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真(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5月21日至2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的三集電視專題片《決戰脫貧在今朝》應時而生。從扶貧對象到基層幹部,從社會羣體到特殊個體,該片展示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堅強信念、豐富多維的真實敘事視角、銘記史冊的中國扶貧故事。

  航拍展其勢——迎難攻堅之勢

該片素材時效之新與其中大量航拍鏡頭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細數三集專題片的鏡頭拍攝,航拍鏡頭幾近半數,有貧困縣地區地貌環境的呈現,也有展現希望的美好寓意,其畫面呈現效果極爲出彩。

自每段地區開篇展示的地理環境開始,航拍就以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展現出深遠的空間力,這種力量是深遠村落裏的瑰麗與敬畏,更是脫貧攻堅之難,迎難而上的勢頭。與之相呼應,部分航拍鏡頭在結尾出現,當工作深入羣衆之心、村民擺脫了貧困的帽子、人民生活開始有了盼頭後,震撼的航拍視點再次呈現,還自然以宜居,得幸福脫貧之生活,此時纔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梯田上的冰雪消融,怒江峽谷載着希望延伸遠方,高粱地不再貧瘠……在航拍的呼應和變化中,險峻惡劣之勢成爲壯美和諧之景,迎難攻堅之勢成爲小康致富之路。

  敘事取其實——多維視角之實

《決戰脫貧在今朝》本身就在和時間賽跑,新在素材、實在情感、豐於層次,鏡頭內的實事呈現與鏡頭外的脫貧速度、鏡頭內的扶貧幹部與鏡頭外的廣大觀衆、鏡頭內的脫貧記錄與鏡頭外的攻堅腳步……呈現着一場動情真實、內外互動的脫貧故事。第一集《最後的硬骨頭》以地區爲結構,在扶貧工作者調研走訪和扶貧對象發展變化間的雙視角展開互動敘述;第二集《共同的事業》呈現萬千扶貧工作者,以一個個真實扶貧工作者的視角呈現扶貧一線變化;第三集《一個都不能少》以扶貧對象作爲主視角,撰寫着扶貧對象的脫貧蛻變故事。

同時,此片在敘事上以“日記體”敘述、“日記體”內容、“日記體”影像三個維度的“日記體”爲一大亮點。例如在第一集《最後的硬骨頭》裏,以“日記體”的敘述展開了五地的調研,由此拉近觀衆的認同距離,同時從外在結構上呈現出此片的文獻記錄性和事件時代性。在第二集《共同的事業》中,以扶貧犧牲的村幹部生前自拍影像,以及全國各省大量基層扶貧工作者的珍貴主觀視角爲代表的“日記體”影像,展示了全國各地脫貧工作人員工作的點滴記錄。大量“日記體”影像的呈現,深刻闡釋了奔赴這場轟轟烈烈脫貧計劃的是無數的平凡個體,他們以一己之力做着瑣碎的事情。轟轟烈烈的中國故事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是日夜誠摯的心意與無數家常暖語搭建起來的。

正像這些交織的敘事視角一樣,扶貧本身也正是在不斷的溝通交流中有所進展,在心與心的交換中漸顯成績。多維的視角是實的,真正可見的脫貧效果更是實的。

  人物築其史——中國脫貧之史

決戰脫貧在今朝,今朝載入史冊。該片更像是一位編史之人,所寫的是片中爲扶貧犧牲的基層幹部、對扶貧有所貢獻的廣大人民、在扶貧中受益廣泛的老百姓。這是中國的脫貧之史,也是時代之史。在黨的領導下,脫貧路上,扶貧對象一個都不會少,寫史之人也一個都不會忘。

甘肅省康樂縣、雲南省怒江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墨玉縣、四川省阿布洛哈村、西藏自治區江當鄉……“最後的硬骨頭”要一一啃掉。一位位負責的脫貧工作人員、一個個扶貧羣體的社會力量、一家家力所能及的熱心企業、一名名當仁不讓的人民子弟兵、一座座情連他鄉的扶貧城市。全國上下齊心參與這份偉大的共同事業。爲雲南省叢崗村怕見生人的孩子另闢教室,讓山西省大寧縣的村民們有醫可治,讓貴州省惠水縣村民全面搬遷安置,關注江西省神山村脫貧後的更多潛在問題,爲寧夏回族自治區紅寺堡區愈成規模的掃帚大王而欣喜,防止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脫貧對象返貧……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走崎嶇的路,翻連綿的山,過奔騰的河,攻險峻的關”,從鏡頭之內看向鏡頭之外、從擺脫貧困走向小康之路、從記錄歷史寫下未來可期……《決戰脫貧在今朝》讓廣大人民羣衆真實看到、真切感受到一份精彩的脫貧答卷,這些真摯影像見證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脫貧故事,也向世界展示了可交流借鑑的中國脫貧智慧。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27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