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集團的軍事部署

公元219年12月,關羽遭東吳軍擒殺;公元221年7月,劉備以蜀漢(以下稱季漢)主要軍事力量,出征討伐孫權。

丟了荊州的劉備集團

當時整個季漢的總兵力大約11萬多,劉備以4萬多兵力爲前部,大舉攻打荊州,另外劉備還親自帶領2萬多精銳部隊殿後,一共六七萬的兵力。在進軍的路途中,劉備以金錢和爵位煽動西南地區的蠻族來加入他的聯軍,零零散散拼湊起來,形成了大約有8萬以上的總兵力。

劉備還勾結異族參戰

劉備出征的時候,關羽已經遇害1年半多了,可見劉備爲了發動大規模戰爭,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囤積糧草軍械,聚集和招募兵源,以及煽動異族參戰。

當時諸葛亮和劉禪只有少量兵力留守成都,馬超也只有少量兵力駐守漢中。其他各地也只有少量的部隊留守,可以說精銳盡出,傾國之戰。

曹丕的軍事策略——重兵威懾東線

當時曹魏的軍力佈置中,除了曹真在雍涼地區以防禦狀態應對季漢,其他大量的主力軍隊都是沿着與東吳的防線佈置的。

如果要魏軍乘虛攻擊季漢,那麼就需要調動大量的東線部隊往西線轉移,路途遙遠,如果真的討伐季漢,則季漢必然已經回防。

如果乘虛攻擊東吳,那麼無需做大規模軍事部署,直接動用東線大軍即可。

從軍事部署角度來看,曹魏大軍,有着較高的概率,一定會發動對東吳進行乘火打劫的軍事行動。

江淮之間的廝殺

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之前,魏軍和吳軍已經發生了許多次的交戰,220年,曹休出兵,焚燬了孫權的蕪湖大營。221年4月,曹仁和徐晃攻佔了孫權的襄陽,並且強行遷走了大量的人口。221年7月,劉備又舉國來討伐,此時孫權的軍事壓力可想而知。

孫權對於夷陵之戰的心態

孫權並不是沒有足夠兵力抵擋劉備,而是害怕曹丕。因爲孫劉聯盟合起來的實力也只是剛好跟曹丕勢均力敵,一旦孫權和劉備鷸蚌相爭,殺得兩敗俱傷,結果一定是曹丕漁翁得利。

曹丕有希望成爲漁翁

劉備幾乎是舉國而來,不得不讓孫權暫時認慫,就怕劉備不考慮後果,真的跟孫權直接火拼。畢竟劉備荊州幾個郡都被孫權奪了,關羽爲首的一系列荊州武將都戰死了,數萬荊州兵也團滅了。如果劉備孤注一擲,只考慮報仇,不考慮後果,那麼孫權是難以承擔這類後果的。

從上述的多種角度考慮,東吳大軍在前期無非就是能守就守,不能守就撤退,儘量避免戰損,避免跟季漢大軍決戰。這就是陸遜爲什麼堅守防線,任由劉備派兵挑釁,也不願意輕易出兵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爲東吳害怕以及打不過劉備大軍。

孫權在此時的策略是,先穩住劉備,先好好和談,一定不可以衝動,一定要避免東吳的實力被季漢大規模的消耗,避免因爲消耗戰,自身實力虛弱了,給曹丕一統天下的機會。

曹丕對於夷陵之戰的心態

曹丕在這一戰中掌握了充分的主動權,相當於開局就拿了一手好牌。

因爲無論是季漢還是孫吳,單個拎出來,原本就都不是曹魏的對手,他們只有報團取暖,才能抵擋曹魏的壓力。如今孫劉交戰,無論如何,曹丕都是有較大機會獲利的。

磨刀霍霍向孫劉

自從關羽北伐,威震華夏開始,到呂蒙白衣渡江之後,東吳的軍隊不僅擒殺了關羽,而且奪取了季漢政權的荊州地區。東吳政權的版圖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大,東吳的勢力開始進入如日中天的程度。

曹魏大軍重兵威脅東吳,原本是爲了維持戰略平衡的需要,因爲那時候的東吳太強了。

如果曹丕選擇趁火打劫消滅季漢政權,無非就是跟東吳形成二分天下的局面。甚至隨着曹丕趁機去吞併漢中和益州,也給了東吳大軍很多機會。既可以趁機夾擊季漢,奪取益州,跟曹丕的軍隊在益州開戰,還可以選擇和季漢攜手,一起抗擊曹丕的吞併。如果這樣做,曹丕就太被動了。

但是曹丕如果能趁機襲擊東吳,奪取建業,那就會對東吳勢力造成承重打擊,如果能乘虛消滅東吳,那麼剩下的這個連續遭遇2次大敗的季漢政權根本無力獨立抵抗,只能等待被繼續吞併的命運。

