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溧水洪蓝街道西南部,秦淮河经天生桥,与石臼湖交汇之处,水乡古村仓口屹立千年,村民世代繁衍,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至今保存宗祠、古戏台、古码头、汉墓等众多历史古迹。结合村里的8处历史建筑,31处传统建筑,仓口村将沿着河滨建古码头、戏台、托老所、荷风渔歌、幼儿园、旅游服务中心,村南、村北停车场等,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特色古村落,重点发展以古村观光、农渔体验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打造为江苏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示范点、南京近郊富有特色的鱼米之乡、溧水中部漕运文化的展示地。

溧水洪蓝街道古仓口村启动保护性开发利用

古村古韵犹在 新风新貌渐显

位于仓口古村的芮氏宗祠。南报融媒体记者 胡英华摄

解码传统村落

讲好乡愁故事

溧水洪蓝街道西南部,秦淮河经天生桥,与石臼湖交汇之处,水乡古村仓口屹立千年,村民世代繁衍,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至今保存宗祠、古戏台、古码头、汉墓等众多历史古迹。

上月,江苏省住建厅公布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洪蓝街道塘西村仓口自然村榜上有名。而在此前不久,仓口村保护和发展规划在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发布,将以生态旅游为特色,重点发展以古村观光、农渔体验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历史深处的古村仓口,带着千年文化款款而来。

穿越千年,古村繁华依稀可见

从南京往南约50公里,在341省道旁,可见一座八角亭坐落在路旁小山坡上。八角亭视野开阔,公路另一边的村落尽收眼底。

“这相当于仓口村的灯塔。”塘西村党总支委员邱文祥告诉记者,古时商船行驶在石臼湖上可看到八角亭,夜间行船以亭顶的灯光为航标。

仓口,原名梅梁渡,三面环水。明洪武年间,开通胭脂河,贯通长江南北航道,粮船、商船由石臼湖经仓口水路直通南京。作为水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仓口客商来往,热闹繁华。明隆庆元年在此新建粮仓,故改名为仓口。

随着漕运日益衰落,仓口的古渡要塞地位逐渐削弱,但村庄格局并未发生太多变化。

二十世纪80年代,村民在村后的“前山”劳作时,无意间挖出一座古墓葬,出土有陶俑、陶灶、陶猪、陶鸡等器物。后经考古专家鉴定,此处为西汉古墓葬群。“这说明仓口一带20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洪蓝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全村600多户居民依然依河而生、依塘而居,村庄沿路拓展,呈现出浓郁的江南水乡古村落特色。青砖红石间,繁华依稀可见。

古迹众多,引无数游客访古寻幽

庙宇古迹众多,是仓口的特色之一。村南临湖的民居中,坐落着一座城隍庙,对面是宽阔的广场和一座气派的新建戏台。

宗祠是仓口另一项历史文化遗产。邱氏宗祠位于村中当家塘前,石墙黛瓦老屋显得有些破旧,两扇窗户只剩木框,推开木门走进,大厅里堆着杂物,院子里杂草丛生,一台老式邱氏水龙(消防用)上写着“备而不用”字样,做工精致。村里的老人邱承云介绍,宗祠建于康熙五十三年,当时设计图纸是三进,最后实际完成的是两进的布局。

同样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芮氏宗祠更为气派,前后三进,白墙黛瓦,雕梁画栋,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负责打理宗祠的芮经灿介绍,芮氏从山西迁来,宗谱上还有蒋介石、孙科的题词。2006年,芮氏宗祠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芮氏宗祠作为村史馆,陈列着仓口出土的文物、大型漕运水系图等,并用3D立体投影还原明初漕运文化。

尽管还未开发,古村仓口已名扬在外,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访古寻幽。

保护开发,千年古村焕新生

进入新时代的仓口,不仅传承千年文化,还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老街古巷,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装置、美丽庭院标牌等。

为更好地保护历史古迹,洪蓝街道于2016年启动对仓口村古建筑抢救性控制和保护,收储了200多户民居和老宅,并实施市级美丽乡村仓口示范村建设。

根据最新的仓口村保护和发展规划,全村将形成“一轴、一环、四区、三节点”的空间结构。结合村里的8处历史建筑,31处传统建筑,仓口村将沿着河滨建古码头、戏台、托老所、荷风渔歌、幼儿园、旅游服务中心,村南、村北停车场等,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特色古村落,重点发展以古村观光、农渔体验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打造为江苏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示范点、南京近郊富有特色的鱼米之乡、溧水中部漕运文化的展示地。

洪蓝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对仓口村内现存的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恢复明代梅樑渡古村落盛世船运码头的景象,留住“美丽乡愁”的同时,兼顾文化挖掘提升和精神文化需求,让乡村绽放新颜,重焕生机。

南报融媒体记者 胡英华 通讯员 张学琪 朱露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