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是在這裏,5月27日晚上,陳毅和上海地下黨領導劉長勝等勝利會合。

“71年前的昨天凌晨,陳毅老總就是從這幢樓後面的蘇州河木橋進校的。”5月27日,大上海全部解放的日子。當天,站在交誼樓門口“解放上海第一宿營地”銘牌前,86歲的華東政法大學功勳教授徐建,帶着師生重回戰上海的風雲歲月。

1949年那個解放上海的前夜,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陳毅,與華東局祕書長、後來成爲華政首任院長的魏文伯等一起,在這幢原聖約翰大學跳交誼舞的老樓裏宿營紮寨,建立起解放軍在滬第一個指揮中心。也是在這裏,5月27日晚上,陳毅和上海地下黨領導劉長勝等勝利會合。

“以史爲師察己 立德樹人觀今”,在全國文保建築羣所在地華政園,這堂“四史”學習教育實景微黨課串起了校園裏一系列“一樓一事”。

【陳毅與首任老院長,駐紮室內籃球場】

如今,通向蘇州河南岸的那座木橋已不復存在,但建於1919年的百年交誼樓仍然健在。作爲長期從事刑事法學、犯罪學教研的老教授,徐建是1952年華東政法學院建校時的首屆學子,與全校一起開創了新中國法學教育的歷史。“當年我們的開學典禮,就在這幢交誼樓。”

徐建在讀期間在交誼樓打籃球,得知這座位於二樓的室內籃球場,正是陳毅與老院長等一批幹部的駐紮之地。5月26日,指揮淞滬戰役的陳毅率部入校,部隊的另一部則從木橋上游的鐵路橋進校;5月27日午後,上海獲得全面解放,當晚開會決定了受降事宜;5月28日,上海市正式完成歷史性的交接。之後,短短一年時間裏,大上海便獲得了安定和平。

由於疫情關係,“我已經四個多月沒來校園了,”老教授感慨萬千,“爲了今天的情景課堂,昨天晚上一夜沒睡好。”因年事已高,徐建直言無法走得太遠、上得太久,但華政園裏“有故事的樓”比比皆是,他遙指遠方……

紅色建築,紅色基因。每一塊牆磚都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見證。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有發生過進步學生集會聲援反帝鬥爭,向“五卅”慘案死難者誌哀事件的“六三樓”,“我們入學時的教室就在六三樓。”此外,還有孫中山先生曾來校演講,在此提出“民主國家,教育爲本”的“40號樓”,等等。

【不入民宅睡馬路,穿軍裝不坐三輪】

事實上,與陳毅部隊幾乎同時,還有從嘉定方向進滬的另一部隊。後來同樣成爲華政校領導之一的曹漫之,就在其中。打響解放上海戰役之前,他正是在江蘇丹陽制定解放軍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的起草人之一。徐建表示,曹漫之在上海市區級政權建設、治安保衛、舊上海社會改造、司法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徐建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關於入城,其中有一條“不入民宅”的規定,曾接到一些指戰員的不同意見,“難道拼死拼活打了仗,還要我們睡馬路?”然而,陳老總堅決寫入了這條,並上報毛澤東同志。“結果,毛主席一連說了3個‘很好、很好、很好’。”

“我們的野戰軍在城市不能‘野’。”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何益忠也援引了陳毅同志的這句原話。經過研究和學習,他表示,在雨中,南下接管幹部是坐火車停靠南翔,再靠公交車接入市區。在往返後來的指揮部三井花園(瑞金花園)途中,曾有幹部搭乘三輪車被攔下,因爲按規定“穿軍裝的不能坐三輪,只能自己走……”

正是這樣的秋毫無犯,才能贏得全城民心。在四史課上,何益忠告訴師生,不僅是“軍事上佔領了上海”,而且是“人心上站穩了上海”。

【辦公樓改學生宿舍,校領導帳篷裏辦公】

“不入民宅睡馬路”,這樣的情懷歷經數十年風雨,在華政改革開放之初覆校之時又有了新的故事。在交誼樓二樓,校黨委書記郭爲祿面向那片校園建築羣外的大草坪,也重提“帳篷辦公室”。

原來,1980年10月9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登了一封不到500字的讀者來信。華政前身華東政法學院學生王勇在信中說,學院領導和教職員工騰出辦公用房,作學生教室宿舍,“黨的優良傳統又回來了!”

作爲新恢復的學校,1979年華政招收了300名大學生,1980年又招新生400名,當時校舍十分緊張,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都很缺乏。於是,包括曹漫之等在內的學校領導和教師決定騰出寬敞明亮的大辦公樓,行政、後勤等部門搬進在草地上搭起的5頂大帳篷內辦公,將原辦公室全部讓出,改做學生宿舍和教室。暴雨侵襲之下,篷內陰暗、潮溼,有時還要漏雨、進水……目睹此情此景,學生自發寫信。

“我們都是教育者,又是學習者;我們既做思想者,又做實踐者。”郭爲祿說,華政的歷史是身邊的歷史,“致敬歷史、面向未來,全校‘四史’教育還要進課堂、進活動、進儀式、進隊伍。”

作爲全國優秀西部計劃志願者,來自法律碩士教育中心1729班的蔣芳偉,將今年就業方向鎖定基層公務員。聽了課他說,“我是中國人、學生黨員、華政學子,因爲這3個身份學‘四史’、樹三觀,明白了過去和現在是什麼、爲什麼是這樣子、將來又是什麼樣子。”

【新聞鏈接·交誼樓前傳】

1888年,聖約翰大學建起了一座交誼室,引入了西方盛行的交誼舞,這在當時也是一件十分轟動的事件,在很多中國學校還在諸子百家的時候,聖約翰大學的學生已經開始了以舞會友的時尚生活。

1919年11月,學校舉行四十週年校慶,校友爲紀念校長卜舫濟已故夫人黃素娥,決定發起捐建一座新交誼樓。建築於1927年開工,1929年12月學校五十週年校慶的時候落成開放。建築建於原交誼室舊址上,由校友范文照設計,爲中西合璧風格。建築費計銀7.5萬兩,是聖約翰大學耗資最大的一項建築工程。交誼樓上下二層,底層爲水刷石牆面,設有西式的拱廊,二層和屋頂爲中國傳統宮殿樣式,這樣的中西合璧造型還並不多見。建築上層分大、小交誼廳各一間。大廳除了用以交誼、會議、文娛活動以外,還可進行籃球比賽,廳的四周上端築有看臺,東、西、北有數排長木板座位,約能容300人,南還設有放映間。下層設有大廳,共有11個房間,供學生文體社團使用。1949年5月27日,成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指揮淞滬戰役時,進駐上海的第一宿營地。1952年11月15日,華東政法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就在大交誼廳舉行。建院初期,學生會及學生文娛團體,則設在交誼室下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