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徒對象的變化很快便打開了少林的知名度,使得少林寺在國際上有了新的突破,也拉快了釋永信少林商業帝國夢想的進度條。在釋永信一系列的舉措下,少林逐漸完成了商業化的進程,。

登罷嵩山訪少林,千年古剎耐追尋,巍巍碑碣旌天地,炯炯慈光照古今。

自古以來,少林便是佛門之地,更是以少林功夫和十八銅人爲世人所熟知。古往今來,少林在世人的眼中一直都是清淨之地,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世人可以燒香拜佛,卻是萬萬不可褻瀆的。

它本該就是與世俗煙火無關的地方,它更應該是修身養性,素食齋戒的代名詞。少林自盛唐以來,便擁有了衆多的信徒,成爲了發展勢頭迅猛的宗教,也一度成爲世人眼中的聖地。

但如今的少林寺,卻處處充滿了商業化的氣息

,那本該是佛門清淨地的少林,是如何發展的潮流中,不斷被商業化,最終甚至成爲了世人的笑柄呢?


改變少林的關鍵性人物

如果要問是什麼讓少林從清修之地到大肆進行商業化,那釋永信便是不得不提的關鍵性人物。他是少林最年輕的方丈,同時也是少林商業帝國的建立者。1981年,釋永信在少林剃度出家,並拜入釋行正門下。此後釋永信雲遊四方,不斷提高見聞和知識,後釋永信成爲了少林最年輕的方丈。

釋永信的年輕並不僅僅體現在年齡上,更體現在他的思想上。

在他成爲方丈後,釋永信決心要使少林與現代的新思潮接軌,因而他不斷在少林的管理中引進現代的管理理論與管理模式。

在一系列的措施中,最引人注意的互聯網的使用,釋永信改變了以往少林僧侶的修行方式,允許少林寺僧侶使用互聯網等現代科技,還利用網絡來進行宣傳少林寺的文化。


釋永信

甚至釋永信的眼光看向了國際,他創辦少林文化中心與少林寺分寺,這個舉動頗具有開“連鎖店“的意味,但總歸釋永信將少林推向國際的想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

在極具經營頭腦的釋永信的推動下,少林的商業化速度一直是高速發展,當然除卻方丈的大力推動,釋永信還取得了當地政府的支持。

少林寺的歷史地位以及人民對其的推崇,使得它可以輕而易舉地成爲一個地方的旅遊名片。而政府也是看中了少林的商業價值,希望以少林的發展來帶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釋永信的商業夢想開展地異常順利。


商業少林的不間斷髮展

少林雖是在中國本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在國際上卻掀不起太大的水花。釋永信並不甘於僅僅打造中國境內的少林帝國,他志在國際。於是他想出了更爲與少林寺初心嚴重不符的舉措,在收徒這一本該充滿儀式與嚴肅的程序上動手腳。

早先佛門收徒時,看重的並不是家世門第,佛門講緣分,因此收徒更爲看重徒弟與佛門和師父之間的緣法。但釋永信做出了大膽的嘗試

,他開始將收徒對象轉向有權有勢的人或社會名流,收取知名度高的徒弟來擴大少林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影響力。


於是少林的收徒來源越發廣泛卻又標準單一,從明星富豪到國外的皇室王子,通通都成爲釋永信收徒的對象。收徒對象的變化很快便打開了少林的知名度,使得少林寺在國際上有了新的突破,也拉快了釋永信少林商業帝國夢想的進度條。

在釋永信一系列的舉措下,少林逐漸完成了商業化的進程,

原本青燈古佛的清修之地也因爲商業的滲透越發有了煙火世俗的氣息

。同時以少林爲代表的佛教文化也出現了商業化嚴重的問題,高價門票以及昂貴的香油錢使得原本一些虔誠的信徒越發難以負擔,這也改變了少林寺與佛教文化流傳的初心。


變味少林終淪爲笑柄

在釋永信的一系列操作下,少林終究不再是原本青燈古佛之地,與以往相比更是多了幾分浮躁與世俗氣。

原本繚繞的香火也成爲了招攬香客的工具,原本的功德箱也成爲了僧侶斂錢的由頭,這一些列的變化,無一不是在昭示着原本的少林已經不見了,

如今的少林與佛教文化只是商業化進程下的產物,是社會上層名流的消遣之物。

如今再見少林,早已不是當初

“巍巍碑碣旌天地,炯炯慈光照古今”

這般的景象,隨處可見的功德箱,行色匆忙慌張打卡的遊客,沒有真材實料只有花架子的表演,彷佛千百年前繚繞的香火和虔誠的僧侶已經是難以追回的往事,少林只剩了徒有其表的虛張聲勢。

早些年的少林是數九寒冬仍辛苦練功的地方,如果卻成了名流的名利場。一場商業化的運作,使得

少林失去了原有的風骨,也成爲了世人的笑柄。

清修之地在商業化的進展中,也與經濟和金錢扯上了關係。

少林與當地政府的合力運作,卻也造成了二者之間利益分配不均由而引發的經濟矛盾。而最年輕的方丈釋永信也被人舉報私生活不檢點,行爲不端,甚至具有雙重身份等衆多惡行。


少林的商業化也造成了其管理上的亂象,高價門票以及藉助佛法等由頭大肆斂財已成爲少林寺的諸多惡行之一。備受推崇的佛教文化在當代被商業化的少林所污染,將資本與金錢的交易明晃晃地放到檯面上,使得這樣的文化成爲了貽笑大方的笑柄。

佛教本就是主張簡樸清修的文化,本就不該與商業同流合污,更不能受到資本的玷污。宗教信仰對於信徒而來是最難以動搖的信念,但少林卻用一次次的商業化進程來讓原本虔誠的信徒失去了對於信仰的敬畏。僧侶的本職工作便是參禪悟道,而商賈之事歷來是與宗教道不同不相爲謀的。

釋永信強行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只會落得商業戰勝佛教,商業氣息日漸濃郁,而信仰日益崩塌的局面。

遁入空門講究是的六根清淨,但大肆的商業化又怎麼能真正參悟到禪意與佛經中的真理呢?

釋永信的商業少林最終淪爲了笑柄,但筆者還是希望以後的佛門中人能夠秉承一顆赤誠之心,做真正的佛教之人,參悟真正的佛教真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