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上社村的明朝郝氏谱牒早已失传,清乾隆年间在重新整理族谱时,因原居郝氏与新迁郝氏同为太原郝乡(郝庄)支族,便一并汇编为新族谱。上社村距清水河最近处不足百里,其部落势力扩展延伸至同川地区完全有可能。

因特殊原因,来到了原平上社村,村里窄窄的小巷,让我感觉到村子的历史。

果不其然,久负盛名的梨乡同川上社村可以追溯到1600 多年前的东晋。那时,这里走出去一位叫郝隆的名士,官至南蛮参军。他的出名不在于官位军职,而在于嗜书如痴,学富五车乃至袒腹晒书。同川郝氏的定居历史距今已有2100多年。

上社村不仅世誉“名贤故里”,而且还在明、清两代置崇信都邑。村中至今留存有城门、城墙、牌楼、劵门等历史遗存。

据了解,上社村的明朝郝氏谱牒早已失传,清乾隆年间在重新整理族谱时,因原居郝氏与新迁郝氏同为太原郝乡(郝庄)支族,便一并汇编为新族谱。虽然现如今人们已无法分清新旧族人,但居住在同川梨乡的郝姓皆认定郝隆是其始祖。

讲究的老门楼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元朝古楸木

券门

土地庙

明清风格的“晋贤故里”门楼。此为郝氏后人为东晋名士郝隆所建。

门口对面的戏台

村北现残存有东、西古城遗址。据考古发掘考证该古城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小诸侯名为中山国所建。今查史料得知,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河,即今流经五台县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上社村距清水河最近处不足百里,其部落势力扩展延伸至同川地区完全有可能。当然,还需考古专家作最终的定论。原有的上、下社村名,均以古城方位得名。康熙三年(1664)这里发生强烈地震,继以暴雨,下社不能居住,全迁上社。

明代岱山庙,四棵唐代古柏。当年我的同事就在这个庙里上小学,她就姓郝。

上社小学新址,就在岱山庙西侧

土墙上的划痕,历史的印记。三晋大地处处是历史的痕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