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味中藥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功效,在臨牀中也發揮着各自的作用。但我們人體生病,其背後的病機其實是比較複雜的,往往不是僅僅一味藥物就能夠解決所有的病機。因此,藥物之間的配伍就顯得極其重要了。而在歷代的醫家們長期臨牀實踐中,也總結了許多經典的藥物配伍。

對於中藥的配伍,其實有很多種,不過“相須”配伍的兩味中藥組合在一起,往往能夠發揮強大的作用。比如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曾描述兩味中藥“必相須而行”,那麼,究竟是哪兩味中藥的配伍受到李時珍的高度關注呢?這兩味中藥就是具有滋陰降火作用的知母和黃柏。

黃柏和知母,都是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收錄的中藥,因此它們的藥用歷史是非常悠久的。黃柏主產於四川、貴州、湖北、雲南等地,藥用部位取自於芸香科植物黃皮樹或黃檗的樹皮。黃柏味苦性寒,入腎及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以及除骨蒸的臨牀功效。

而知母則是屬於百合科的植物,其根莖便是入藥的部位。知母多生長在北方,以河北、山西等地爲佳,知母味苦性寒,有甘味,可入肺、胃及腎經,具有清熱瀉火和滋陰潤燥的功用。對於知母和黃柏的配伍,在許多經典名方中都可以見到,如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滋腎丸等。而這些方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爲治療腎陰虧虛所設。因此,黃柏和知母配伍使用,最常見的便是用於腎陰虧虛的治療。腎陰虧損,陰不斂陽,則腎陽偏亢,相火妄動,從而形成陰虛火旺之象。

女性到了中年常見心煩易怒失眠、五心煩熱、身體潮熱等表現,便多是由腎陰不足所致。而男性若腎陰虧虛,陰虛火旺,則可出現一些生理退化方面的疾病。而對於虛火較旺這樣的病機,“若僅以滋水以配陽,何足以導其猖獗之勢”,所以單純滋陰是遠遠不夠的。

而黃柏苦寒入腎經,可以瀉腎火,知母苦寒瀉熱、甘寒滋陰,一同使用,則腎陰得充,虛火得降。因此纔有了李時珍“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這樣的評價。

知母配伍黃柏,除了用於治療腎陰不足而引發的各個病症以外,還可以用於下焦溼熱的治療。黃柏本身便有着清熱燥溼的作用,而且能入腎和膀胱經,所以專治下焦溼熱。而知母苦甘而寒,即可助黃柏泄熱,又可制約黃柏過於苦寒而傷陰,所以在因溼熱下注所引發的陰部瘙癢、帶下過多、熱淋疼痛等病症的治療中也可以使用。

知母和黃柏的配伍,雖然歷代醫者都常使用,但其仍然有它的使用禁忌。因爲兩味藥同時具備清熱燥溼和滋陰之功,所以本身脾胃虛寒和脾虛溼盛的人,則不建議使用。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無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