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總裁湯道生對外宣佈,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用於新基建的進一步佈局。

5000億是個什麼概念?要知道,2019年我國全年GDP也就接近100萬億,5000億相當於其200分之一了。再用另外一組數據對比一下,2019年全年,騰訊收入爲3772.89億元人民幣,年淨利潤933.1億元人民幣,5000億相當於其5年淨利潤。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5000億對於騰訊這般體量的互聯網巨頭而言也絕對是大手筆、大投入。那麼,騰訊這筆鉅額投入,究竟準備怎麼花?

騰訊的5000億怎麼用?

據騰訊官方介紹,這筆投資未來將主要用於以下領域:

技術領域方面: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服務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物聯網操作系統、5G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都將是騰訊重點投入領域。其中,在數據中心方面,騰訊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服務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產業創新方面:騰訊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啓產業基地、工業互聯網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

科研攻關方面:騰訊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啓產業基地、工業互聯網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此外,騰訊將充分調動內部頂級科研專家和實驗室資源,並將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投入重大科技攻關,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

同時,騰訊還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啓產業基地、工業互聯網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此外,騰訊將充分調動內部頂級科研專家和實驗室資源,並將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投入重大科技攻關,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

據瞭解,此次投入計劃,也承繼了騰訊在產業互聯網技術、資源和生態等方面的優勢積累。那麼,騰訊在新基建相關領域已經有哪些積累?

騰訊全力押注新基建

前期,騰訊新基建佈局已成效顯著。騰訊表示,5000億不是終點,也不是起點。

1.雲計算:在全球26個地理區域運營了53個可用區,服務器總量超過100萬臺,帶寬峯值突破100T。

2.數據中心:在全國建立超過50個數據中心,在天津、上海、深汕合作區、重慶等地建立了大型數據中心集羣,未來將新建多個百萬級服務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首批將在廣東、江蘇、河北落地。

3.5G:成立了未來網絡實驗室,在5G雲架構,雲遊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定位等課題積極提交標準並被納入5G規範,啓動了5G生態計劃。

4.物聯網:佈局了TencentOSServer、TencentOSEdge、TencentOStiny三大操作系統,涵蓋雲管邊端,推出了一站式物聯網開發平臺IoTExplorer。

5.數字政務:2019年覆蓋28個省級行政區,項目數151個,合同額26億。

此外,騰訊還在邊緣計算、量子計算、機器人等領域建立了實驗室,進行前沿技術佈局。

阿里巴巴的2000億新基建版圖

其實,在騰訊之前,阿里雲4月20日就宣佈: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麪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由此可見,無論騰訊還是阿里,雙方在新基建領域的投入決心都十分巨大。

根據今年4月,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佈的最新雲計算市場追蹤數據顯示,阿里雲亞太市場排名第一,全球市場排名第三。阿里雲亞太市場份額從26%上漲至28%,接近亞馬遜和微軟總和;全球市場份額從7.7%上漲至9.1%,進一步拉開與第四名谷歌差距,擠壓亞馬遜份額。

而阿里雲顯然並不打算止步於此。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阿里雲在全球21個區域部署了上百個雲數據中心,並廣泛採用液冷、水冷、風冷等節能技術降低能耗。阿里雲飛天操作系統管理的服務器規模在百萬臺,如果將3年再投2000億計算在內,則意味着阿里雲的數據中心和服務器規模再翻3倍,將衝刺全球最大的雲基礎設施。

“我們決定在未來三年投資2000億。一部分是未來雲的全球數據中心的建設,因爲雲數據中心已經變成了新基建的技術底座。另外一個就是數據中心裏面的關鍵技術的研發,包括服務器、芯片、網絡,我們認爲在未來三年,整個阿里雲的服務器規模會變成現在的三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強調:“我們會爲未來新基建充滿信心,這是我們決定加大投資的原因。”

雲計算:騰訊與阿里的正面PK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和阿里在未來投入的方向中,雲計算首當其衝。那麼,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谷歌、美團等近期相繼關閉或收縮雲計算業務。騰訊與阿里爲何仍然看好雲計算?

新基建之所以稱之爲新基建,數字化是其最重要的發展方向,而設備產品如果仍然以本地化爲主,自然不能將其稱之爲真正的數字化。在新基建的7個主要方向中,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都與數據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云計算就將成爲未來數據處理與應用的關鍵渠道。

雲計算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之一。在工業時代,通常以用電量等指標衡量地方經濟發展水平。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用雲量”將與數字經濟規模顯著正相關,我們甚至可以通過計算用雲的數量,來衡量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程度。當前,雲計算正不斷驅動着實體經濟與新技術相融合,完成數字化轉型。

這樣看,雲計算在數字化時代的地位毋庸置疑。而要論投入,雲計算也可謂是“吞金獸”。據特大號計算,阿里雲2020財年營收400個億,而該財年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A)爲-1414萬,即在不考慮折舊和攤銷的情況下,阿里雲“基本”接近盈虧平衡。粗略來看,可以認爲阿里雲維持這麼大規模,每年至少投入400億+。

因此,阿里的3年2000億並算特別離譜。而對於騰訊雲來講,如果想要與阿里雲對標,5000億的投入也可謂是應當。

在新基建領域,加速佈局的互聯網巨頭不僅只有騰訊和阿里。

京東:佈局“數字新基建”。5月8日,京東正式發佈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項目——京東新動能計劃,整合輸出技術能力爲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基礎設施。

百度:參與地方新基建項目建設等。5月8日百度與廣州開發區達成戰略合作,兩者將共同打造粵港澳智能網聯先導區,落地ACE交通引擎,百度成爲廣州首批數字新基建重大項目建設參與者。由此可見,搶灘新基建,成爲互聯網大廠們的統一行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