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靠着偏道煊赫一时的,历史上哪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可能靠着偏道出身,却又能活出另一番天地的,着实不多。而能靠着这个出身,让当时的三教九流,都可以对他很客气很服气的大概就只有杜月笙一人了。

在旧上海的十里洋场,没有一个人的人脉圈子能达到杜月笙的广度和深度,大到商界、军界、文坛的名流人物,小到地方上的帮派头领、饭店老板,他们提到杜月笙,出于敬佩也好,嫉妒也罢,都不得不说一个"服"字。杜月笙从上海的地痞流氓出身,结交权贵的方式无非是"钱"、"色"两个字,但杜月笙总有本事不给人落下话柄。

杜月笙曾经对自己的女儿杜美如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东西,多么博学,而是会不会用人。会用人了,其他人的智慧就属于你,就相当于你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见识。"在现实生活之中,杜月笙身边也有这样一群智囊团,他们从事各行各业,或广交好友、人脉宽广,或在某一领域钻研极深。杜月笙每次想要接触某位名流之前,会和这些智囊团一同商议,打听此人喜好、忌讳,想办法接近他。杜月笙不吝钱财,也不怕麻烦,只是怎么向这些有社会地位、好面子的名流送钱送礼呢,要怎么才送的得体呢?

从杜老板到杜先生,重塑自我形象

一个黑帮老大,普通老百姓谈之色变,政商界名流敬而远之,但凡有点骨气的文人的,大多都看不起这些杀人越货、言行粗俗的"江湖人士"。杜月笙如果不转变自己的形象,即便钱送到别人面前,别人也是不收的,就算收了,还是求人办事的姿态,和他们本来就不是对等的关系,背地里还不知会招来多少讽刺谩骂。

杜月笙用钱打通人脉,第一步不是直接和名流套近乎,而是让自己成为和他们同等量级的人物。为了赢得个好口碑,杜月笙每年都要派人专门去高桥老家送药置棺,到了冬天的时候还会采购大量的棉衣棉被送到乡下。在杜月笙的老乡们看来,这个闯出去的小伙子不仅仅回来修了一个气派的祠堂,还从来不忘本,无论他在外面做了什么,在高桥人心中都是个大善人。

而平时只要是到杜公馆门前请求帮助的,杜月笙绝对不会放任不管。如果真的是生活之中出现了经济困难,杜月笙多少会叫人拿些钱出来帮助。而且每年冬天之前,杜月笙都会提前找成衣店订购棉衣棉被,来杜公馆求助的穷人可以凭借单据直接去店里面去领取棉衣棉被。

说这些,并非在夸奖杜月笙真的是个面慈心善的大善人,但杜月笙此般也并非仅仅是为了名声,因为他也曾经流落街头、无家可归,而且他在最苦难的时候,是有贵人相助的,所以深切明白其中痛楚的他一直对这些人保持着一定的善意。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坚信人脉不仅仅存在于上层阶级,多帮一个人,就有可能为自己将来多留一条后路。

杜月笙也是从穷人的日子里过来的,他知道在偌大的上海,一个外地来的人想要立足太难太难了。杜月笙也曾经流落街头,也曾经无家可归,在寒冷的冬日,他忍饥挨饿,也曾希望有人能够伸出援手,给他一件棉衣,给他一口热的吃食……所以,杜月笙有钱了也会帮着那些穷人们一把,将来这些人如果真有凤毛麟角能够出人头地了,也不会忘了杜月笙这个恩情。

1941年,国内洪水泛滥,北洋政府号召社会各界为老百姓们捐款,很多有社会责任心的社会名流都参与了捐款,杜月笙就是其中最为积极的一个。他不仅自己捐了大笔钱财,还配合北洋政府说服其他的商人捐款捐物。人们很快发现,杜月笙对上海,甚至在江浙地区的号召力竟然比政府还要强大,很多官员和商人正是在他的影响之下积极捐款捐物。

杜月笙"大善人"的名号从小小的高桥一直传出了上海,很多曾经不了解杜月笙的人,对他开始改观,不再将他和一般的地痞流氓等同在一起;而更多的是从前根本没有听说过杜月笙的人,他们初次认得杜月笙就是积极善良的报道,自然对他产生了好感。一个有经济实力、有影响力且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人物,谁不愿意深交呢?杜月笙打好了这一基础,人脉资源就源源不断了。

送钱,不卑微也不能傲慢

杜月笙巅峰时期,头上有100多个头衔,兼任各家企业的董事,每年杜公馆进账数百万,而杜月笙每年的花销也是数百万。他出手大方,逢年过节,但凡是沾亲带故的他都会去送点钱。黄金荣和张啸林自然不必说,商界的同行,官场上的几个人物,平时打点好了,真的有事相求也说得过去。平时没有往来,临事儿求人了,送钱过去姿态也就卑微了。这个道理很多人是明白的,人情往来是一门大学问,但是有一点很多人很难把握分寸——在别人落魄时送钱,怎样才能做到不傲慢?