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曹丕,這讓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孫權當時的恐懼,因爲無論是否可以戰勝劉備大軍,孫權都時刻面臨曹丕可能發兵來襲。

孫劉的博弈

孫權和劉備之間,當時存在很多個可能性

孫權的底限是不能超過當初劉備原有郡縣,但是孫權並不清楚劉備到底意圖吞併多少郡縣,是想收復舊土,還是想奪取整個荊州,還是想徹底消滅孫權勢力(這個很難的),還是隻是爲了復仇,纔跟孫權決一死戰的。

這就是從博弈論角度分析,劉備和孫權當時的局勢。

其實博弈雙方都需要避免大規模消耗,但是區別是,劉備到底能從孫權那裏奪取多少面積和數量的荊州郡縣。

孫權起初只是想避免消耗而已,主要是爲了保留實力被對付威脅最大的曹丕,真正的目標,並不是趁機一舉聚殲劉備主力,因爲真的滅了劉備,孫權後續也做不到單獨對抗曹丕。

許多人通過演義瞭解到的信息是,陸遜在猇亭之戰中,用兵如神,以退爲進,趁着劉備七百里連營,把兵力佈置的太分散的時候,一舉擊潰了劉備。

但是其實這不是孫權和陸遜的最初目標,最初東吳軍隊只是打算堅守的,並沒有打算決戰,要不然,前面其實就有很多機會的,但是東吳軍隊其實連嘗試都沒有嘗試過,最主要還是因爲,沒有這個必要。

陸遜發動決戰的原因

在東吳和季漢對峙了半年多之後,陸遜決定要發動反擊戰了,但是原因並不是因爲劉備的七百里連營暴露了弱點,東吳軍隊有了可乘之機。

劉備軍力部署

從軍事部署角度分析,劉備大軍不斷推進,逐個的奪取東吳的各個險要關卡和郡縣,此時劉備已經向前推進了七百里的距離,後方留點兵力駐守是合理的,而且劉備的主要大軍依然還是佈置在前線和陸遜對峙的,並不存在,前線的兵力太少的問題。

諸葛亮並沒有說劉備七百里連營是錯的,那是演義給人誤導的,陸遜也沒有說過。之所以有這個說法,是曹丕說劉備不會打仗。

劉備在東征的時候,一直都是連營的,推進一個地方,就在後面留點兵力,一直都是這樣,半年多了,都沒有出問題,但是後來被陸遜給擊敗了,就把問題歸結爲,七百里連營,這個屬於既然戰爭勝負結果已經有了定論,後人再去找一個理由。

這裏主要不是分析劉備爲什麼輸,而是分析陸遜爲什麼一反常態,大舉出兵,擊潰了劉備。

陸遜在發動大規模攻擊之前,主要分析了兩個狀況:

1、劉備放棄了水軍,只有陸軍在推進;2、劉備的營壘都已經固定,沒有什麼變化。

劉備集團在丟失了荊州,喪失了以關羽爲首的荊州軍團之後,確實已經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水軍力量了。劉備捨棄水軍,以陸軍爲主力,看似合理,但是確實暴露了一個問題。

如果劉備僅僅只打算在陸地上擊敗東吳,並沒有打算跟東吳來一次水上決戰,那麼捨棄水軍就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卻真正暴露了劉備的戰略目標,那就是僅僅只要奪取原先屬於劉備的西半部分的荊州,而且劉備的營壘既然已經固定化了,說明劉備大軍看似主動溺戰,實際上已經開始加固防禦工事,真正目的是鞏固現有戰果,並沒有更大長遠的攻擊計劃了。

如果劉備真的有和東吳決一死戰的戰略目標,那麼即使劉備軍隊的水軍基礎薄弱,也不應該捨棄水軍,而是應該大規模打造戰船,擴充水軍,準備和東吳的水軍決一死戰才合理。劉備此舉徹底暴露了他真正的意圖,在博弈論角度來說,劉備此時已經輸了,他內心的想法終於被孫權和陸遜洞悉了。

孫權之所以在前期主動要求和談,就是因爲看到,劉備舉國之力東征,還水陸並進,似乎是要決戰來的,因此孫權害怕了,孫權害怕被消耗。因此對孫權來說,暫時被打得節節敗退是可以接受的,最主要是保存實力。

孫權之所以後面就不怕了,敢主動出擊了,也是因爲,孫權看透劉備了,原來劉備也只是嚇唬孫權的,劉備的戰略意圖僅僅是奪取西邊的半個荊州。因此對孫權來說,這就不好玩了,好不容易纔奪取的地盤,憑什麼又被打回去了。況且荊州對於整個東吳來說戰略意義又是如此的大,荊州防線對於東吳的意義,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大家可以看一下。

