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香港市場“借殼上市”的活動銷聲匿跡,連帶“殼價”也一沉不起。綜合市場消息,主板“殼股”的“殼價”,2017年高峯時動輒要5億至7億港元,受疫情打擊,近期已急跌至2億至3億港元;至於創業板公司的“殼價”,更跌至不足1億港元。

  專門研究細價股的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傑文分析,近日“殼價”暴瀉,主要因爲疫情之下,不少投資者生意發生問題,無暇“買殼”;加上市場已預計這一輪經濟衰退週期可能長達2至3年,衆投資者都觀望,“買殼”活動急跌,自然拖低“殼價”。

  “殼價”低迷,也可能與收緊監管有關。梁傑文稱,隨着監管機構近日修改《上市規則》、勒令業務或資產不足以支持的公司除牌後,也打擊了投資者“買殼”的意欲。

  梁傑文預測,長遠而言,主板的“殼價”將跌至1億至2億港元,至於創業板的“殼價”更有可能出現“有價無市”的局面;因爲即使“買了殼”,但礙於《上市規則》修訂後更爲嚴格,要“借殼上市”將難上加難。

  雖然“買殼”、“借殼”的活動將會大爲收斂,但梁傑文預計疫情過後不會絕跡反而會重新上路。對內地投資者及富豪而言,香港仍是安全地方可供資金安全“泊岸”,加上“買殼”有利融資及保值,有利“買殼”、“借殼”在疫情過後重現。

  財富榮耀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史理生認爲,中概股迴流將有利“殼股”的需求,料“買殼”、“借殼”的活動將會增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