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貓街鎮繡娘李從梅是從脫貧摘帽變成致富帶頭人的縮影,她面對生活重壓,靠着一股永不服輸的勁頭,不斷精進自己的刺繡技藝,帶頭脫貧的同時成立了彝繡合作社。

昔日面對重壓 如今帶頭脫貧

13年前,李從梅的公公遭遇車禍不幸離世,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前幾年,李從梅的丈夫又因股骨頭壞死導致殘疾,連續的打擊加上高強度的勞動,婆婆手指關節嚴重變形,落下了病根。面對生活的重壓,她沒有認輸,而是不斷精進自己的刺繡技藝,丈夫也不斷地學習木雕。隨着夫妻倆的艱苦奮鬥,收入得以提高。同時,受益於貧困戶醫療政策,婆婆以全補貼的方式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縣人民醫院看病可以報銷95%,婆婆的手指在骨科醫生的悉心治療下,疼痛也逐漸得到了緩解。而上小學的女兒每學期能享受1350元的學費和營養費補貼。隨着婆婆病情的改善和女兒一天天乖巧懂事,李從梅一家離小康生活越來越近。“現在兒子做根雕,媳婦做彝繡,我就是種點玉米,養點豬,養點雞,日子好多了。”婆婆說。

滬滇協作幫扶 展現彝繡魅力

李從梅順利脫貧後,希望能助力全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她成立了彝秀合作社,卻不得不面對彝繡發展中遇到的銷售渠道單一、缺乏設計、缺乏宣傳等問題。好在這時,上海市援滇幹部徐紅斌來到了貓街鎮,在走訪調研中徐紅斌發現,不少當地村民都有彝繡手藝,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但因爲沒有市場銷售渠道,難得的民族特色手工藝品並沒有給居民帶來多少經濟收益。“合作社剛成立的時候,我們10多個繡娘一起,一年收入也就是2萬多。”李從梅回憶。

爲讓彝繡走出大山,經徐紅斌穿針引線,東方衛視大型公益扶貧節目《我們在行動》第三季第一站選址武定。節目策劃爲公益大使陳蓉攜手李宗翰、汪文平,跟隨心願委託人童瑤,來到武定縣貓街鎮半山村,解讀民族故事,尋找民族特色,用真心感受彝州風情,用行動助力脫貧攻堅。其間,集中展示了絢麗多姿的楚雄彝族刺繡文化,講述了楚雄彝繡傳承創新、助力脫貧的時代故事。

李從梅等7位彝族繡娘發展彝繡脫貧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上海東方衛視的編導團隊,她們不僅成爲該節目的主角之一,還被推薦到北京參加時裝品牌依文集團發起的“深山集市”;到上海蔘加了女性真人秀節目《媽媽咪呀》的錄製,並最終登上東方衛視“春滿東方——2019東方衛視春節晚會”舞臺。節目播出後,各地訂單紛紛“飛向”大山深處;愛心企業一筆20萬元的慈善基金落地,專項用於扶持貧困繡娘培訓項目。“真的要感謝上海,給我們帶來了訂單,到2018年,我們的訂單到了39萬元。”李從梅說。

帶領繡娘增收 謀劃幸福生活

節目的播出極大地促進了彝族繡孃的積極性,以李從梅爲社長的傳承彝繡專業合作社成員由96人發展到2020年的近200人,2019年合作社完成的訂單提高到近60萬元。特色鮮明的彝繡文創也成爲扶貧路上的突破點,合作社裏專職從事彝繡的繡娘李美蘭,2019年通過製作繡品獲得2萬元收入。爲進一步打開武定刺繡的大門,有效接入市場,李從梅也積極與來自各地的服裝行業公司進行接洽。2019年,福建一家公司收看《我們在行動》節目後主動與合作社聯繫,希望進行合作,但由於當時合作社使用的車間面積較小,難以完成訂單,因而暫未合作。爲了解決合作社車間的難題,幫助彝繡傳承創新、助力脫貧攻堅,經過李從梅的多次奔走,2019年,上海市嘉定區江橋鎮通過攜手奔小康行動,援助武定縣貓街鎮20萬元,用於在倉房村委會建設彝繡扶貧車間。車間面積100平方米,設計爲一層鋼結構青瓦屋頂,購置電腦、縫紉機、繡花工作臺、裁布機、繡凳、貨櫃等扶貧車間工作設備。2020年1月12日,武定縣貓街鎮倉房彝繡扶貧車間正式投產運營,建成了集繡房、展室、電商、培訓、接待洽談爲一體的手工彝繡產業車間。隨着車間的投產運營,李從梅謀劃着,自己能進一步與相關公司開展合作,通過更多訂單,帶動廣大婦女通過勤勞雙手脫貧增收致富。另外,經過援滇幹部、周偉副縣長建議,李從梅還將探索推進上海市嘉定區陽光工坊的黃草編織與彝繡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殘疾人手工藝作品的融合發展。

目前,武定縣有近1000名繡娘,近30多家民族服飾和手工產品加工店,並且在縣城已有近10多家民族服裝加工店;由縣婦聯牽頭,於2019年4月成立了武定縣彝繡協會,將全縣刺繡產業統一起來,接下來3年內計劃投入100萬元彝繡產業發展資金,大力扶持產業,走出一條“文化傳承、居家就業、脫貧增收”的特色增收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