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普通人很丢人吗?我觉得一点都不丢人。

  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家有位亲戚给我打电话,她在电话里对孩子100个不满意,觉得孩子没出息不争气。

  我问她怎样叫有出息?

  她说:“最起码成绩好,能在班级里当个班干部,而不是整天在班里像个小透明,真是伤透心了。”她说完后,我突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是的,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希望他成为佼佼者,是学霸,最好能考上清华北大,光宗耀祖,所以他们拼命的为孩子改善学习环境,对孩子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

  明知道孩子是一个普通人,却用尽全力想让他变成超人。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孩子真的累了。

  李大钊曾说:

“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但我们的孩子似乎从来没有玩痛快过,却被逼着学踏实。

  

我们追逐精英的生活,却忘了普通人的美好。

 送给大家一段话——

 成绩和名校不是孩子的唯一评判标准!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一、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

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

,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

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

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据权威统计,真正优秀的人永远只占总人群的5%,为了能进入优秀的行列,很多家长真是拼了命,当自己实现不了时,就把希望寄托给孩子,逼迫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这其实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缥缈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

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

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二、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让他背负太多的枷锁。我一直觉得,孩子只要能活得快乐,能幸福,那么做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好。

把孩子培养成快乐的普通人的父母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懂得了教育的真谛。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

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

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

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悲剧——

  一名9岁的孩子从自家16楼跳了下来,当场死亡,孩子的母亲也昏厥过去。后来,警方调查原因得知,因为父母对孩子抱怨没玩,她才最终走向了绝路。

  这位妈妈含泪说:  

我一直希望她能出人头地,所以总是逼迫她向优秀的同学看齐,只要她想懈怠,我就会督促她,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要是时光能倒流,只要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我就知足了。

  她的一席话道出了无尽的悲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我们总是这样,如果没有酿成悲剧,我们就会一遍遍的重复以前的行为,当悲剧酿成了,我们就会痛心疾首,悔不当初,可这世界上真没有卖后悔药的。

  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并不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当你对他一直严苛要求时,可曾想过他的心里想要什么?

  人人都羡慕参天大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当参天大树的资格,如果实在没有那个能力,做一株环绕在大树旁边的小草也未尝不可,至少这样我们会快乐。

三、父母最伟大的教育就是陪伴孩子的成长

 看武侠电视剧,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很多武林大侠最羡慕的就是能过上普通人的日子,不被盛名所累,能自由自在的过闲云野鹤的生活,这成了他们毕生的追求。

  所以说,做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

  朋友刘楠的孩子上六年级了,但是成绩非常糟糕,甚至在班级里倒数。刘楠心急如焚地说:“到底要怎么办呀,这马上就小升初了,真为他担忧。”

  刘楠的儿子非常聪明,但现在几乎跟不上,她试过很多方法,都不行。只好拼命的给孩子报补习班,但结果仍然是一塌糊涂。

  很小的时候,儿子曾经让刘楠引以为傲,他3岁会背唐诗,上1年级,数学看一遍就会。成绩特别棒,可从四年级开始,成绩就不断下滑。

  她问我怎么办,我说:“孩子不好好学习,你可以跟他好好沟通,让他爱上学习,不要一直给他压力。”

  我刚说完,刘楠瞪着眼说:“你疯了,我这么逼迫,他都不好好学习,要是不给他压力,他肯定连学也不学了。”

  刘楠说完后,我并没有回答,我们的教育真的变了,

父母的眼里仿佛也只剩下了成绩,让孩子变成一个普通人他们觉得是一种耻辱。

  其实,父母最伟大的教育就是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把他教育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四、简单生活依然可以有滋有味

  这个时代确实变了,英雄主义,“领跑”主义,冠军至上......

  在现在的教育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非常迫切,为了让孩子成才甚至不惜用

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

,但这些都超越了孩子实际的发展水平,让孩子疲于奔命于所谓的“高端人生”。

  高分数,上名校,高工资,这些成为了每个家长心中最炽烈的梦想,接受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变得越来越难。

  生活就像一部电视剧,每个人都想做电视剧里的主人公,但这个角色只有一个,大多数的人注定要成为普通人。

  人生最难的就是接受自己的普通,当自己无力反抗时,就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给孩子身上,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会酿成悲剧。

  

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普通人很丢人吗?

  

我觉得一点都不丢人。

  艾小羊说:“活成普通人,其实比学习更复杂,学习只是一个点,往深里钻就可以了,但平凡而健康的活着,有无数个点需要父母与孩子一同探索。”

  就算他是普通人,那么也一定会通过普通人的方法,普通人的努力,将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一点,给自己多一点选择的权利,让生活多一份幸福。

  就算是普通人,他也会在平凡的生活里,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去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事情,把简单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五、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父母不要经常拿孩子们去比较,苛刻以求。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有些家长也可能会暴跳如雷。

而这个妈妈看到这个账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

我认为,现大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

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

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

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

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今日话题:

你现在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未来幸福吗?

请到评论区留言,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