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次,是以《長相守》、《彼岸花》、《愛情的開關》爲代表的腰部內容,這類劇集在拍攝時要麼是當時的熱門題材,要麼有高關注度的IP基礎,但內容本身市場競爭力不強,這種典型的積壓劇只有在主演走紅或平臺需求猛增時,纔會被重新賦予市場價值。明星翻紅、平臺託底、政策帶來的題材紅利,都是能爲積壓劇止損的不確定因素,真正能讓作品在時間流逝、觀衆審美遷移、市場風向變換之後依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武器,是作品內容本身戲劇張力足夠強,能對觀衆產生故事吸引力,以及內容足夠有深度,可以讓觀衆忽略視覺審美上的不足。

去年年底《錦衣之下》的火熱播出,曾引發一波關於積壓劇的探討,此後的今年Q1,陸續有6部積壓劇播出,但關注度較高的僅有一部明星陣容強大的《我在北京等你》,積壓劇的價值整體依然不被看好。今年5月還未完結,截止目前已經有6部積壓劇上線,這些滯銷兩年的劇爲何能脫穎而出?平臺一再收縮劇集數量,對積壓劇的回春有何影響?

5月積壓劇集中上線,3類劇脫穎而出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截止到當下共有13部殺青時間在2年或以上的劇集上線。如下圖所示,1月份1部,2月份3部,3月份3部,而5月份還未結束已經集中上線了6部,從時間來看,5月正在成爲批量清庫存的新契機。

仔細看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爲三類。

首先,是以《我在北京等你》《秋蟬》等爲代表的大劇,殺青2年之後播出,熱度依然表現不錯。從這兩部作品85分左右的網播指數來看,滯後播出並未對它們的市場價值造成較大影響。這類劇製作精良,一直備受市場看好,滯後播出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審查,以及平臺爲了降低成本選擇拼播之後,複雜的檔期協調過程。

其次,是以《長相守》、《彼岸花》、《愛情的開關》爲代表的腰部內容,這類劇集在拍攝時要麼是當時的熱門題材,要麼有高關注度的IP基礎,但內容本身市場競爭力不強,這種典型的積壓劇只有在主演走紅或平臺需求猛增時,纔會被重新賦予市場價值。從豆瓣評分3.0分的《彼岸花》和4.1分的《愛情的開關》,以及它們的熱度表現來看,這類劇的內容本身戰鬥力一般,但在主演的熱度帶動下也有一定受衆吸引力。

還有一類作品比較特殊,因特殊時期的題材紅利而得以播出,比如央視播出的《谷文昌》和東方衛視的扶貧劇《我的金山銀山》,均爲滿足當下平臺特殊需求的主旋律劇。

不同類型的積壓劇,能重見天日的原因各自不同,但當下的行業環境,卻是所有積壓劇的劇方想要出清庫存需要共同面臨的困境。這種行業背景,是平臺和市場需求端,以及政策導引共同作用的結果。

平臺壓縮內容成本,積壓劇重見天日難上加難

來自衛視的檔期填充需求,以及網絡平臺的上新需求,是中小成本劇的最大出口,也是積壓劇最大的市場出口。但各大平臺近兩年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一再收緊視頻成本投入,衛視大面積拼播,視頻網站減縮數量,導致出口端需求減少。這種情況不僅讓原本就不旺盛的積壓劇需求減弱,又在源頭端倒逼影視公司減少產能,已經投產的作品則增加了滯銷的風險。

下圖爲今年1月1日至5月19日期間,視頻網站上新劇集與去年同期的對比。去年同期上新劇集爲158部,今年爲146部,下降趨勢明顯。可以看出,今年的視頻網站都在主動或被動減少劇集上新規模。

從各大平臺劇集上新分佈可以看到,全網劇集數量都在降低,在數量上一直保持優勢的愛奇藝,數量減少了15部,數量排名第二的騰訊數量這兩年數量幾乎持平,但與愛奇藝之間依然有明顯的數量差異。優酷、芒果、搜狐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數量收縮。

