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溧水洪藍街道西南部,秦淮河經天生橋,與石臼湖交匯之處,水鄉古村倉口屹立千年,村民世代繁衍,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至今保存宗祠、古戲臺、古碼頭、漢墓等衆多歷史古蹟。結合村裏的8處歷史建築,31處傳統建築,倉口村將沿着河濱建古碼頭、戲臺、託老所、荷風漁歌、幼兒園、旅遊服務中心,村南、村北停車場等,建設以生態旅遊爲主的特色古村落,重點發展以古村觀光、農漁體驗爲主的鄉村休閒旅遊,打造爲江蘇傳統村落休閒旅遊示範點、南京近郊富有特色的魚米之鄉、溧水中部漕運文化的展示地。

溧水洪藍街道古倉口村啓動保護性開發利用

古村古韻猶在 新風新貌漸顯

位於倉口古村的芮氏宗祠。南報融媒體記者 胡英華攝

解碼傳統村落

講好鄉愁故事

溧水洪藍街道西南部,秦淮河經天生橋,與石臼湖交匯之處,水鄉古村倉口屹立千年,村民世代繁衍,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至今保存宗祠、古戲臺、古碼頭、漢墓等衆多歷史古蹟。

上月,江蘇省住建廳公佈首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洪藍街道塘西村倉口自然村榜上有名。而在此前不久,倉口村保護和發展規劃在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發佈,將以生態旅遊爲特色,重點發展以古村觀光、農漁體驗爲主的鄉村休閒旅遊。歷史深處的古村倉口,帶着千年文化款款而來。

穿越千年,古村繁華依稀可見

從南京往南約50公里,在341省道旁,可見一座八角亭坐落在路旁小山坡上。八角亭視野開闊,公路另一邊的村落盡收眼底。

“這相當於倉口村的燈塔。”塘西村黨總支委員邱文祥告訴記者,古時商船行駛在石臼湖上可看到八角亭,夜間行船以亭頂的燈光爲航標。

倉口,原名梅梁渡,三面環水。明洪武年間,開通胭脂河,貫通長江南北航道,糧船、商船由石臼湖經倉口水路直通南京。作爲水運碼頭和貨物集散地,倉口客商來往,熱鬧繁華。明隆慶元年在此新建糧倉,故改名爲倉口。

隨着漕運日益衰落,倉口的古渡要塞地位逐漸削弱,但村莊格局並未發生太多變化。

二十世紀80年代,村民在村後的“前山”勞作時,無意間挖出一座古墓葬,出土有陶俑、陶竈、陶豬、陶雞等器物。後經考古專家鑑定,此處爲西漢古墓葬羣。“這說明倉口一帶20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洪藍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全村600多戶居民依然依河而生、依塘而居,村莊沿路拓展,呈現出濃郁的江南水鄉古村落特色。青磚紅石間,繁華依稀可見。

古蹟衆多,引無數遊客訪古尋幽

廟宇古蹟衆多,是倉口的特色之一。村南臨湖的民居中,坐落着一座城隍廟,對面是寬闊的廣場和一座氣派的新建戲臺。

宗祠是倉口另一項歷史文化遺產。邱氏宗祠位於村中當家塘前,石牆黛瓦老屋顯得有些破舊,兩扇窗戶只剩木框,推開木門走進,大廳裏堆着雜物,院子裏雜草叢生,一臺老式邱氏水龍(消防用)上寫着“備而不用”字樣,做工精緻。村裏的老人邱承雲介紹,宗祠建於康熙五十三年,當時設計圖紙是三進,最後實際完成的是兩進的佈局。

同樣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芮氏宗祠更爲氣派,前後三進,白牆黛瓦,雕樑畫棟,是典型的徽派建築。負責打理宗祠的芮經燦介紹,芮氏從山西遷來,宗譜上還有蔣介石、孫科的題詞。2006年,芮氏宗祠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芮氏宗祠作爲村史館,陳列着倉口出土的文物、大型漕運水系圖等,並用3D立體投影還原明初漕運文化。

儘管還未開發,古村倉口已名揚在外,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訪古尋幽。

保護開發,千年古村煥新生

進入新時代的倉口,不僅傳承千年文化,還描繪出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老街古巷,隨處可見垃圾分類裝置、美麗庭院標牌等。

爲更好地保護歷史古蹟,洪藍街道於2016年啓動對倉口村古建築搶救性控制和保護,收儲了200多戶民居和老宅,並實施市級美麗鄉村倉口示範村建設。

根據最新的倉口村保護和發展規劃,全村將形成“一軸、一環、四區、三節點”的空間結構。結合村裏的8處歷史建築,31處傳統建築,倉口村將沿着河濱建古碼頭、戲臺、託老所、荷風漁歌、幼兒園、旅遊服務中心,村南、村北停車場等,建設以生態旅遊爲主的特色古村落,重點發展以古村觀光、農漁體驗爲主的鄉村休閒旅遊,打造爲江蘇傳統村落休閒旅遊示範點、南京近郊富有特色的魚米之鄉、溧水中部漕運文化的展示地。

洪藍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重點對倉口村內現存的古建築進行搶救性修繕保護,恢復明代梅樑渡古村落盛世船運碼頭的景象,留住“美麗鄉愁”的同時,兼顧文化挖掘提升和精神文化需求,讓鄉村綻放新顏,重煥生機。

南報融媒體記者 胡英華 通訊員 張學琪 朱露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