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丁蓉)訊,"訂單增幅三成以上,下游製造業對自動化需求的提升明顯。"廣東一工業機器人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經歷了2019年行業"漫冬"之後,今年回暖跡象明顯。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國內工業機器人4月產量同比上升26.6%,增速創下近2年內新高。

機器人行業被譽爲"製造業皇冠頂端的那顆明珠",然而2019年我國工業自動化行業整體國產化率僅36%,仍屬於"薄弱環節"。業內人士認爲,中長期看國內機器人產業提升空間仍大,突破核心技術將是"關鍵"。

行業漫冬後回暖明顯

根據國家統計局5月公佈的數據,4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19257臺/套,同比大增26.6%,增速環比3月提高13.7ppt,增速也創下近2年內新高。金屬成形機牀累計產量同比增長10.5%,金屬切削機牀累計產量同比增長11.4%,錄得近19個月內首度正增長。3C行業資本開支前4個月累計同比增速已轉正至1.1%,改善最爲明顯。

疫情下,機器人產業的回暖,成爲業界關注的熱點。事實上,在過去的2019年,對於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來說,是有點漫長的行業"嚴冬"。A股市場上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包括科大智能(300222.SZ)、機器人(300024.SZ)、萬訊自控(300112.SZ)、三豐智能(300276.SZ)、埃斯頓(002747.SZ)、華昌達(300278.SZ)、快克股份(603203.SH)、科瑞技術(002957.SZ)、拓斯達(300607.SZ)、博實股份(002698.SZ)、智慧松德(300173.SZ)、克來機電(603960.SH)等。

從財報數據來看,其中一些企業2019年業績承壓明顯。機器人年報顯示,2019年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2.93億元,同比減少34.81%;營業收入27.45億元,同比減少11.0%。華昌達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公司2019年營業總收入爲15.7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42.1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4.6億元,較上年同期由盈轉虧。

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5個國家既是全球主要的機器人制造大國,也是主要消費大國,這5個國家消費了全球73%的機器人。而全球高端市場仍被機器人"四大家族"壟斷,分別是瑞士的ABB、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德國的庫卡。截至2018年,"四大家族"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超過50%。從國產化水平來看,2019年工業自動化行業整體國產化率僅36%。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2019年出現了階段性的增速下滑及調整,但從銷量結構上,中國國產化率在穩步提升。整體市場在開始裂變及重構。"一名業內人士分析。

突破核心技術是關鍵

"疫情發生以後,很多生產線一時難以復產復工,接洽我們的客戶明顯增多。3、4月份,很多客戶也在這一時期下了訂單,加強自動化佈局。一臺機器人平均能替換4個工人,採用自動化解決方案,也是製造業的一個重要趨勢。"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記者瞭解到,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在汽車製造和3C家電製造,這兩個下游產業需求佔機器人整體需求量超過六成。

控制器、伺服系統和精密減速器,是工業機器人中技術難度最大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三者佔工業機器人成本的70%左右。國內企業主要以中低端產品爲主,難度最大的核心零部件被機器人"四大家族"佔據。提升國產機器人研發與製造水平的關鍵,恰恰在於提升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技術與質量水平。

"技術方面,公司主要側重於控制系統、伺服系統、視覺系統以及底層的運動算法這幾個方面突破。去年已經突破了驅控一體技術,實現了控制系統和伺服驅動合二爲一,由同一個CPU來控制,大大縮小了控制箱的體積,能適應更多的應用場景。技術突破難在需要經過很多研發人員長期的實驗和經驗積累,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拓斯達相關負責人向財聯社記者介紹。

另一家工業機器人上市公司科力爾,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研發伺服電機,但由於伺服電機所配套的編碼器、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來自國外,很多地方受制於人。2019年,科力爾重新定位研發方向,確定了研發最新一代集伺服電機、編碼器、驅動器於一體的高性能伺服系統,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最新一代高性能伺服系統。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中國已連續6年成爲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最大消費市場(目前約佔全球市場三分之一),並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成長。鑑於國內"新基建"逐步落地,以及智能汽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速發展,預計工業機器人市場還將保持快速增長趨勢。到2020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進一步增長,或將超過62億美元規模。

中金公司認爲進口替代短期有望提振行業龍頭公司的關注度。中長期看,國內工業自動化行業滲透率、國產化率的提升空間仍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