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大清朝風雨飄搖的最後幾十年裏,海上鄰國日本卻在暗地裏發奮圖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有實力挑戰昔日的大清帝國,甲午海戰中一戰擊敗遠東第一艦隊,至此成爲東亞一霸。不過對此感到擔憂的不止大清朝,還有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
甲午海戰發生於1894年,美國於1898年在普吉特海灣修建岸防要塞,目的是爲了保護西雅圖,免遭海上襲擊。至於要塞防的是誰,在當時的情況下,太平洋地區沙俄的遠東艦隊不足以構成如此致命威脅,北洋艦隊又覆滅了,那就只有日本聯合艦隊的前身--日本常備艦隊。
作爲美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西雅圖的官方別名爲翡翠之城,這就足以證明它的戰略價值,必須予以重點保護。
整個防禦工程在1903年竣工,主要有兩座重炮陣地,安裝有8門305毫米要塞臼炮,7門254毫米地井炮,以及一些152、127毫米的加農炮。
日常裏火炮都被要塞的混凝土牆保護,在外看不到主力火炮本體,通過一些老照片可以看出,這些混凝土防禦設施厚達好幾米,面向敵人一方還增加綠化僞裝。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又沒有飛機等引導,要想和這樣的要塞硬戰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
M1890型305毫米臼炮,也被一些文章稱爲要塞炮、迫擊炮,該炮炮身短粗,安裝在固定的炮座上,可以360°旋轉。採用尾部裝填的方式,裝彈時需要將炮身放平,打開尾部炮閂,用專門的彈藥推車對準炮膛將彈藥推入。該炮射程不遠,但是威力大,彈道彎曲,可以攻擊複雜海灣處的目標。
254毫米地井炮則是一種機械升降式的加農重炮,這也是地井炮稱呼的由來;裝填時火炮通過機械搖臂放平,完成裝填後再升起攻擊目標,這樣可以減少火炮暴露的時間,讓敵人防不勝防。
這套設施中除了炮兵部隊,還有爲數不少的陸軍,他們一方面爲炮兵提供保護,另一方面也可用於與有可能發生的登陸敵人交戰。
至少在一戰之前,這座要塞裏的火炮仍然是十分先進且致命的,任何企圖在這裏登陸或者通過的艦隊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然而美國人高估了日本艦隊的實力,甲午海戰中日本艦隊並沒有佔據絕對的優勢,之後爆發的對馬海戰中,日軍的取勝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指揮,而非單純依賴硬實力的戰鬥。
一戰後日本海軍獲得極好的發展環境,日本聯合艦隊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裏,成長爲足以挑戰美國的龐大艦隊。但是以日本的工業產能來看,聯合艦隊的極限也就是偷襲珍珠港了,連攻佔都無法做到,要說進攻西雅圖直接登陸美國本土,這種可能性小得幾乎不能再小。
二戰期間,爲了預防日本可能做出的瘋狂舉動,美國仍然於1942年加強了岸防要塞的火力,部署了一些76.2毫米炮。隨着太平洋戰爭的發展,日軍只有節節敗退,已經無力發起反擊,西雅圖要塞守衛的日子過十分愜意。
二戰後要塞已經徹底失去作用,在航空兵面前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靶子,美國開始拆除相關設備。到60年代,美國又着手恢復這一歷史遺蹟,他們將二戰菲律賓戰役期間自毀的同型號要塞炮運回美國,經過大規模的修復後重新安置在要塞內,供人們參觀,這也是爲什麼現在要塞內的火炮大多有傷痕,因爲他們根本不是原裝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