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傷害了自己的孩子!’面對黏人又常常尖叫哭泣的3歲孩子,一名媽媽從罵到怒吼,但孩子還是不聽話,情緒崩潰說出傷害孩子的話,後來發現孩子站立不動,彷彿在害怕媽媽……她一點都不喜歡自己這個樣子,很想躲起來靜一靜。

你每次罵完孩子會內疚嗎?有一名苦惱的媽媽,她發文,孩子剛滿3歲,平時只有媽媽一個照顧者,但近一個月來每天不斷地罵小孩,因爲‘小孩非常黏人,黏到我到哪跟到哪,得不到就尖叫哭,完全沒有安靜的時刻。’

孩子甚至已經不睡午覺了,讓媽媽完全沒有休息時間,更加顯得疲勞。這名媽媽說,‘講不聽就用罵的,小聲罵不聽,就用大聲罵,不斷累積累積,發現現在變成直接怒吼......’。

可是她常在怒吼後馬上懊悔,但又忍不住想吼小孩,呈現無限循環的狀態。雖然很想忍耐壓抑住情緒,但孩子真的不聽,感覺長久下來情緒都快要爆炸,她甚至會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我不喜歡愛哭的小孩、我不喜歡不聽話的小孩。’

有一天,媽媽在煮菜,孩子在旁轉圈圈,她吼他這樣很危險!因此,孩子一直站在她後面站着等她,一動也不動,媽媽說:‘感覺我的孩子不是聽話而是害怕我,每當吼他的當下都感受得到他會害怕,原來我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兇孩子變成是壓抑孩子…….不喜歡自己這個樣子,卻不知道怎麼辦?媽媽強調,如果先生在時會幫忙,讓她可以偶爾躲起來靜一靜,但這樣的情緒還是無法排解,她深怕自己已經變成習慣。

孩子鬧情緒,爸媽先冷靜!三階段止吼法,緩和他的情緒

當媽媽有太多事值得理智線斷裂了!同時我們也知道,有時候大吼大叫真的是最快的方式,但是這往往都是覺得孩子‘不聽我的話’的反射性動作。但是其實3歲以前的孩子無法自己控制情緒,加上在這階段他們的能力還不夠獨立去做他想做的事情、無法清楚表達感受,也搞不清楚自己的情緒,因而發脾氣。

孩子鬧情緒的時候,不建議爸媽比他更兇,或是亂髮脾氣就叫他去罰站,爲了安全起見,我們可以先把周邊的危險物品移除,等孩子慢慢冷靜下來之後,爸媽再協助孩子將情緒命名,再跟原因來連結。處理孩子情緒三階段做法如下:

1. 發生當下,爸媽需保持冷靜(深呼吸),辨識孩子當下的情緒。

2. 協助孩子找原因跟情緒,並同理孩子情緒,如:我知道你因爲喫飯不能喝飲料,所以你生氣。

3. 等情緒發泄後,再跟孩子討論解決方式,如:若口渴你可以先喝水,或還剩 5口飯,喫完後就可喝飲料了。

如果大人採取恐嚇或懲罰,不僅於事無補,還會給孩子造成陰影!通過一次一次的情緒命名,找原因,孩子會越來越瞭解自己當下的狀態,並能用語言來表達出來,瞭解情緒的源頭,日後纔能有效控制情緒。

國外非常流行的RIE育兒法,對於緩和孩子情緒和爸媽的怒氣也很有幫助,不妨試試看:

第一課:冷靜

有位外國媽媽就這麼做:他們的院子裏有碎石,小孩總喜歡在他們的嘴裏放一塊石頭,所以以前他們必須一對一的監督,或是經常大喊:別喫那個!

但這一次,當她只是冷靜地在小孩把嘴裏塞了幾塊石頭時說:我不想讓你把石頭放進你的嘴裏時,他們卻神奇地對於塞石頭失去興趣。接着她不再進行一對一的監控,小孩竟然在院子裏玩得很好,也減少喫石頭遊戲的次數。

第二課:降低期望值

這位媽媽的女兒也因爲體重過輕,導致喫飯的餐桌一直就像戰場一樣。如果他們喫得少,媽媽就非常緊張,所以經常大吼他們,提醒他們把飯喫光。後來這位媽媽遵循RIE育兒法的建議,她停止吼小孩:再喫一口!而是冷靜地將一勺食物推向他們的嘴巴。同時,這位媽媽並且告訴自己要減少期望值。果然,這個你吼我推的劇碼就此告一段落。

第三課:信任您的孩子

在公園裏,小孩要玩新的遊戲設施,總會讓媽媽非常緊張,大吼:要小心!危險!不要!但放鬆自己的緊張情緒後,你會看到自己從未見過的東西:其實你的孩子很有自信,而且比你有勇氣去嘗試新事物!

如果爸媽多花一點時間,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心胸開放地接受並認同這些情緒,你會發現,你不僅會因爲減少尖叫而減少壓力,你的孩子也變得更加鎮定和快樂。

不可愛的孩子其實最需要愛,他一直想黏在媽媽身邊,只是想證明你也愛他

除此之外,網友媽媽也有實用的建議,或許煮飯的一些前置作業可邀請孩子一起做,如:打蛋、倒調味料、洗菜剝菜等。溫和而堅定地跟孩子約定好哪些事不可以做,並同時告訴他可用哪些事替代,把餐桌擦乾淨、餐具排好,待會就可以開飯。

有一名網友媽媽也提到她自身的經歷,提醒媽媽孩子特別黏,其實是特別需要愛:

我大寶也是屬於很黏的孩子,從小就無法自己玩,幾乎每一刻都要黏在一起,有一段時間對他特別沒有耐心,因爲很累,對他的回應有時候也冷冰冰,後來,有人說不可愛的孩子其實最需要愛,他會一直黏在旁邊,其實只是想要證明一件事,想證明你真的愛他,重視他,想要得到你所有的注意。後來我嘗試每天多抱抱他,跟他說媽媽最愛你,你是媽媽的小心肝小寶貝,後來慢慢的,他變得沒有那麼黏,不會拼命想引起我的注意,也改善了關係。要不然以前連我自己上廁所,沒有讓他陪,他都要崩潰很久。

提醒媽媽適時放鬆一下,真的心力交瘁時可找‘親友團、臨時保姆’到家裏幫忙,如果沒人能幫忙顧小孩的話,媽媽家事就放寬心、少做點,放過自己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