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歌劇院2.0版《晨鐘》開排:故事更飽滿,可看性更強了)

“戲劇永遠活在當下,活在劇場。今天的戲劇創作,如果不能贏得年輕人的喜愛,如果不能征服年輕人,就沒有生命力。”在原創歌劇《晨鐘》的排練現場,導演熊源偉如此說道。

上海歌劇院排練廳最近十分熱鬧,全新改版的《晨鐘》劇組駐紮在此連着排練了好幾天,5月27日下午記者探班時,劇組正在熊源偉帶領下,排練第一幕第一場。

李大釗給妻子趙紉蘭採了一捧丁香花,妻子問他要下個月生活開支,他卻只拿出幾個銀元。陳獨秀與蔡元培很驚訝,一問才知,李大釗的工資總因救濟他人所剩無幾。花季少女琴君被父強嫁高官爲妾,意欲跳河,被北大青年宇劍救下。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勸導琴君,以死拒絕明天是逃避,鼓勵她以新生迎接明天……全劇10個人物,已有7個人物在第一場登場,開場便有很強的戲劇衝突。

2018年11月,《晨鐘》在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上海歌劇院便做好了多方採納、精心打磨的準備。2019年8月,劇院正式向多次榮獲文華獎、曹禺戲劇獎的熊源偉發出了打磨邀請。

接到邀請後不久,熊源偉便要來了《晨鐘》首演的視頻反覆觀摩,並仔細研究了專家們的意見,最後發現,原來的《晨鐘》戲劇性不夠、歌劇性不夠、情感表達也太過單一,都是激昂的戲。

在保留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礎上,新版《晨鐘》首先對整個劇本的結構進行了修改。

劇目從原來的兩幕調整爲三幕,以“尋道、行道、殉道”貫穿全劇,重點突出了李大釗在革命之路上爲共產主義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展現了革命先驅者們的求索路途之艱難。

“故事更飽滿了,節奏起伏更大了,可看性更強了。”熊源偉介紹,主創團隊將原本趨於“政論體”的劇本向故事性方向調整,讓原本“清唱劇”式的音樂更富於戲劇性,《晨鐘》的氣質也跟着變了。

編劇姚遠在劇本中增加了李大釗個人情感和家庭線的內容,劇中充滿了豪情,也處處是柔情,人物更立體也更豐滿了。

音樂方面,作曲許舒亞也作了一些調整。比如,李大釗慷慨就義時,大家總覺得他唱得不過癮,許舒亞便重寫了一個詠歎調,紮紮實實、酣暢淋漓,演員面臨的技巧和難度也更高了。

“這是歌劇的需要,也是人物塑造的需要。歌劇走到最後,最主要的人物在犧牲之前,需要這樣一段酣暢淋漓的唱段,纔不遺憾。”熊源偉說。

舞美方面也有變化,舞臺設計王歡保持了原版恢宏大氣的主基調,考慮到歌劇舞臺特需的反聲功能,儘量讓舞臺豐富而不繁雜,既讓演員的舞臺表演有所借力,又不會喧賓奪主。

舞臺效果圖

5月25日,在熊源偉的帶領下,新版《晨鐘》正式進入排練。爲了保證疫情期間的安全,上海歌劇院幾乎將所有能利用的空間,都利用起來了。

探班期間,記者發現,劇組按聲部、按角色,將演員們分散到好幾個房間分組排練,避免了人羣大規模聚集。

排練場上,熊源偉不斷向主演們分享他所瞭解的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琴君、宇劍,不斷引導主演們揣摩每一個場景、每一句唱詞、每一個動作背後的內心活動。

同時,他也向劇院特別推薦了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莎,爲演員們指導手眼、身段、步伐,角色之間的對戲流暢自然了許多。

“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會在一場影響到全球的疫情之下,與如此龐大的藝術團隊排演歌劇。活到這把年紀,我竟然還會有人生新體驗,也是很不錯的。”

熊源偉笑說,“爲了安全起見,我們將大場面的羣戲儘量延後開排,先安排主要角色的戲劇排練,最後再組裝合排。短短几天的合作,我已經感覺到了大家復工復排的勁頭。”

合作三天,熊源偉便喜歡上了這批年輕的演員,“我發現他們很努力,說什麼都能迅速消化,回去還會做功課,比如扮演李大釗妻子的賈雯璇,昨天剛提了一點意見,一晚上做功課後她的氣質就變了。劇院要給年輕人創造機會。”

“一百年前,李大釗等先烈們敲響了晨鐘,我們要把晨鐘敲得更響。”熊源偉說,劇目一開始,李大釗28歲,犧牲時才36歲,背後始終有堅定的信仰在支撐着他,“這部戲感人的地方正是信仰。我希望給年輕人帶來一些觸動,一個人有了信仰,就有了敬畏感,有了虔誠感。”

上海歌劇院期待,“七·一”建黨99週年慶賀之日,2.0版《晨鐘》能與上海觀衆見面。

相關推薦
  • 薩爾茨堡藝術節“百年大典”8月舉行,節目大幅壓縮
  • 中國兒藝首次舉辦“六一”線上嘉年華 雲中送祝福
  • 衆星在線導覽 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開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