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起義畫像。▲印度起義畫像。

引言

自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話題。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爲了追求自由,不惜拋棄功名利祿。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纔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自得;李白狂放不羈,纔有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後世之評。

在追求自由這件事上,除了個人,還有無數國家和民族,它們也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付出了慘痛代價。印度,這個佛教起源地,就是追求獨立的國家典範。

▲印度首都新德里

01

19世紀上半葉,英國正處於世界霸主地位,“日不落帝國”的稱號十分耀眼。由於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內資本主義快速發展,英國便走上了殖民擴張道路。而印度作爲大英帝國的“金庫”十分受重視。東印度公司爲了加強對印度的管控採取“以印治印”的方式。他們在印度當地開高價招募了很多僱傭兵,然後將這些僱傭兵組成一個軍團,名爲“西帕軍團”。由於殖民地不斷擴張,直至1857年,這支由印度人組成的僱傭兵軍團人數達到了當地英軍人數的5倍。

起初,招募士兵是許諾給豐厚酬勞的,但是隨着人數越來越多,龐大的軍費開支已經超出了預期。因此英國人開始卸磨殺驢了,他們先將印度軍隊派到最艱苦的地區戰鬥,人員傷亡可以減少一筆開支。


▲印度僱傭兵舊照

等戰爭結束後,又將先前承諾的軍費壓縮,在先前承諾的士兵權利上加設限制。這樣就很大程度壓制了印度士兵的發展空間。可即使在這種壓制下,印度士兵也是敢怒不敢言,直到一個子彈油紙事件的發生,才徹底點燃了印軍的怒火。

02

1857年的一天,一個印度僱傭兵與當地百姓在街上發生了爭執,那名百姓礙於僱傭兵手中的槍支,不敢與其正面衝突。可就在倆人分散離去的時候,百姓說:“我是不敢惹你,但我也不會回軍營喫豬油”。起初這名士兵聽到後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等到他回軍營裏拿起槍準備填充子彈時才發現,原來包裹子彈的紙是用豬油做的。知道真相後的士兵十分氣惱,他迅速把這件事告訴給了兵營裏的戰友們。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這件事成爲了印度民族起義的導火索。


▲印度起義畫像

可能非宗教人士不明白,爲什麼一張豬油紙會引起這麼大一場事件爆發。因爲印度人民絕大多數是伊斯蘭教教徒,作爲一名穆斯林,教規中清楚寫道,豬是一種很骯髒的東西。身爲穆斯林是不能喫跟豬相關的任何食物的。而英國軍隊所用槍械子彈上就塗有豬油,包裹子彈的紙因此也沾染了豬油。士兵在壓子彈時會習慣性用嘴咬開包裝紙,這樣相當於間接喫豬油了。所以身爲一名穆斯林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每天食用豬油,這可是對教徒嚴重的褻瀆。

這一消息傳開後,一名印度士兵當晚就槍殺了3名英國士兵。而他也不幸被英國人活活絞死。自大的英國上層在知道這件事後,並沒有放在眼裏,依然使用這種子彈。同年5月6日,米魯特85名印度士兵拒絕使用這種塗油子彈被英軍綁了起來。爲了懲罰印度人,英軍當着衆人的面,把塗有豬油的子彈強行塞到他們嘴裏,想以此來彰顯英國的威嚴,並讓印度人屈服。


▲德里保衛戰畫像

很可惜,他們低估了宗教信仰在印度人心裏的重要性。長期以來受到壓迫的印度士兵選擇不再忍耐。事件發生4天之後,米魯特士兵宣告起義,他們打死了駐地的英國士兵,並佔領了德里,並擁立莫臥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隨之而來是整個印度軍隊的積極響應,印度民族起義成燎原之勢迅速展開。

章西人民的領導者女王葩依,也在這時響應起義。她帶領士兵英勇作戰,消滅了章西地區的英國領導,併發出口號“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很快章西解放的消息傳到了各地,極大鼓舞了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的信心。

▲章西女王葩依畫像

03

面對突如其來的起義,英國殖民者並沒反應過來,在起義初期節節敗退。而印度軍隊像是要把這些年受到的怨氣全部發泄出去一樣,所到之處對英國人大肆屠殺。英國士兵、基督教徒、甚至白人小孩無一倖免。印度人瘋狂的報復行徑很快引起了英國當局的重視。

很快這場大起義就以印度高層通敵叛國,指揮不當而失敗。英國軍隊也迅速反撲,對個別被收復的城池展開屠殺。終於,這場轟轟烈烈的民族大起義於1859年被英軍徹底平息。


▲印度起義畫像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給英國殖民者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英國爲此消耗了近5000萬英鎊軍費,大量英國軍官被殺,動搖了英國在印度的根基。與此同時,這場起義卻促進了印度人民鬥爭的信心,爲後來印度獨立運動奠定基礎。

結語

縱觀歷史長河,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會永遠被奴役,自由獨立是時代發展必然趨勢。“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不管前方問題多麼難以攻克,但只要邁過這個檻,就必將迎來勝利曙光。

參考資料:

《飲酒·其五》

《飲酒八仙歌》

《憶秦娥·婁山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