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任教十年後,爲何花落美國科學院,顏寧說出原因,非離棄祖國。

  提起顏寧這個名字,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

  她是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自美國博士畢業後,從2007年起,在清華任教十年,擔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之後自2015年起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於2019年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因此,網上流傳稱她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

  有不少網友居然相信了,並在網上發表評論,流露出了不滿、不屑的情緒,有的還對她冷嘲熱諷,乃至人身攻擊。

  那麼,顏寧清華任教十年後,爲何“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時隔一年後,她終於說出原因。

  5月25日,沉寂了幾個月的微博@nyouyou終於露面,顏寧霸氣回應兩個字“扯淡”。

  顏寧終於說出原因,她說自己在參加過美國國家科學院投票後才知道,原來留在清華大學,比去普林斯頓更容易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那時她被提名美國院士的時間是在2016年,也就是說,她還在清華任教時,人家美國科學院就已經把她提名入候選人當中。

  至於中科院院士,她說是規定了兩年一次的“提名”,並非網上流傳的“自己申請”。

  針對落選中科院院士,她表示自己做事則比較隨心所欲,以“旁觀者”的視角覺得參與競選院士的過程好玩而已,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也不追求名利。

  顏寧最後坦言:“我們無論在哪國做基礎研究,受納稅人出資支持,能第一個搞明白一些東西已經是最大的賞賜,帶來的名利只是副產品,而不是追求。”

  然而,一個在美國學成之後,毅然回國施展抱負的“清華才女”,一個曾被大家視爲我國年輕一代中最有作爲的科學家,一個學術生涯一路“開掛”的生物學博士,在清華任教十年後,最終“花落美國科學院”,難免給國人一絲憂傷,畢竟顏寧已經是大家心目中的偶像、英雄。

  回想顏寧,30歲的她便成爲清華最年輕的女博士生導師,國際生物學界響噹噹的女科學家。

  她每年都在世界三大頂級雜誌:《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論文,超高的學術水平和超快的發表速度,讓同行們爲之震撼。

  而她不過曾是一個鄉野丫頭。

  1977年,顏寧出生在山東省章丘的博平村,被在工廠當職工的父母當男孩一樣養着,爬樹摘桃、下河捉蝦、光腳摸魚、草堆打滾,男孩子玩過的東西,她都玩得開溜。

  6歲時候,父母帶着顏寧遷居北京。大城市的生活遠不比鄉下,來得自由自在,歡脫快樂。但她還是改不了性子,放學回來從不寫作業,總是在學校早早地把作業做完,回家就是玩耍。

  她的成績一直都不錯,三年高中之後,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成爲走出博平村首個上清華的大學生,一躍成爲全村驕傲。

  大學四年之後,她因寫了一份"自負"的推薦信,被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施一公看中,經面試之後,兩人一拍即合,被直接破格錄取,成爲了施一公的徒弟。

  後來,顏寧被施一公引領進入了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調控機制領域,自此之後,她踏踏實實搞研究,並且科研成果如開掛一般,各類實驗屢獲成功,以及知名論文層出不窮,在美國生物界佔據了一席之地。

  2007年,顏寧毅然放棄美國的優越待遇,迴歸祖國,在清華擔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以爲她就此紮根在祖國,沒想到這麼快,在2017年落選中科院院士之後,她便赴美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難免讓人覺得她是“負氣而走”。

  而如今,顏寧道出了“出走”原因,大家對她的誤解便隨之消失。

  此時雖然離開了祖國,但是顏寧卻一直保持着與清華的聯繫,實際上無論是她院士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未曾放棄爲中國科研做出貢獻,甚至可以說是盡其所能。

  顏寧這樣頂尖的科學家在哪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推動中國科研水平向前發展,如今顏寧院士在國外的研究依然是‘開掛’的。

  據悉,今年5月13日,顏寧作爲共同通訊作者的兩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不僅是她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她的第33、34篇CNS論文。這兩篇文章,分別解析了膽固醇酰基轉移酶ACAT1和二酰甘油酰基轉移酶DGAT1的冷凍電鏡結構及其反應機理,對靶點抑制劑的開發有重要指導作用。

  看到她取得的重要成果,我們應該感到十分高興,因爲她只是美國的外籍院士,但是依然是中國人,她是值得我們驕傲的科學家。

  祝她在國外工作順利,也希望有一天她能回來,那就真的太好了。但不管在哪裏,都希望她可以一直精彩下去!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