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说:“以石或铁,击乎绳之一端,又一端执乎手,荡而掷之为圆圈,手之所执为中心,铁石受掷之力向外曰离心力,因绳牵引之力向内曰向心力,此时绳虽弱质,则别见有紧张之气势,其气势之强弱,视其运转之迟速推移,此即太极拳之推手,所谓似抱锯式之较手也。太极拳虽非球体,以其效法于圆,故不论其身法、手法与步法,无不必须走弧形,划圆圈,决无直往直来、直上直下的动作。

太极拳运动,便是依循宇宙循环的规律,浑然一元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圆而神通,靡有穷际。

郑曼青说:“太极拳之所谓圆者,以其效法太极。”实属真知灼见。按圆之中心点与其任何一边距离皆同,即圆周之任何一点所负之力俱属相等,这就是圆的特性,如以力触其一面,则面面皆动,触其一点,则点点皆应。所以真正打太极拳的人,不容任何人摸着与触到,因其动作皆圆的缘故。

太极拳虽非球体,以其效法于圆,故不论其身法、手法与步法,无不必须走弧形,划圆圈,决无直往直来、直上直下的动作。惟有动作螺旋式地旋转为大小不等的弧形环形,才能使关节圆转如意,手臂足腿松柔圆活,筋肉纤维得到舒适之运动。

比如太极拳的两人推手,原是一种竞技性的运动,而其克敌制胜,则完全基于圆力之作用。郑曼青说:“太极拳之力,譬如薄于一纸片,其对方袭击之力,譬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何以御之?若以正面御之,虽千寻铁锁,不足为用也。然此一纸片沿其流,顺其势而去之,则纸片又何能伤也。虽然纸片可谓薄弱矣,苟助之以速,譬置贴于马达之轴,使其同转,逾其速度,增至每分钟二三千转,此时各纸片突然离轴而去,劲木遇之则折,太极拳以无力而致于有大力,即此意,亦即此理。”这就是技击家的球体运动,战略家的圆形攻势。

又说:“以石或铁,击乎绳之一端,又一端执乎手,荡而掷之为圆圈,手之所执为中心,铁石受掷之力向外曰离心力,因绳牵引之力向内曰向心力,此时绳虽弱质,则别见有紧张之气势,其气势之强弱,视其运转之迟速推移,此即太极拳之推手,所谓似抱锯式之较手也。倘我所得受向心力较大,而还之以离心力亦大,然我所得受之向心力虽大,却得运而去之,以我得体圆之效用也。但还之以离心力,则彼不能运而去之,必弹出于寻丈之外。此单于向心力、离心力两点而言,亦仅见圆力作用之一斑耳。”

太极拳每一架式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圆圈构成。所谓“妙手一着一太极”,指的就是一有动作,就打一个圆圈。不过这个圆圈或大或小,或有或无,因人而有不同。初练的人圆圈大,可以看见,续习日久,或到得心应手时圆圈便愈来愈小,甚至普通人最后看不出他有圆圈了。须知这个圆圈,原有一阴一阳两种力量, 一虚一实,一柔一刚,虚实互渗,刚柔相济,这就是太极拳的妙手。

俗语说:“行家一出手,知道有没有。”有什么?看你有没有动,看你有没有圈。行家一动,内外、上下、左右无有不动;一圈,内外、上下、左右无有不圈。不过这个圈,有全、有半、有正、有斜、有逆、有顺、有直、有横,在整个拳套内错综地交织着,不管你前进、后退、上起、下落、左旋、右转,都是走弧形,划圆圈的。因为只有圆形劲力,才可随时变化灵活,才不会遭人所发而能变化发人。出掌发拳,如不垂肘扭腕,即无震动与摧力,吾人能悉圆中之妙,即是获得太极之功。

一点着地,即可运转自知,支撑八面。初练太极拳时,转圈的幅度较大,久久习之,转圈便逐渐缩小,这就是“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演练过程。如能练至别人在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时,即所谓“精炼已极,极小亦圈”,“由有形而归于无迹”的最高成就。大凡练拳或推手,在长期的练习中,你会体会出功力深厚者,身体各部分的转圈都很细微,一般所谓“只有圈的意思,没有圈的形式”、“紧小脱化”就是这个意思,非细心揣摩不为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