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那些從小被父母鼓勵的孩子,哪怕他只是一點點的小成長,父母也看在眼裏,表現在鼓勵裏,正如傅首爾對兒子那樣,不是說,今天寫作業很認真,而是具體到“字寫得不錯”上。其實,爲人父母者,哪有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有些父母以爲,對待孩子,尤其是男孩,就應該用嚴厲和威嚴的態度示之,這樣才能激勵孩子去成長和奮鬥。

最近,在節目《婚前21天》中,傅首爾又火了一把。

緣於,她從不太好的原生家庭中,成長蛻變爲事業有成的獨立女性典範。

然而,更令人羨慕的是,她體貼溫柔的“鹹魚的老公”,以及那個曾經在《奇葩說》中,被傅首兒引用過多次的“段子手”兒子,9歲的男孩多樂。

在《婚前21天》中,多樂真人出鏡,他在節目中的表現,與父母的互動,網友們紛紛表示:原以爲,是傅首爾編出來的“段子”,沒想到,這是真的。

才9歲的多樂,有着敏捷的思維,靈活的頭腦,在“邏輯鬼才”媽媽面前,亦是可詼諧,可暖心,可調皮,可可愛愛的一個“寶藏男孩”,時而將媽媽懟得啞口無言,又時而讓媽媽笑得合不攏嘴。

不得不承認,能將“雞飛狗跳”的兒子,養成“可暖可玩”的“寶藏男孩”,真的是老母親此生最大的欣慰。

那麼,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把男孩養成“寶藏男孩”呢?

01

讓孩子說話,比讓孩子聽話更重要

在《奇葩說》中,傅首爾多次把與兒子的對話,拿出來當素材,看上去的“吐糟”,其實,也透露了傅首爾的教子方式。

先來看看,他們母子的對話內容(節選):

傅首爾問多樂:“媽媽和爸爸掉進水裏了,你會先救誰?”

多樂回答:“誰給我遊戲充個值?”

她給多樂講醜小鴨的故事,是想告訴兒子,做人一定要努力。

結果,兒子毫不留情的回答她:“它不用努力也會變成醜大鴨,你別想騙我努力。”

傅首爾想教育兒子好好刷牙,不然班裏的女同學會嫌棄的。

多樂卻不以爲然的說:“你覺得我如果在乎她們,我會不好好刷牙嗎?”

當然,辯論鬼才的媽媽,不會輕易認輸,追問兒子:“怎麼會不在乎呢,你們班就沒有一個漂亮女生嗎?”

多樂通透的回答:“喜歡跟漂亮有關係嗎?我爸喜歡你,是因爲你漂亮嗎?”

看到媽媽拿着心儀的婚紗對着鏡子手舞足蹈,多樂說:“媽媽,你好像個沙發”,還不忘補刀“行走的沙發”。

就這樣,在《奇葩說》的舞臺上,傅首爾一次次舌戰羣雄,卻說不過自己9歲的兒子,更被兒子嫌棄,不要她去開家長,說爸爸帥氣一些,媽媽總是不打扮就去了。

對於這對母子,網友們戲稱“互懟式母子”,真是讓人羨慕。

其實,在傅首爾和兒子“互懟”的背後,體現的是一個母親的胸襟與智慧。

面對兒子的“出言不遜”、沒大沒小,她給出的態度是平等對待,而不是如許多父母一般,會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去教導孩子:要尊重大人、對大人說話要有禮貌,亦或是上綱上線到思想道德等高度。

在《父母的語言》這本中,作者向讀者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

在孩子越小時,越讓孩子說話、讓孩子多說話、說好話,有助於孩子的智力、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

尤其對於男孩而言,父母給予的話語權,相當於在尊重和理解他的想法,給予了他足夠的成長和思考空間,並願意去傾聽他內心的態度。

實際上,每個人說的每句話,都體現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動態。

一個遇誰懟誰的孩子,其實,在他表達時,是在不停的思考該如何表達,觀察周圍人的情緒變化,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

父母與其用嘴巴去教育孩子,要如何聽話,不如用自己的耳朵,去讓孩子多說話,從他的話裏,走進他的心靈,真正的瞭解和感受孩子,用好的親子關係,滋養孩子的情感。

02

被鼓勵着長大的男孩,自信心更充足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有的孩子,因爲寫作業,與父母產生嫌隙,而離家出走;

有的父母,爲了孩子寫作業,無能爲力,而氣得要跳樓。

是自己的孩子太差,還是人家的孩子太優秀?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區別在於,父母怎麼去應對。

傅首爾的兒子多樂,在寫作業時,同樣會出現“一寫作業,就是屎尿屁”的情況。

爲此,傅首爾的老公,還跟多樂在寫作業時鬧得不愉快。

當他看到孩子,學習偷懶時,就擺出很嚴肅的樣子去輔導孩子,只要孩子稍微犯錯了,就會立馬批評。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不是鼓勵,反而給出新壓力:“你把這個單複數和時態重點記憶一下。”

面對爸爸的嚴厲與批評,多樂亦是表現很沮喪和牴觸。

而傅首爾的教育方法,則完全不同。

在輔導兒子寫作業時,她既沒有全程圍觀陪同,亦沒有給出特別嚴格的要求,而是全程“彩虹屁”,話風是這樣的:

