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江西永丰县恩江镇,革命活动如火如荼,到处是一片热腾腾的景象。

平民戏团、平民夜校、青年图书展览部等一批组织建立起来,青年们经常组织活动,上演文明戏,抵制洋货等等。

在这些组织者中,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名叫汤光恢,是一名小学教师,思想非常进步。

当时,在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非常困难,因为这些材料都是从苏联方面翻译过来的,文字不通俗,群众听不懂,宣传效果不是很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汤光恢和曾绍珍、温厚福等人,合作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小册子出版后,由于通俗易懂,联系实际,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在平民夜校和群众中宣传,收到的效果非常好,深受人民群众喜欢。

从此,汤光恢就跟宣传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0年,汤光恢加入了红军,被编入红4军第11师,担任宣传员。入伍后不久,老兵就告诉他:“这支部队是毛委员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之所以能打胜仗,主要是饿得(吃饭无定时,有时还要饿着肚子行军)、走得(部队不间断地急行军)、打得(打仗机智勇敢),只有练好了这‘三得’本领,才能成为合格的红军战士。”

汤光恢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以此来鞭策自己,鼓励自己。

(图:左四为汤光恢)

在长征途中,汤光恢已经是连指导员,经常利用行军途中的空闲时间,言传身教,向战士们传授“三得”的本领。他所在的红4军第1师5团警卫连,在一年多的艰苦环境中,因“无战斗减员,无逃跑落伍,无伤病员”,被军委授予“巩固模范连”的称号。

后来,汤光恢担任过第三野战军第21军政委、胶东军区政委、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是标准的中将资历,他的搭档也都是中将,但是在1955年授衔时,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自降为少将。

原来,当初评选中将时,人数达到了200多人,主席看了看名单,摇头说:“有点多了。”

汤光恢听说后,主动申请说:“我带个头,中将军衔我不要了,给我个少将就行。”

就这样,在汤光恢的带头示范下,几十位原定中将的人,都做出了表率,降为少将,最后开国中将的人数定在了177位。

主席听说后,对汤光恢大为赞赏,说:“这个老汤带头带得好啊,干部就应该能上能下。”

建国后,汤光恢一直在东北地区工作,因他是南方人,不适应东北的气候环境,再加上多年的革命经历,给他身上留下了许多疾病,所以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他的健康状况就日益恶化,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向军委写了一个申请报告,请求调回江西工作。

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是肖华,看了报告之后,犹豫再三,最后给汤光恢打了一个电话,说:“你现在是副兵团职干部,江西没有适合你的位置,我建议你到总政来当组织部长,再说北京的医疗条件也更好。”

汤光恢听后,恳切地说:“谢谢肖主任的关心,我的病是气候、环境造成的,江西是故土,对恢复健康有利,留在总政占了位置不工作,影响不好,至于职务安排,我不挑,干什么都行。”

最后,在肖华的安排下,汤光恢调任江西军区政委,肖华多次叮嘱江西军区,汤光恢的副兵团职不能变,在住房和医疗方面也要给予帮助。

回到江西老家后,汤光恢的身体果然恢复了不少,一直活到了2008年,享年100岁高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