因此孫權不但不打算繼續妥協了,而且還要幹劉備一次。

就算輸了,也無非就是真的把那些地盤給丟了,反正劉備也沒有水軍來擴大戰果。

如果只是打個平手,那就是維持現狀,也可以接受。

如果打贏了,那就可以把剛剛丟失的那些地盤也奪回來。

猇亭之戰

陸遜偷襲劉備,第一次是沒有成功的,但是陸遜卻馬上又發動了第二次襲擊,還用了火攻,這一次偷襲大獲全勝,劉備大軍完全崩潰了,局面變成了,東吳軍隊不斷掩殺,劉備各營軍隊不斷潰逃。劉備本人也不斷向西逃亡,靠着沿途收攏殘兵,才勉強在永安穩住了防線。

猇亭之戰,真正打的時間很短,劉備大軍是短時間內就輸了,馬上就潰敗,劉備並不是組織軍隊繼續決戰,而是馬上逃跑了,逃到了永安,重新組織防禦。

夷陵之戰

劉備就算是戰敗了,也沒組織反擊,而是收攏殘兵,回永安防守去了。這說明東吳方面的猜測是正確了,也就是劉備確實沒有打算跟東吳真的決戰。

《三國志》雲:“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

這段記載說明了,劉備雖然慘敗了,但是他回到了白帝城,通過收攏殘兵,依然還有一定實力,還有跟東吳決戰的可能性,這是孫權懼的主要原因,所以纔會繼續派人過去求情和解。而劉備則借驢下坡,答應和解,接受東吳給的面子。

陸遜最終打敗了劉備的大軍,6萬多是劉備本身的軍隊,還有幾萬異族聯軍。但是劉備即使止損,在永安收攏了大量潰軍。肯定不是戰死了這麼多,如果是真的,那季漢直接要滅國了。當然季漢確實還是元氣大傷的。

陸遜沒有乘勝追擊,一則,東吳的戰略目標並沒有包括滅亡季漢,殺死劉備,二則東吳早就預估到曹丕要開始乘虛攻擊東吳了。事實是,曹丕真的發兵襲擊東吳了,只不過因爲東吳大軍嚴陣以待,曹丕不得不收手。

高潮部分:從湘水之盟,分析劉備的真實意圖分析

公元215年,劉備奪取益州全境,當時還擁荊州的五個郡。但是沒多久,曹操就發兵攻取漢中,劉備此時也急需發動大軍與曹操爭奪漢中,以達到避免曹操在漢中建立據點,重兵威脅益州北部的安全的戰略目標。

曾經,劉備的版圖很大

在這個重要的時候,孫權發兵前來奪取劉備在荊州的郡縣,導致劉備不得不親自帶兵來跟孫權對峙。

當時的情況跟劉備發動東征的情況是相似的。

湘水之盟和後來的孫劉交惡有重要關係

當時的關羽,就好像後來的陸遜,只能節節防禦,不敢大規模和東吳大軍火拼。孫權則趁機奪取了荊州的東半部分,孫劉大軍在荊州對峙,形勢也非常嚴峻。最後雙方不得不達成協議,孫權成功從劉備手中奪走了原本歸屬劉備的長沙郡和桂陽郡。

孫劉之間當時匆匆忙忙達成了臨時和解,劉備才得以帶領大軍去漢中跟曹操展開廝殺。

但是,湘水之盟和夷陵之戰是有差別的

湘水之盟的背景是,曹操正在攻打漢中,劉備的北方軍事壓力非常大,迫不及待的需要跟孫權簽署合約,好帶兵去漢中跟曹操開打。

但是夷陵之戰的背景是,曹丕雖然重兵部署威脅東吳,還畢竟還沒有正式攻打東吳。這給了孫權騰出手來慢慢跟劉備對峙的戰略空間,劉備缺乏得逞的外在條件。

如果是曹丕先攻打東吳,劉備再後發東征,那麼孫權就有極大概率,第一時間就割讓荊州的西半部分。

劉備的戰略意圖是重奪原本的三個郡

而後來,劉備捨棄水軍,直接用陸軍開打的行爲,充分暴露了劉備真正的戰略意圖,原來,劉備的真正目標,是湘水之盟的翻盤,是爲了奪取西邊的那幾個郡。

當劉備的戰略目標暴露之後,孫權就再無顧忌,陸遜則出兵擊潰了劉備。

後記

夷陵之戰的多方角逐的原因分析,主要都是大仙個人的主觀分析,相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果是忠肝義膽的讀者,一定會被劉關張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義所感動,認爲劉備出兵,就是爲了關羽報仇,爲張飛報仇,只可惜失敗了,自己也因此鬱鬱而終。

深入人心的桃園三結義

如果是軍事愛好者的讀者,則會具體分析,當時劉備大軍的戰力狀況,東吳大軍的戰力狀況,再結合劉備的軍事策略,陸遜的軍事策略,以此分析,劉備犯下了哪個軍事上的錯誤,給陸遜可乘之機,再分析下,正確情況下,劉備應該怎麼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