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着孩子转的你,造成了孩子对你的恨意

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身边越久就越好,于是每天都在围着孩子转,把孩子当成自己世界的中心,殊不知孩子因为你的行为对你充满了恨意。

父母的养育之恩,的确是子女无法等量回报的付出(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付出与回报"来衡量亲子关系的话)。养育孩子这件事也确有无私的成分,但是《家庭的觉醒》作者沙法丽·萨巴瑞指出, 父母对孩子的"无私"远远没有我们自以为的那么多。

更重要的是, 抱着"无私之爱"的错觉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我们会由此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无私就是绝对正确的佐证。

父母为自己贴上无私的标签,以为自己在养育子女这件事中总是不求回报,伴随这个想法而来的是所谓的"受难者光环",诱使父母们想象自己因创造了另一个生命而变得高贵,不应该被苛刻要求,也不应该被批评。不仅外人没有资格对父母的教育指手画脚,就连孩子自己也不能对他们为人父母的方式提出质疑;对于外人,那叫多管闲事,对于孩子,那是不懂感恩。

很多父母就是这样关上了和孩子深入交流的机会。因为他们放不下自己的自尊心去承认,他们无私的付出可能完全错了方向, 他们爱的奉献可能变成了一种要挟。

在这样的家庭中,一些孩子会拼命反抗,试图甩掉父母的无私给他们带来的重压。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故意失败、故意做错事,暗自希望父母可以对自己少一点期望。

而另一类孩子则会感到自己有责任保护父母,成全他们对自己的无私认知。于是,这些孩子放弃了自己内心想要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对父母言听计从,帮助他们完成做家长的任务。

在以上两种情况中,孩子真正的自我都没有空间去发展和成长,而对于家庭来说,维系一种无私叙事也只会获得一种表面的风平浪静。可以想象的结果是,要么他被永远困在无私的牢笼中,难以习得独立性和自主性;要么,一旦他拥有了挣脱的力量,就头也不回地逃离家庭。

父母和孩子是独立且平等的个体,每个人的特性都会通过家庭这个联系紧密的小场域辐射到其他人。我们能真正控制的只有自己,然后通过改变自己来提升家庭环境,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所需的养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