章太炎是个狂人,他著作等身,见人不爽想骂就骂,从不避讳。他看不惯袁世凯的行为,对其进行多次辱骂,无论旁人怎么说都没用。但章太炎对没有什么文化的杜月笙是非常敬佩的。当年章太炎的侄子因为上海法租界的一处房产和人起了纠纷,对方蛮横不讲理,背后还有些势力。章太炎的侄子惹不起,来请求章太炎,有人建议章太炎给杜月笙写封信,请他出手相助。

章太炎从前根本没见过杜月笙,他提笔给杜月笙写了封信,信件送到杜公馆之中,杜月笙受宠若惊。他非常敬佩章太炎这种文豪,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认识,他二话不说就动用人脉将章太炎侄子的问题轻松解决了。他还专程跑到苏州去拜访了章太炎,将事情来龙去脉告诉了他,请他放心。

章太炎盛名在外,但是乱世之中,他并没有存下多少存款,日子过得很清苦。杜月笙看到章太炎简朴的生活心中不忍,在临走之时悄悄在茶杯下面放了一张2千元的支票,一声不吭得离开了。

等到章太炎发现,杜月笙已经走了。他顾全了一个文人的面子,也资助了章太炎的生活。2千元,这钱数目对于杜月笙来说并不多,但他知道以章太炎当时的境况,给太多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人和人一旦建立了信任,便是细水长流的交往,章太炎敬佩杜先生的江湖风骨,后来杜月笙建立杜家祠堂,邀请章太炎为他写文,章太炎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很多文章说章太炎是被杜月笙用钱收买的。岂知民国文人的傲骨,怎可能2000元轻易买下!

"不傲慢","不媚上不欺下",是杜月笙为人处世的精髓所在,无论他在江湖之中的地位如何,无论他手上有多少权力和财富,他都能让对方感到尊重和善意。

送礼,要送到心坎里

杜月笙有一名至交好友,名为范绍增。杜月笙好友众多,唯有范绍增是杜月笙不遗余力想要去相助的。范绍增人称哈儿司令,刚刚和杜月笙交往的时候,范绍增只是一个杂牌军的师长。上海的名流是看不上范绍增这种地方小官的,但杜月笙却愿意花精力去结交。因为范绍增在四川本地有钱有势且很有威望,杜月笙一名好友打算在四川开"吗啡厂 ",希望杜月笙能够介绍人脉,杜月笙和范绍增并不相识,仅仅写了一封信给范绍增希望他能照顾一下这位好友,范绍增很重江湖义气,立刻答应了。

范绍增的"义"杜月笙看在眼里,当然高看他一眼。后来范绍增来上海游玩,杜月笙热情款待,吃喝游玩都是最高等级的待遇。范绍增在战场之上受伤,消息传到了上海,杜月笙立刻让人把范绍增接到上海来照顾,而且邀请了上海最好的外科医生为其治疗。范绍增在上海疗养了大半年,所有用度都是杜月笙掏钱。范绍增除了将伤治好了,还有了一段牵肠挂肚的艳遇。

范绍增看上了一名舞女,名为黄白瑛。黄白瑛是大上海出了名的交际花,身边都是豪绅大官,她自然是看不上范绍增的。范绍增没少在黄白瑛身上砸钱,可黄白瑛收钱照收,始终不愿委身,范绍增只得满腹心思得离开了上海。范绍增走了之后,杜月笙直接找人将黄白瑛喊了过来,第二天就用专机送到了范绍增怀里。从此以后,范绍增对杜月笙更是死心塌地,当时四川盛产烟土,杜月笙常常收到范绍增送来的价值数万或者几十万的鸦片。抗战爆发之后,杜月笙来到重庆,也一直住在范绍增家中。

马未都曾说:杜月笙很会为人处世。尤其是这2件事情,让他佩服!第一件是杜月笙夸人艺术独特,第二件事是杜月笙待人大方。杜月笙舍得送钱送礼,送礼水平之高,在于能将身边的人拿捏的很准。他们想要什么,缺什么,杜月笙心如明镜。

杜月笙、黄金荣和张啸林同为上海三大亨,黄金荣起家比杜月笙早,张啸林来到上海的起点比杜月笙高。但年纪最小的杜月笙却能脱颖而出,成为三大亨的头号人物,这和杜月笙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杜月笙一生的高明。有钱的时候,杜月笙竭尽全力拿钱替人消灾;没钱的时候,杜月笙将生前旁人写给他的欠条一烧了之,他不想自己的子女追债反倒遭人嫉恨。他说,钱散人聚,钱聚人散,理念贯彻终身,至死愿穷不变。这就是杜月笙对于钱的态度,也是他比黄金荣、张啸林格局更大的地方。

杜月笙留给坊间的传闻很多,杀人放火是杜月笙,慷慨仗义雪中送炭也是杜月笙,贩卖鸦片是杜月笙,抗日期间极力为前线输送物资的也是杜月笙。身处乱世,他一出生就被定了命,就如同那泥鳅一般,出身太差就只能走偏道,这一点杜月笙自始至终头脑都极为清醒,出身白相人的他不想做杜老板只想做杜先生,他在特殊的年代留下了传奇,在和不同人打交道时游刃有余。

此等人精做人做事,我想如果能在他身上学到三分坚持,四分理智,五分做人的智慧,那么一定是受用终身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