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波兰斯基也是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席皮尔曼,他也经历了生离死别、饥饿难耐的战乱。《钢琴家》改编自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波兰犹太的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二战时期受德国纳粹的影响在夹缝中徘徊生存的故事。

“你说:是不是所有的纳粹影片都带有血腥,都会给观看者带来心灵冲击?”

《钢琴家》改编自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波兰犹太的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二战时期受德国纳粹的影响在夹缝中徘徊生存的故事。

看了影片之后我们可能都会想到同题材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而我却觉得《钢琴家》是介于残暴凶狠、凸显人性的《辛德勒的名单》与悲喜交加、凸显“情”的《美丽人生》之间的一个平凡的故事,它既没有很刺激也没有很平淡。

战乱中的温馨。

战乱,注定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因为这里没有安宁,也没有平静,有的只是循环的唉叹声与遍地的鲜血。1942年,这是席皮尔曼一家相聚一堂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性,也使席皮尔曼开始奔赴在夹缝中的生存道路上。

从特写到近景再到中景,镜头的拉动把在德国纳粹军欺压下的紧张氛围体现得淋漓尽致,触动着观众的心弦。整部影片的基调基本上都是阴暗的,但部分画面却是像阳光照耀下的暖光,如花昂贵的价钱买来的一颗小糖,分成了六份,一家人共同享着这种短暂的美好,你说这难道不是残暴战争中的暖心时刻吗!

被释放的钢琴

发泄,是释放被压抑着的痛苦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指下舞动着的琴键,如同席皮尔曼的心情一样敲打着对战乱的不满。

而这段长达四分半分钟,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演奏,声入人心而又耐人寻味。在这个过程中,席皮尔曼似乎是用尽了全部的勇气与胆量,释放着自己在阁楼中以及战乱逃脱中的压力与痛苦;也唯有经历过战争摧残,目睹无数惨况却依然对和平与生存抱有期许的他,才能展现出这首曲子的灵魂吧。

稀有的善意

听说在经历过层层磨难后,上帝总会用另一种方式来为你打开一扇窗。正处在黑暗中的席皮尔曼一定没有想过凶狠残暴的德国军官会给他一条生路,他用音乐换来他的成全,这大概是本部影片所体现的“人性”吧。

二战给人民带来的是痛苦,可在法西斯的残暴中还是会有在维护国家与维护正义之间难以平衡的那些心存善念却又不得不遵从上级命令的德国军人。霍森菲德曾给妻子写信道“当我看到我们的人在波兰的所做所为,我所有的热情都被熄灭了,作为一个德国军人,我感到羞耻”。

导演波兰斯基也是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席皮尔曼,他也经历了生离死别、饥饿难耐的战乱。就像他说的:“二战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苦”。

这是一段难以启齿,同时也铭记于心的经历;战争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现实也是复杂的。对于生存的渴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珍惜你所拥有的,珍惜生命的另一层含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