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市高淳區東壩街道湯家村,一人一騎雕塑威武軒昂站立在村口,雕塑上書“湯家村傳統村落——大馬燈傳承基地”,訴說着這座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氣質和涵養。近年來,爲做好湯家大馬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留住百姓的歷史記憶,東壩街道在保持大馬燈原生態的基礎上,邀請南京市民俗藝術家對東壩大馬燈的音樂、舞美等方面進行指導改進,使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既富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欣賞水平,進一步提高東壩大馬燈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以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留住百姓的歷史記憶。

胥河邊“舞馬” 大馬燈“嘶鳴”

一人一騎雕塑威武軒昂站立在湯家村村口。南報融媒體記者 範傑玉 攝

在我市高淳區東壩街道湯家村,一人一騎雕塑威武軒昂站立在村口,雕塑上書“湯家村傳統村落——大馬燈傳承基地”,訴說着這座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氣質和涵養。在近日江蘇省公佈的傳統村落名單裏,湯家村榜上有名。

湯家位於高淳區東壩街道西北部,屬於東壩行政村,緊鄰古老的人工運河——胥河。村莊依河而建,村內的東壩戲樓遺址依然保留古建築的風格,與特色鮮明的東壩大馬燈民俗一道,構成了湯家可視、可觸、可聽的文化風情。

“東嘶海月馬蹄疾,壩鎖江潮燈影長,馬如龍五花八駿,燈襯月一刻千金。”這一詩句被刻印在湯家村村口的雕塑上,還未進村,湯家的歷史文化氣息就撲面而來。

順着乾淨整潔的青石村道走進村裏,清代、民國時期建築映入眼簾,湯裕國故居、湯裕照故居、湯紅兵故居、東壩戲樓等遺址被修繕保護,靜靜佇立在村民房屋之間。

“湯家村位於東壩的中壩和上壩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在歷史上是客商落腳歇息之處,一時間商賈雲集,成爲繁華集市。”東壩街道東壩行政村黨委書記張福華說。

湯家所在的東壩街道是歷史悠久的江南古鎮。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爲使東壩上游之水不復東流,保太湖地區免遭洪澇災害,胥河東壩街道段建石閘啓閉,名廣通閘,因地處固城湖東,又名東壩,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建鎮歷史,爲江蘇省“百家名鎮”之一。

而湯家村就處於胥河中河段,是胥河運輸的重要中轉點,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的湯氏家族,就在此以農耕、挑擔、搬運、經商等爲生,由於接觸南北人員往來密集,也形成了湯家百姓熱情好客的人文風尚。湯氏家族百姓善於組織民間文化藝術活動,舊時爲防身健體、自娛自樂,先後出現了“打水滸”、賽龍舟、車水小調、拔船號子等民間流傳的傳統文化,而東壩大馬燈則是湯氏家族傳承至今最完整的代表作。

東壩大馬燈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湯春山介紹,處於胥河要地的湯家百姓看慣了船帆,但很少見到車馬,於是一些往來客商受漢代“駱駝載樂”的啓發,興起了竹製的“大馬燈”,由於舞馬燈這一形式需要較多固定的人蔘加,因此以湯姓爲主體的百姓成了馬燈的主力軍。

大馬燈在造型上較爲高大,由兩人組合表演一匹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馬頭,後面一人屈身緊抓前面人的腰帶作馬身。在行走時,演馬首的起左步,演馬身的就要跟右步,兩人四腳左右交叉,亦步亦趨,緊密配合,達到和諧統一,把“舞馬”演得逼真神氣。

“跑馬燈寓意天下太平,村民平安,是東壩地方特色重要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湯春山說,馬燈表演在內容上體現了高淳人民崇尚“忠義”的思想和高淳人民的龍馬精神,生動表達了百姓對天下太平和諧社會的嚮往,是湯家村的文化底蘊。

由於東壩大馬燈富含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於2007年3月被列爲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又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爲做好湯家大馬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留住百姓的歷史記憶,東壩街道在保持大馬燈原生態的基礎上,邀請南京市民俗藝術家對東壩大馬燈的音樂、舞美等方面進行指導改進,使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既富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欣賞水平,進一步提高東壩大馬燈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以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留住百姓的歷史記憶。

南報融媒體記者 範傑玉 通訊員 潘麗婷 高明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