“寫字有進步”、“這字寫得不錯,果然是我的兒子。”

在她的誇獎和鼓勵中,孩子便表現得比較配合。

網友們表示,太羨慕多樂了,傅首爾的“鼓勵式教育”特別好。

心理學家 Susan Forward 博士曾說: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姜文曾坦言,人生最失敗的事,就是和媽媽的關係。

考上了中戲,媽媽居然只想洗衣服;買了房子給媽媽,她卻不願意去住。

姜文也承認,媽媽是愛他的,但他覺得,媽媽並不喜歡他。

其實,爲人父母者,哪有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有些父母以爲,對待孩子,尤其是男孩,就應該用嚴厲和威嚴的態度示之,這樣才能激勵孩子去成長和奮鬥。

實際上,能讓孩子產生信心的,往往是來自父母的鼓勵。

因爲,在鼓勵的背後,是父母的認可和支持。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和他的團隊做了長達十年的跟蹤研究,他們研究不同的誇獎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他們把孩子隨機分成了兩組:

第一組:誇獎孩子聰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表揚;

第二組:誇獎孩子爲之付出的努力,我們常說的鼓勵。

研究成果顯示,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的影響有着巨大的差別,長期的表揚會讓孩子尋求認可併爲之上癮,抗挫折能力差;

而鼓勵呢,會激發孩子的信心、勇氣、樂於接受新挑戰,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

其實,貶低、打擊、簡單的表揚,彷彿親兄弟姐妹一樣,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大同小異,站在孩子的角度,都屬於父母的否定和看不見。

這樣的情況長期下來,就像給孩子罩上了一層黑紗,掩蓋了孩子的光芒,也讓他接收不到外界的光。

而那些從小被父母鼓勵的孩子,哪怕他只是一點點的小成長,父母也看在眼裏,表現在鼓勵裏,正如傅首爾對兒子那樣,不是說,今天寫作業很認真,而是具體到“字寫得不錯”上。

這樣具體的鼓勵,無異於正面的“蝴蝶效應”,通過一個方面的進步,激勵和帶動孩子在更多方面的成長和優化。

03

男孩的暖心,來自於媽媽的尊重

教育專家說過:“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裏得到的,尊重別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多次訓練、教育,不斷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

多樂看上去有點油腔滑調,懟天懟地懟父母,實際上,他還是個特別暖心的孩子。

傅首爾曾在微博中提到,多樂3歲時,在清晨推開門,看到媽媽熟睡,會靜悄悄退出去把門掩好;

會在採訪時,跟導演說媽媽太累了,希望她能休息一會;

也會在他生日時,集齊了所有老師給他蓋的“善良章”;

還會勸媽媽,平淡也可以是美好的一生。

多樂對媽媽的“暖”,不是單純的表面上語言的關心,而是展示出他內心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和體諒,試問,這樣的孩子,有哪個父母不覺得舒心呢。

《養育男孩》的作者愛默生·艾格里奇指出:媽媽們,如果你只能給兒子一樣東西,那就給他尊重。

再回看傅首爾和兒子的相處,就能看出,她特別尊重兒子的想法,允許兒子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會注重徵求孩子的意見,她還善於鼓勵兒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對於男孩而言,媽媽的尊重,就是對他的正面評價,無論他做了什麼。

有一位外國媽媽,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兒子是老大。

媽媽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每個月都會跟兒子出去約會一次,就像大人一樣正式的約會。

到了約會的餐廳,兒子會幫她開門、拉好椅子,並且很紳士的詢問媽媽想點什麼菜。

而喫飯時,媽媽絕對不會看手機,她是想讓兒子知道,不管跟朋友,還是跟愛人在一起聚會、喫飯的時候,把手機帶在身上,隨時低頭看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爲。

此外,喫完飯後,兒子還會用自己照顧妹妹和做家務賺來的錢結帳,並給服務生準備小費。

媽媽表示,之所這麼做,是爲了讓兒子從小就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尤其是如何尊重女性。

比起女孩,男孩最渴望的,是來自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尊重,把他當成一個“男人”來看待,在日常生活中,小男孩也會變得貼心的“小男人”。

得到媽媽尊重的男孩,更容易感受到來自身的力量,能透過這份尊重,去打量世界,去感受、體會他人的感受,並願意盡已所能的給出回饋,像一個“男人”一樣成長。

04

養育男孩,請一定要把他當成“男人”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

“人類的終極幸福,與外部的事件並無多大關係,而是取決於父母如何養育他們的孩子。”

每個男孩,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每一天都在爲成爲一個男子漢而努力。

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像一匹野馬,時而四處撒野,時而胡亂嚎叫,看上去毫無章法,無論是精力上,還是思維上,都常常和男孩脫節,令母親非常頭疼。

實際上,男孩想要的,就是母親把他當“男人”一樣對待,尊重他的一切所思所想、所做所爲,信任鼓勵、理解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從每個小處去引導他們即可。

男孩再調皮、叛逆,或是任性,但是隻要父母給予足夠的“尊重”,他們會主動卸下“小魔頭”的面具,和父母親近並相愛相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