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將2019年視作“摺疊屏元年”,那麼2020年,則是對柔性技術落地的真正考驗。最近一條產業鏈傳聞或許印證了這一點。

有媒體引述韓聯社爆料稱,華爲已向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申請摺疊屏手機“MateX2”專利,且有別於MateX採用外折式設計,“MateX2”改用與三星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一樣的內折式設計。同時也有傳聞稱,由於MateX一代產品屏幕表現不佳,新一代摺疊屏手機將有可能棄用京東方全柔性OLED面板,轉而採用三星摺疊面板。

若消息爲真,對於羽翼尚未豐滿的中國柔性屏產業,委實不是個好消息。

那麼,對於此次事件——乃至整個中國柔性顯示的未來,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

我的看法是:在短期內你可以選擇相對“悲觀”,但只要將目光鎖向未來,我們無疑要保持理性樂觀。

“量變”不產生“質變”?

時至今日,業內早已達成共識,順應“萬物皆顯示”浪潮的柔性OLED,是面板行業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將新型顯示視爲國家戰略的中國,許多面板廠商也紛紛加碼佈局:過去幾年,中國OLED產線一直處在爬坡量產階段;而未來幾年,隨着數條OLED產線即將建成投產,OLED產能勢必得到進一步釋放。

在業內人士的期許中,未來中國面板廠商將佔據更多市場份額。而近年來在柔性顯示領域發展迅猛的京東方,無疑是國產面板廠商的領頭羊,也是整個中國顯示行業的“門面擔當”。

但在OLED產能不斷擴張的同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OLED產能也有“低端”和“高端”之分,生產難度較低的剛性OLED、固定曲面OLED產能相對“低端”,目前各大廠商產能擴張的主要方向也是這一類。而生產難度更高的全柔性OLED產能,則更加“高端”,目前能夠做到大規模量產的廠商也寥寥無幾。

這一點我們也能在手機市場上看到,摺疊屏手機所需的全柔性OLED屏,對技術要求頗高,無論是已經面世的摺疊屏手機產品,或多或少都曾曝出過屏幕摺痕、斷裂等問題,工藝和良率等問題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貨量。

所以考慮到屏幕對一款摺疊屏手機用戶體驗的重要,同樣作爲中國智能手機在國際市場的“門面擔當”,倘若華爲在新手機上如傳聞所言沒用京東方,其實完全可以理解,他們只是想讓自己的產品更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更具優勢。

當然,這也從側面印證,儘管中國面板出貨份額已躍升全球第一,但中國對新型顯示產業鏈的控制力還不夠強,在前瞻技術佈局上與先進企業也仍有差距。

譬如在OLED領域,2019年韓國市場佔比89.9%,掌握着很強的話語權。尤其是三星,在整個半導體行業,過去數十年的技術積澱,讓三星成功打通了消費電子全產業鏈,在面板,內存,處理器,電池,芯片和傳感器等離聚光燈較遠的領域都有所佈局,構築了一道很堅固的上游產業鏈壁壘。

而這道壁壘,很難在短期內被輕易擊潰。尤其是在國內廠商大量聚焦於剛性OLED、固定曲面OLED等“低端”產能擴張時,產能更易過剩,使市場更早進入供過於求的階段,迫使廠商被動升級落後產能,更加難以打入高端全柔性OLED面板市場。同時,在技術攻堅的世界,“量變”沒理由註定產生“質變”,面對客觀上的技術差距,產能提升能否轉換成市場競爭力,我們還需要等待市場的驗證。

路線之爭

當然,長期來看,我們也無需過於悲觀,目前國產面板廠商中也有一些試圖攻堅底層技術的廠商,譬如最早發佈摺疊屏手機的柔宇。

受限於技術與成本等問題,市場上目力可及的摺疊屏手機寥寥可數,幾乎只有華爲 Mate X,三星 Foled和柔宇 FlexPai(柔派)等幾款產品。倘若華爲下一代新機改換三星屏幕,國產柔性屏在智能手機的應用就只剩下柔宇。

事實上,成立於2012年的柔宇科技自誕生伊始,就被業界寄予厚望,而從過去8年的成績來看,他們也確實不負衆望。這在很大程度是因爲,柔宇在成立之初便試圖在全柔性OLED領域開闢新的技術路線,他們深諳一點,倘若只是沿用三星等“舊貴族”的技術路線,他們就永遠只能跟隨,永遠無法成爲新貴。

