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部《情深深雨濛濛》打開了無數少男少女對愛情的嚮往,那時候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八點檔”影視劇,但就是願意看依萍唱的一首首令人或喜或憂的歌曲,書桓在兩個深愛他的女孩中徘徊,如萍爲愛奮不顧身的執着,杜飛總是“出狀況”的引人發笑的畫面。

很多人當年喜歡這部劇,是因爲“瓊瑤式”的劇情,讓我們無法忘懷,但現在懷念這部劇,因爲它是我們都回不去的青春。

2020年註定不平凡,在無法出門的日子裏,發現我們的“青春”回來了。《2020東方衛視春晚》、《王牌對王牌》、《天賜的聲音》,“情深深”劇組重聚,蘇有朋的音樂,好像把我們帶回了那年,守在電視機旁邊“追劇”的時光裏。於是,我再次重溫了《情深深雨濛濛》。

在《情深深雨濛濛》中,我依然會被“搞笑”的杜飛吸引,他的純良、他的堅持、他的爲愛堅守。曾經看他和如萍結婚的畫面,我笑出了聲音;而19年後,我再看到這個畫面時,哭紅了眼睛。一個人的內心究竟有多強大,才能用自己的幸福感帶給周圍人快樂。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醫學理念,叫做“安慰劑效應”。通過心理暗示,給受傷的人帶來緩解。在杜飛中彈後,這個效應起的作用更明顯。在治療過程中,沒有麻藥了,是如萍的一個吻,給杜飛鎮了痛。

那麼“安慰劑效應”究竟是什麼呢?它爲什麼會減輕人們的痛苦?我將以杜飛爲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會談談“安慰劑效應”是如何發揮作用,這種心理暗示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的最後,我會結合現實生活分享提升“安慰劑效應”,增強人們幸福感的三個方法論。

01、杜飛看似“倒黴”,卻是最“幸福”的人,“安慰劑效應”是他的幸福源泉

在《積極的力量》一書中,關於“安慰劑效應”,作者哈里·埃德爾森說:

在安慰劑效應裏,起作用的其實就是心態。通過積極的心態來左右思想,會讓人在行動上也變得更積極。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對“安慰劑效應”有一個簡單的瞭解,“安慰劑效應”通俗來講,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在這種心理暗示下,我們的行動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比如說,在這次“被宅在家”的過程中,人們的態度和行爲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些人用消極的心理來面對“宅在家”,和家裏人發生爭吵;而有些人選擇用“安慰劑效應”,增強內心的幸福感,在家進行“家庭一日遊”,和家人一起做美食,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整個家庭的幸福感。

其實,“安慰劑效應”可以改變人的幸福感,減少外力對我們的影響。每個人的心態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去做選擇。我們的思想、感覺、情感,都是心態產生的。保持好的心態,能增強人的幸福感,心態不好,人會變得鬱鬱寡歡。

在如今這個時代裏,我們擁有的越來越多,可幸福感卻越來越少。我們有了過去人無法想象的快捷生活,科技生活,但是心理的幸福感卻在削弱。幾年前,央視做過一個街頭訪問,隨機問路人“你幸福嗎?”,當時出現了一些神回覆,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幸福”二字,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怎樣獲得幸福,是值得我們所有人關注的話題。

那麼在《情深深雨濛濛》中,杜飛是如何在一場場“意外狀況”中,如萍一次次拒絕裏,利用“安慰劑效應”增強自己的幸福感的呢?

  • 杜飛的出現每次都伴隨着“狀況”,坐釘子板、在市集中“雞飛蛋打”,但是他從不抱怨,積極的看待生活,只要如萍一笑,他就覺得都值得,如萍就是他的“安慰劑”。

  • 杜飛和何書桓一起做好事的時候,何書桓總是“英雄式”的出場,而杜飛則是“洋相百出”。幫李副官拉車,錢沒賺到,還受盡“欺負”;在幫老奶奶找“老伴”時,相機再次壞了,但是他依然不放棄“善良”,幫助別人,讓別人獲得幸福,就是杜飛的“安慰劑”。

年少時,看《情深深雨濛濛》會更偏愛何書桓的英俊與風度,但是成年後會更喜歡杜飛的暖心和善良。他不需要因爲雪姨的評價而退縮,也不會因爲與何書桓的差距而自卑,他通過“安慰劑效應”,源源不斷的爲自己帶來正向能量,給自己和周圍人帶來幸福。

