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創業板改革將加速醫藥產業創新升級

⊙記者 祁豆豆 ○編輯 吳正懿

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 丁列明

“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將加速醫藥產業升級,利好創新藥產業鏈。”看到創業板改革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倍感振奮。

貝達藥業系創業板首家創新藥公司,掌舵人丁列明帶領團隊“十年磨一劍”,對資本市場改革有着深切的感受。2016年上市以來,貝達藥業利用資本平臺加速創新步伐,近幾年的研發投入佔比在國內藥企中名列前茅,甚至可比肩不少跨國藥企。

今年全國兩會,丁列明圍繞公共衛生體系、自主創新等話題帶來了9份建議,包括:進一步加快藥品審評審批、優化遺傳資源審批流程、提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減輕疫情對臨牀研究影響、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加快推進藥品數據保護制度落地實施等。

創業板改革驅動創新升級

創新藥研發有“十億美元、十年研發”的說法。2011年,貝達藥業自主研發出我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上市近9年時間惠及25萬多名晚期肺癌患者,總銷售額達80多億元,免費贈藥項目累計贈藥近500萬盒,市場價值近百億元。

2016年登陸創業板之後,被稱爲“抗癌藥第一股”的貝達藥業備受市場追捧。2019年,隨着埃克替尼銷售持續放量,貝達藥業全年銷售盒數創歷史新高,突破127萬盒,同比增長21.88%。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54億元,同比增長26.94%;歸母淨利潤2.31億元,同比增長38.37%。

拳頭產品加速創收的同時,貝達藥業將更多的“彈藥”投向新藥研發。“目前在研創新藥項目30多項,涵蓋靶向新藥和免疫療法,兼有小分子和大分子多種抗癌新藥機制,其中12項進入臨牀試驗,4項正在開展Ⅲ期臨牀試驗。”丁列明如數家珍,“去年,我們用於新藥研發的費用高達6.8億元,佔營業收入的43%。未來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致力於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努力研發更多高質量的創新藥,惠澤中國百姓。”

對於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丁列明直言:“創業板改革將利好創新藥產業鏈,加速醫藥產業升級。”在他看來,作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物醫藥產業,產品創新壁壘較高,之前A股市場對企業的上市標準較高,很多創新型藥企收入和盈利不能達標,無法藉助資本市場募集急需的資金。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後,制定了多元化的上市條件,支持不同成長階段、不同類型企業上市,意味着許多中小創新型藥企可以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

“相信有了資本市場的加持,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藥加速湧現,驅動我國醫藥產業從仿製向創新升級。”丁列明說。

新藥研發應給予政策支持

創業板改革讓丁列明看到創新藥產業的未來,新冠肺炎疫情則讓他感受到自主創新的緊迫性。“疫情防控讓我們充分認識到發展醫藥產業的重要性,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藥研發,不僅關乎人民羣衆的生命健康,更關係到我國醫療衛生戰略安全。”丁列明說。

丁列明說,受疫情影響,不僅已上市的藥品配送困難加大,對正在推進中的新藥研發項目影響則更大。特別是新藥臨牀試驗項目,受區域交通封閉、物流渠道管控、醫護人員投入防疫工作等因素影響,入組患者大幅減少,已入組患者用藥受阻,隨訪無法進行,導致研究項目無法推進,出現臨牀試驗方案偏離等問題。

爲此,丁列明建議,相關部門應開展風險評估,在保證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借鑑國際經驗,利用互聯網技術採取遠程檢查與審批,減少疫情對創新藥臨牀研究和藥品上市審批造成的影響。具體措施包括:爲臨牀試驗在研項目提供政策與執行層面的支持,儘可能減少疫情對於重大疾病治療藥物臨牀試驗的影響;對已經完成臨牀研究、正在接受上市審批的抗癌藥等重大疾病治療藥物,建議在保證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借鑑國際已有經驗,先批准上市;建立基於風險評估的分類臨牀覈查與現場檢查檢驗制度。

丁列明還建議:進一步加快藥品審評審批;優化遺傳資源審批流程;統籌推進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國家癌症防治行動;加快國產醫用呼吸機轉型升級和產業佈局;加快推進藥品數據保護制度落地實施,進一步鼓勵我國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貝達藥業不僅開展慈善捐贈,助力戰“疫”中的“逆行者”,還發揮科研優勢,積極對可能有效果的潛在藥物進行研究。“創新是貝達的基因,更是藥企的擔當。”丁列明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