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次,是以《长相守》、《彼岸花》、《爱情的开关》为代表的腰部内容,这类剧集在拍摄时要么是当时的热门题材,要么有高关注度的IP基础,但内容本身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典型的积压剧只有在主演走红或平台需求猛增时,才会被重新赋予市场价值。明星翻红、平台托底、政策带来的题材红利,都是能为积压剧止损的不确定因素,真正能让作品在时间流逝、观众审美迁移、市场风向变换之后依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武器,是作品内容本身戏剧张力足够强,能对观众产生故事吸引力,以及内容足够有深度,可以让观众忽略视觉审美上的不足。

去年年底《锦衣之下》的火热播出,曾引发一波关于积压剧的探讨,此后的今年Q1,陆续有6部积压剧播出,但关注度较高的仅有一部明星阵容强大的《我在北京等你》,积压剧的价值整体依然不被看好。今年5月还未完结,截止目前已经有6部积压剧上线,这些滞销两年的剧为何能脱颖而出?平台一再收缩剧集数量,对积压剧的回春有何影响?

5月积压剧集中上线,3类剧脱颖而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止到当下共有13部杀青时间在2年或以上的剧集上线。如下图所示,1月份1部,2月份3部,3月份3部,而5月份还未结束已经集中上线了6部,从时间来看,5月正在成为批量清库存的新契机。

仔细看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以《我在北京等你》《秋蝉》等为代表的大剧,杀青2年之后播出,热度依然表现不错。从这两部作品85分左右的网播指数来看,滞后播出并未对它们的市场价值造成较大影响。这类剧制作精良,一直备受市场看好,滞后播出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审查,以及平台为了降低成本选择拼播之后,复杂的档期协调过程。

其次,是以《长相守》、《彼岸花》、《爱情的开关》为代表的腰部内容,这类剧集在拍摄时要么是当时的热门题材,要么有高关注度的IP基础,但内容本身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典型的积压剧只有在主演走红或平台需求猛增时,才会被重新赋予市场价值。从豆瓣评分3.0分的《彼岸花》和4.1分的《爱情的开关》,以及它们的热度表现来看,这类剧的内容本身战斗力一般,但在主演的热度带动下也有一定受众吸引力。

还有一类作品比较特殊,因特殊时期的题材红利而得以播出,比如央视播出的《谷文昌》和东方卫视的扶贫剧《我的金山银山》,均为满足当下平台特殊需求的主旋律剧。

不同类型的积压剧,能重见天日的原因各自不同,但当下的行业环境,却是所有积压剧的剧方想要出清库存需要共同面临的困境。这种行业背景,是平台和市场需求端,以及政策导引共同作用的结果。

平台压缩内容成本,积压剧重见天日难上加难

来自卫视的档期填充需求,以及网络平台的上新需求,是中小成本剧的最大出口,也是积压剧最大的市场出口。但各大平台近两年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一再收紧视频成本投入,卫视大面积拼播,视频网站减缩数量,导致出口端需求减少。这种情况不仅让原本就不旺盛的积压剧需求减弱,又在源头端倒逼影视公司减少产能,已经投产的作品则增加了滞销的风险。

下图为今年1月1日至5月19日期间,视频网站上新剧集与去年同期的对比。去年同期上新剧集为158部,今年为146部,下降趋势明显。可以看出,今年的视频网站都在主动或被动减少剧集上新规模。

从各大平台剧集上新分布可以看到,全网剧集数量都在降低,在数量上一直保持优势的爱奇艺,数量减少了15部,数量排名第二的腾讯数量这两年数量几乎持平,但与爱奇艺之间依然有明显的数量差异。优酷、芒果、搜狐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数量收缩。

与此同时,剧集热度表现也不如去年同期。去年同期,热度TOP50的剧集热度均值为78.53,而今年这一数值仅为71.12,可见,今年头部和腰部剧集的整体影响力和关注度正在降低。

随着各大平台剧集数量的减少,平台对积压剧的采购也在降低。对积压剧需求相对较小的爱奇艺,今年同期再次减少积压剧购入,积压剧在上新剧里的占比从去年的17%降低到今年的13%。去年同期积压剧占比高达36%的搜狐,今年同期占比也控制在17%左右。腾讯视频和优酷也分别从去年的22%和25%,降低到今年同期的17%,芒果TV今年积压剧占比最低,只有12%。

看似今年5月积压剧扎堆而至,实际上各大平台对积压剧的消耗量反而更低。此前因疫情宅家而诞生的在线视频小阳春,以及影视制作上游短暂停摆等行业背景,也并没有增加积压剧的市场需求。

从影视剧的制作周期来看,抢手的电视剧在杀青之后的半年到一年之间就会播出,即便是备受市场期待的剧,因为平台排播、审查,或者是演员等问题延期两年还没播出,也大概率会在快速变换的影视剧潮流下滞销,即便后来播出,也会因为内容和审美过时而热度大打折扣,杀青一年半之后才播出的《如懿传》和《大明风华》,便是最佳案例。

在已然滞销的积压剧里,哪些剧集被平台捡回篮子里的概率更高?从今年播出的积压剧来看,具有以下共性的作品复出可能性更高。

首先,有潜力的主演。积压剧之所以滞销,往往是内容和演员两个维度均无法吸引平台。在这两个维度里,不管是内容本身偏离了市场需求,还是质量存在问题,都很难挽尊,但演员带剧能力却是变量,彼时带不动剧的演员很有可能在后来爆红,重新吸引平台的兴趣。《彼岸花》的宋威龙、《秋蝉》的任嘉伦,均是如此。所以,在挑选演员时,能否押中具有爆发潜力的主演,也是剧能否逆势回转的重要元素。

其次,出品方有平台参与。有平台托底的剧集尽管也有可能招商失利而无法定档,最终拖成积压剧,但上线时间却依然有“希望”,比如《爱情的开关》,出品公司里有企鹅影视和芒果娱乐,发行资源很强大。

还有一类,是主旋律剧。随着近几年广电对影视作品主旋律主题的要求越来越明晰,这类投资成本相对较小的作品也成为一股刚需。去年是我国建国70周年,主旋律剧一度成为8月、9月、10月的特色主题。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剧一度霸屏Q1。而明年是建党100周年,后年有二十大召开,与之相关的积压剧,也有望回春。

明星翻红、平台托底、政策带来的题材红利,都是能为积压剧止损的不确定因素,真正能让作品在时间流逝、观众审美迁移、市场风向变换之后依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武器,是作品内容本身戏剧张力足够强,能对观众产生故事吸引力,以及内容足够有深度,可以让观众忽略视觉审美上的不足。比如积压了4年多才得以播出的《风筝》,尽管内容本身并不完美,但故事节奏和逻辑全程在线,对人性的刻画也足够有深度,所以在播出之后收视率和口碑依然能够双赢。

内容足够精彩,却因为审查而被熬成积压剧,这样的案例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积压剧滞销的原因,是剧方不注重内容打磨,盲目跟风热点题材,一旦错过热点播出期,就会造成市场需求错位,这样的积压剧能被市场重新Pick的机率并不大。

在平台对内容的承载力逐渐下滑的当下,没有平台托底的制作方,如果无法确保内容有足够的辨识度,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一旦沦为积压剧,贱卖都得靠运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