在我看來,我們需要像杜飛學習,要使自己擁有一種信念,相信自己能夠獲得幸福,用“安慰劑效應”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安慰劑效應”是拉開人與人幸福感差距的重要因素,但大多數卻對這一個概念沒有清晰的認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在談起“幸福”二字的時候都會心生嚮往,但又會嘆息自己遇人不淑、原生家庭不幸,但其實人生中的幸福,往往是通過我們自己而獲取的。在幸福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它的權力。

02、爲什麼“安慰劑效應”會對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透過“安慰劑實驗”,理解這種心理暗示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大多數人在面對負面事件的時候,都會產生悲觀、消極的心理。這是因爲人的大腦在接受負面事件刺激的時候,會在做出反應的這一過程中,按照已有的經驗在處理。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知道運用“安慰劑效應”,給自己以積極的心理暗示,那麼壞事有時也可以擁有一個好的結果。

在杜飛遭遇負面事件時,他首先會做的就是積極解決,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感慨命運的不公。這使得他的內心永遠擁有幸福,這種幸福感是無法因爲外界改變而被奪走的,也使得他在很多情況下都因禍得福:

  • 杜飛曾經去學校找如萍,如萍的同學鄭海生想要自殺,杜飛在救他時被劃了一刀;後來杜飛在戰地當記者時,是鄭海生告訴了杜飛如萍的消息。

  • 杜飛和如萍相遇後,被子彈打傷了腿,因爲救治藥物匱乏,沒有止痛藥,需要醫生在沒有止痛藥的情況下,爲他取出子彈,杜飛疼的“哇哇叫”,這時纔有了他和如萍第一次的親吻。

  • 在和如萍舉行婚禮前,杜飛發現自己忘記取結婚戒指了,在取戒指的過程中,見義勇爲,衣服破了,戒指丟了,但是得到了很多人的祝福,還有一對老夫妻代表着“相伴到老”的戒指。

因此,在杜飛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積極正向的心態,會對人的“幸福”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而想要擁有一個積極正向的心態,我們需要在面對負面事件時,讓“安慰劑效應”發揮出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阻止負面事件的發生,但是我們有選擇如何面對的自由。但是如果只是“硬扛”會給我們的心理帶來更大的負擔,不如增強內心的“安慰劑效應”,在積極正向的心理暗示下,闖過人生的一關又一關,迎接人生的春暖花開。

意大利圖林大學的科學家法布里齊奧·貝內代蒂,做過一個“安慰劑效應”實驗。他在實驗對象身上製造疼痛,然後使用瑪咖控制這種疼痛。一天這樣做幾次,連續進行幾天,直到實驗的最後一天,用生理鹽水取代嗎啡溶液,生理鹽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實驗對象的疼痛。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被實驗對象在接受瑪咖治療的幾天後,已經被抑制了疼痛,這時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給實驗對象換成生理鹽水,也同樣發揮出了作用。貝內代蒂說,在這個實驗中有一點非常明確:大腦能夠影響到身體的生化活動。

也就是說,“安慰劑效應”可以影響人的行動。大腦和身體之間有一個很好的相互作用模式。在“安慰劑效應”裏,起作用的其實就是心態。在積極的心理暗示下,人的身體就會產生明顯的改善。

就像杜飛,每次遇到負面事件時,都會用“安慰劑效應”,來緩解愛情、生活帶給他的“疼痛”,並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身邊的人也在思考問題時發揮“安慰劑效應”。比如,在幫助可雲恢復記憶時,杜飛發現了方瑜的難過,用自己的“安慰劑效應”,令方瑜重新快樂起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生活的“疼痛”,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首先不是悲傷,或逃避,而是給自己的大腦補充一劑“安慰劑效應”,讓我們的心態、行動變得積極起來。在解決問題中,重新拿回生活的掌控權,能打敗我們的只有自己。

03、如何提升“安慰劑效應”,增強幸福感,結合《情深深雨濛濛》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談談這三個方法論

“安慰劑效應”說起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很好的進行理解,但是在生活中運用的時候,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是做起來卻不容易。”人在陷入情緒中,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那麼我們如何在這個很短暫的過程中,讓“安慰劑效應”發揮作用呢?這裏我分享3個方法論:

1.跳出“管窺效應”,從其他的事件中獲取幸福感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管窺效應”,簡單地說,就是人在緊急的狀況下,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就像透過一個管子看東西一樣。人們只會注意管子裏面發生的事情,管子之外的事情往往看不到。

從這個心理學現象中,我們就會發現,當我們遇見負面事件時,如果只把目光放在這個事件中,我們就進入到了視野盲點中,使自己的情緒一直深陷其中。就像何書桓看到依萍的日記後,不去想曾經兩個人的幸福,不聽依萍的解釋,直到依萍跳橋後,他才發現自己的錯誤。

想要提升“安慰劑效應”發揮效能,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跳出“管窺效應”,讓自己不侷限在當前的負面事件中,發現身邊積極正向的事件,從而提升內心的幸福感,用正向的心理面對困境。

比如,在婚姻中,兩個人發生爭吵時,不要總沉浸在眼前對方的過錯中,可以想想對方,對我們生活的照顧,對工作的體諒,對家庭的付出。跳出“管窺效應”,給內心增強“安慰劑效應”,兩個人間的矛盾就會減少很多,整個家庭的幸福感就會大大提升。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遭遇負面事件時,不要用“管子”去聚焦這件事情帶給我們的情緒。而是要看到“管子”外面的風景提升”安慰劑效應“。幸福,其實不是靠別人給予的,而是發自內心真獲得的。

2.踐行“摩西奶奶效應”,用最初的目標喚醒內心正向能量

摩西奶奶是一位典型的美國農婦,幹了大半輩子的莊家活。73歲時,她扭傷了腳,不能再幹活了。於是,她開始學習畫畫,80歲的時候,在紐約舉辦了個人首次畫展,引起轟動。摩西奶奶活了101歲,她留下了1600多幅畫。後來人們把這種老年有所作爲的現象叫做“摩西奶奶效應。”

心理學家格拉寧通過研究,得出結論:

“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那麼生活會變得多麼美好!因爲每個人的能力要比他自己感覺到的大得多。”

王健林有句名言,叫“先實現一個小目標”。如果我們遭遇負面事件的時候,不如想想自己最初想要做的是什麼。比如,和同事關係不融洽,想要辭職,但是想想最初的目標,是取得項目成績,那麼是不是會爲繼續爲項目而努力,而不是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和同事相處的煩惱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想要提升“安慰劑效應”,提高心理暗示時,不如想想摩西奶奶的經歷。即使我們做不到年少有爲,但是摩西奶奶的年老有爲,卻是我們可以遵循的榜樣。在遇到負面刺激的時候,想想最初的目標,想要達到的人生高度,就會給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從而改變我們的行動。

3.規避“墨菲定律”,用積極的心態面對負面事件,提升幸福感

1949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墨菲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墨菲發現,測量儀表被一個技術人員裝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訓是: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有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這種方法去做。因此,愛德華·墨菲提出了著名的墨菲定律。

換句話說,墨菲定律是指凡是有可能出錯的事,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從心理學角度而言,負面心理暗示會對人的心態及行爲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在我們遭遇負面事件時,我們不要把這件事情往更壞的結果去想,及時爲自己的內心,補充一劑“安慰劑效應”。比如說,給自己喫一些愛喫的美食,放下手頭的工作出去跑步,或者給有正向積極力量的朋友打電話。把自己從消極的心態中掙脫出來。

在《情深深雨濛濛》中,我們可以發現杜飛很少把會出錯的事情,往更壞處想,他做的一直都是保持內心的幸福感。在痛苦時,爲自己找到可以帶來幸福的“安慰劑”。在發生負面事件時,及時規避“墨菲定律”,會使人掙脫對未來的恐懼,及時提升“安慰劑效應”,從而產生正向積極的心理和行動,在負面事件中提升幸福感。

寫在最後:

每個人的青春時光都有最難忘懷的記憶,在那個沒有社交平臺的時代裏,一部《情深深雨濛濛》帶給了我們無數的歡笑與淚水。但是19年過去,再次重溫這部經典電視劇,和年少時不同,我會更關注劇中人物在面對幸福時的不同選擇。

這篇文章我就以爲我們帶來最多歡笑的杜飛爲例,解讀了“安慰劑效應”在現實生活中對我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性,同時提供了三個方法論:跳出“管窺效應”,踐行“摩西奶奶效應”,規避“墨菲定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