下降。1940 年5 月10 日,德國空軍可以在西線部署2589 架飛機實施空襲,但在備戰完成之時,能用於“巴巴羅薩”行動的作戰飛機僅1916 架。

  能用於空襲蘇聯的飛機減少,而戰區增大,這讓空中力量的部署更加困難。遙遠的距離也讓兵力集中的問題更加複雜。偵察部隊要負責的偵察區變大了許多,廣闊的林地爲敵軍部隊提供了藏身的上佳機會。雖說密度較低的公路和鐵路系統對通過空中封鎖完成戰場遮斷任務有利,但廣闊的空間使得完成這項任務變得非常困難,距離遙遠也會讓德國空軍的支援兵種遭受壓力。由於德國陸軍的推進速度極快,航空基地很快就會落在距前線很遠的後方。爲了讓航空基地與戰場的距離始終保持在合理範圍內,需要做大量工作。戰鬥機的飛行里程較短,尤其依賴靠近前線的基地。

  有許多論據表明,與1940 年5 月至6 月的戰事相比,德國空軍對東線的成功貢獻較小。陸軍將成爲主要打擊軍種,而德國空軍會以各種方法支援陸軍。鑑於這種條件,幾乎別無他法。德軍缺乏通過進攻蘇聯的工業或其他戰略目標讓其臣服的手段。

  德國地面部隊將會非常迅速地推進以擊敗蘇聯陸軍。這樣一來,敵軍戰鬥部隊的補給就會被切斷,變得雜亂無序,無法組織撤退。這樣的方案特別強調各裝甲師的機動性和戰鬥力,這兩種特徵讓他們特別適合這項任務。與以前的歷次戰事相比,他們將獲得的地位會變得更加顯要。

  有人認爲,德軍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犯了一個錯誤,他們減少了裝甲師裏的坦克數量。在某些文本中,有人稱削減了將近一半。或許這個論點有些道理,但削減的幅度並不大。當德軍在1940 年5 月10 日進攻時,他們有10 個裝甲師,其中6 個各有4 個坦克營、4 個各有3 個坦克營。1941 年6 月21 日,20 個德軍裝甲師各有3 個(8 個師)或2 個坦克營(12 個師)。平均每個師的坦克營被削減了1/3,而不是一半。

  然而,坦克營的數量不能說明整體的情況,坦克的數量可能更有意義。1940 年5月10 日,10 個裝甲師擁有2439 輛坦克,或者說平均每個師約244 輛。爲了“巴巴羅薩”行動,德軍集中了3648 輛坦克,投入的裝甲師數量爲17 個,平均每個師約有215 輛坦克。這意味着(每個師)的削減幅度僅爲12%。再者,1940 年德國坦克大軍的21% 是非常弱的“I” 型坦克。這種型號在1941 年夏幾乎已經被完全拋棄。因此,“巴巴羅薩”行動中真正有作戰能力的坦克數量其實增加了,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每個師的平均數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看來很難得出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裝甲師的實力被削弱的結論,尤其是在裝甲師的其他組成部隊得到改善的時候。不過,可以認爲如果裝甲師的數量沒有翻倍的話,組建起來的裝甲師會更強。另一方面,在1941 年6月22 日,德軍是否會大量使用更強的裝甲師是值得懷疑的。德軍擁有的裝甲師在最初幾周表現很好。有人可能會認爲更強的裝甲師會擁有更強大的持久力,但在長期作戰中,可行動坦克的數量不可避免地會減少,尤其是由於機械故障而減少。所以經過數月作戰,可能會導致一般裝甲師擁有的可戰鬥坦克相當少。然而,由於德軍以爲東線戰事是一場短期戰事,這看來不是一個重要的論據。

  雖然作戰部隊的裝備非常重要,不過這遠非決定其戰鬥力的唯一因素。1935—1939 年德國陸軍的快速擴張對訓練造成了不利影響。但波蘭戰事和黃色方案行動之間的間歇期被用來改善訓練,法國戰敗後,德國陸軍又可以再度進行大範圍訓練。從歷次戰事中獲取的經驗教訓可用於提高訓練質量。德國裝甲師可能從未像1941年6 月22 日那樣有效力過,其他德軍部隊也接受了非常出色的訓練。很少有軍隊擁有像1941 年6 月的德國陸軍那樣準備完善的戰鬥部隊。

  本文選自《閃擊戰:從頭說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