與此同時,劇集熱度表現也不如去年同期。去年同期,熱度TOP50的劇集熱度均值爲78.53,而今年這一數值僅爲71.12,可見,今年頭部和腰部劇集的整體影響力和關注度正在降低。

隨着各大平臺劇集數量的減少,平臺對積壓劇的採購也在降低。對積壓劇需求相對較小的愛奇藝,今年同期再次減少積壓劇購入,積壓劇在上新劇裏的佔比從去年的17%降低到今年的13%。去年同期積壓劇佔比高達36%的搜狐,今年同期佔比也控制在17%左右。騰訊視頻和優酷也分別從去年的22%和25%,降低到今年同期的17%,芒果TV今年積壓劇佔比最低,只有12%。

看似今年5月積壓劇扎堆而至,實際上各大平臺對積壓劇的消耗量反而更低。此前因疫情宅家而誕生的在線視頻小陽春,以及影視製作上游短暫停擺等行業背景,也並沒有增加積壓劇的市場需求。

從影視劇的製作週期來看,搶手的電視劇在殺青之後的半年到一年之間就會播出,即便是備受市場期待的劇,因爲平臺排播、審查,或者是演員等問題延期兩年還沒播出,也大概率會在快速變換的影視劇潮流下滯銷,即便後來播出,也會因爲內容和審美過時而熱度大打折扣,殺青一年半之後才播出的《如懿傳》和《大明風華》,便是最佳案例。

在已然滯銷的積壓劇裏,哪些劇集被平臺撿回籃子裏的概率更高?從今年播出的積壓劇來看,具有以下共性的作品復出可能性更高。

首先,有潛力的主演。積壓劇之所以滯銷,往往是內容和演員兩個維度均無法吸引平臺。在這兩個維度裏,不管是內容本身偏離了市場需求,還是質量存在問題,都很難挽尊,但演員帶劇能力卻是變量,彼時帶不動劇的演員很有可能在後來爆紅,重新吸引平臺的興趣。《彼岸花》的宋威龍、《秋蟬》的任嘉倫,均是如此。所以,在挑選演員時,能否押中具有爆發潛力的主演,也是劇能否逆勢迴轉的重要元素。

其次,出品方有平臺參與。有平臺託底的劇集儘管也有可能招商失利而無法定檔,最終拖成積壓劇,但上線時間卻依然有“希望”,比如《愛情的開關》,出品公司裏有企鵝影視和芒果娛樂,發行資源很強大。

還有一類,是主旋律劇。隨着近幾年廣電對影視作品主旋律主題的要求越來越明晰,這類投資成本相對較小的作品也成爲一股剛需。去年是我國建國70週年,主旋律劇一度成爲8月、9月、10月的特色主題。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脫貧攻堅劇一度霸屏Q1。而明年是建黨100週年,後年有二十大召開,與之相關的積壓劇,也有望回春。

明星翻紅、平臺託底、政策帶來的題材紅利,都是能爲積壓劇止損的不確定因素,真正能讓作品在時間流逝、觀衆審美遷移、市場風向變換之後依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武器,是作品內容本身戲劇張力足夠強,能對觀衆產生故事吸引力,以及內容足夠有深度,可以讓觀衆忽略視覺審美上的不足。比如積壓了4年多才得以播出的《風箏》,儘管內容本身並不完美,但故事節奏和邏輯全程在線,對人性的刻畫也足夠有深度,所以在播出之後收視率和口碑依然能夠雙贏。

內容足夠精彩,卻因爲審查而被熬成積壓劇,這樣的案例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積壓劇滯銷的原因,是劇方不注重內容打磨,盲目跟風熱點題材,一旦錯過熱點播出期,就會造成市場需求錯位,這樣的積壓劇能被市場重新Pick的機率並不大。

在平臺對內容的承載力逐漸下滑的當下,沒有平臺託底的製作方,如果無法確保內容有足夠的辨識度,一定要謹慎再謹慎。一旦淪爲積壓劇,賤賣都得靠運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