這就要談及其自研的ULT-NSSP技術路線。

據我所知,俯瞰全柔性OLED領域,當前主要技術方案主要有兩種:以三星爲代表的LTPS技術路線(低溫多晶硅技術),以柔宇爲代表的ULT-NSSP技術路線(超低溫非硅製程集成技術)。其中,前者是從傳統LCD面板上沿用至OLED面板的技術,歷史較長,較爲成熟,亦是有一定短板,譬如低溫工藝環境在製作剛性OLED面板時雖然良率較高,但對於全柔性OLED面板“低溫”環境仍然會對柔性材料有影響,從而影響良率。

而ULT-NSSP技術無論是從工藝,材料,到設備,都與LTPS技術有較大的不同。以材料爲例,因其採用非硅材料,工藝環境溫度更低,很大程度減少了溫度對柔性材料耐用性的影響。另外,ULT-NSSP技術減少了許多針對硅材料的加工製程,比LTPS技術的工藝製程更少,良率更高。

各種因素與變量相互疊加,最終讓ULT-NSSP技術在良率和成本等方面具有優勢。

要知道,在任何製造領域,大規模量產的核心約束條件只有兩個:技術與成本。而柔宇深諳二者間的平衡。這也是爲什麼其產能仍在繼續擴大,以8寸左右的屏幕計算,柔宇一期產線達到280萬片/年產量,目前二期正在推進建設中,建成後預計整體年產量可達880萬片/年。

所以在全柔性OLED領域,由於篤定地選擇了不同技術路線,雖然與三星現階段體量差距明顯,但將目光鎖向未來,柔宇科技很可能成爲三星的有力競爭者。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柔宇已覆蓋到柔性顯示製造的各個環節,在包括電路設計,IC驅動,鉸鏈,電子系統等方面都有技術佈局。這讓他們能夠提供給客戶的不僅是屏幕,是包括硬件和軟件在內的全套解決方案。

而更具整體性與系統性的整合能力,意味着在真實的應用場景中,柔宇能夠以一種更平滑柔軟的方式讓柔性技術落地。這種更流暢的客戶體驗,也會推動柔性顯示技術在更多領域應用,最終將不同類型的柔性屏,拓展至不同場景。

這也是柔宇提出並踐行“柔性+”的初衷。在應用層面,除了智能終端,柔宇科技還與全球500餘家企業合作,將“柔性”的觸角伸向智能交通,文藝傳媒,運動時尚,智能家居和辦公教育等行業,將柔性屏依附在更多產品形態上。

廣闊的進步空間

當然,說了這麼多,你或許會問:爲什麼柔性顯示如此重要?

因爲它代表未來。

在智能手機端,從陌生到繁榮,從小衆到大衆,摺疊屏或許將慢慢向主流市場靠攏。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柔性屏始於手機,終於萬物。未來是個“柔性+”的世界,僅僅是2022年全球柔性屏市場空間就將超過500億美元。

面對這種確定性的未來,你當然可以在這個模塊化搭建的產業鏈,遴選上游市場上的零部件,然後迅速拼湊成一個你想要的產品——但如你所見,在“逆全球化”甚囂塵上的時代,這種將上游市場拱手相讓的方式並不安全,而且一旦缺乏對核心產業鏈的話語權,就很可能失去對底層技術創新節奏的主導權。

其實在我看來,即便真如爆料所言,對中國柔性顯示的發展而言,也談不上是所謂“一記重拳”,只能說是敲響警鐘。

而對於這樣的“警鐘”,我們其實時刻都在心中敲響。

全球電子產業最大的競爭點,就是芯片和新型顯示。芯片自不必多言,從去年到今年,它佔據了無數媒體版面,對於芯片,局外人都能體會到產業界的苦澀與甘甜。

而在新型顯示產業,過去數年,整個產業也都在共同努力,提升技術研發能力。要知道,全球顯示行業平均每年技術研發投入大約爲50億美元以上,在營收中佔比接近5%。最近幾年,中國大陸企業研發投入增速明顯,已經達到平均每年15億美元左右,在全球佔比接近30%,無論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方面,都還有着廣闊的進步空間。

更重要的是,無論芯片還是新顯,無論華爲,京東方還是柔宇,他們其實都有一個樸素而熾烈的使命,那就是掙脫他人掣肘,掌握核心科技。

我相信這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