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5月27日電(童笑雨 遊玉增)5月27日,記者從寧波大學獲悉,該校課題組團隊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難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

成年虎斑烏賊。校方提供

  據悉,寧波大學課題組團隊累計育出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養成500克以上商品烏賊11萬隻,創造了中國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記錄,爲開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

  烏賊曾是東海四大海產之一,但因過度捕撈和環境問題,面臨瀕危。其中,虎斑烏賊在東海已難覓蹤跡。進行繁育,就要從南海引種。但烏賊又有噴墨習性,性成熟個體很難運輸養活。

  2011年,在寧波市科技局擇優委託科技計劃項目“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的支持下,寧波大學教授蔣霞敏帶領團隊,深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摸清了虎斑烏賊的繁殖生物學,克服該物種“難尋找”“易噴墨”“不產卵”的難關。

蔣霞敏教授(右一)在育苗場工作。校方提供

  2013年,在寧波大學實踐教育基地——舟山市水產研究所朱家尖基地,該團隊人工繁育出胴長爲2.1-3.1釐米的烏賊苗種3.6萬隻,並進行水泥池試養成功。

  虎斑烏賊養殖從無到有,其中蘊含着蔣霞敏團隊多年的心血。

  據蔣霞敏回憶,水產養殖是比較艱苦的行業,海水養殖更爲艱辛,很多養殖場無法滿足生活淡水供給生活。尤其是夏季,在40℃的玻璃鋼化大棚下工作,全身汗淋淋,沒有浴室,不能沖涼。

  蔣霞敏說,那段時間,課題組團隊與養殖戶同喫、同住、同勞動。她記憶最深的,就是在育苗場的研究時光。一日三餐經常是榨菜就饅頭“糊弄一下”,遇到颳風下雨,育苗室屋頂漏水更是常有的事情。但最後,他們都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蔣霞敏教授介紹研究成果。校方提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2019年,該團隊累計育出胴長2釐米以上的虎斑烏賊苗種120餘萬隻,突破了大規格苗種培養技術,使養殖成活率不斷提高。其中水泥池養殖成活率可達65%,網箱成活率可達70%左右。

  在養殖上,該團隊累計養成虎斑烏賊11餘萬隻,創造了中國虎斑烏賊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紀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

  這一串數字,旁人看不出“門道”,但對於來自廣東的養殖戶詹惠明來說,其將帶來養殖虎斑烏賊的巨大經濟效益。

  據悉,該技術投入與產出比約1:3,而且養殖過程中烏賊的抗病力強,可以彌補禁漁期的海產品供應,目前已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推廣。

  “海邊人喫飯,桌上一半的菜都是魚蝦等海產品,水產養殖是重要的菜籃子工程,我們的努力也算是爲國家‘藍色糧倉’計劃做了點貢獻。”蔣霞敏說,她把人生的十七八年都貢獻給烏賊了,但她無怨無悔。(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