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劉邦的挑戰啊,對項羽分封體系的破壞力那是最大的。這意味着,劉邦確認了項羽的分封體系啊。

在上一篇,我們說到,項羽爲了維持自己的分封體系,除掉了義帝,那個不願意配合的義帝。那請問這義帝一死,項羽的分封體系是不是就牢固了呢?

很可惜,並不是。義帝死的時候,楚漢戰爭已經開打了。短短四年時間,項羽戰敗,自殺身亡,他的分封體系也就成了歷史雲煙。那你可能會問了,我們這個前面把項羽分封說得那麼好,好像是一個經過慎重考慮的、有着縝密邏輯的政治安排,那他爲什麼這麼快就失敗了呢?

當然啦,很多人是根據歷史的既定結果,去羅列這個分封體系的缺點、去批評失敗的項羽,這是很容易的事兒嘛,也是很常見的做法。但是請注意,這種做法那叫事後諸葛亮,它脫離了歷史具體情境,對我們進一步理解歷史、理解歷史中活生生的人,能有什麼幫助呢?

所以在這裏,在這一篇,我要帶你回到歷史現場,去看看項羽的分封體系當時都遇到過什麼挑戰,而這些挑戰又都反映了什麼問題。然後我們就理解了,爲什麼項羽沒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

到處都是麻煩

好,我們先來看,率先對項羽發起挑戰的是在齊這個地方,齊國嘛,就是今天的山東。那挑戰者的名字呢?叫田榮。田榮是誰啊?就是我們前面講到過的原齊王田市的叔叔,你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他也是一個有着戰國時代齊王血統的人。那他爲什麼要挑戰項羽呢?很簡單,他沒有被項羽封爲諸侯王,所以心懷不滿。

但是啊,項羽沒有封這位田榮,是有他的道理的。你想啊,項羽的叔叔項梁曾經救過這位田榮的命,但是後來,項梁去打秦朝,田榮沒有派兵協助。他就在齊這個地方經營自家的地盤,沒有參與後續的反秦戰爭,更沒有入關。那我們前面講得清楚啊,項羽的分封原則,光有武力不行的,你得有戰功嘛,沒有戰功項羽沒有理由封你嘛。

但是田榮不這麼想啊,憑什麼我不行?於是,他趕走了項羽新分封的新齊王,又殺死了濟北王,還殺死了自己的親侄兒膠東王,自己當上了齊王。這是自稱的。所以你看,項羽苦心經營的齊這個地方的分封秩序就這樣被破壞了。

那項羽當然不幹啦,又去征討他,他又跑,跑到平原這個地方。總之吧,齊這個地方就一片大亂,項羽的實力也就被牽制在了齊這個地方。

那除了齊這個地方呢,原來趙國的地盤也出了問題,挑頭的人叫陳餘。陳餘這個人也是那個階段的風雲人物,但是因爲和我們這個講的主線關係不大,所以這個人的很多故事,我們在這兒就略過。如果你有興趣追蹤這個人,《史記》裏面專門有一篇叫《張耳陳餘列傳》,您可以去讀。

好了,回到主線:齊國也出亂子,趙國也出亂子,根源是啥?根源就是有的人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嘛。這個也很難免,畢竟是一次天下利益的再分配,分封天下,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啊,這很正常。這些挑戰雖然還不足以動搖項羽的分封體系,但是畢竟製造了麻煩,纏住了項羽,讓他沒有精力去處理那個更大的挑戰。

劉邦還定三秦

更大的挑戰來自於哪兒?當然就是劉邦。

前面我們講過,項羽分封的時候,跟劉邦其實有一個心結。在項羽看來,我是把整個秦的故地,我都視爲關中,那封劉邦到漢中和巴蜀,也算是封在了關中,沒有違背自己的分封原則。但是從劉邦的角度來看呢,他覺得委屈:關中,就是秦王朝咸陽這一片,是我打下來的,又不封給我,這不是“煮熟的鴨子飛了”嗎?

所以呀,劉邦去到漢中沒多久,他就在韓信的建議下,迅速地,叫還定三秦,佔據了那個狹義的關中地區,就是今天的西安這一帶。

這劉邦的挑戰啊,對項羽分封體系的破壞力那是最大的。

楚漢相爭態勢圖

我們看當時啊,劉邦從漢中一出來,關中不是三個王嗎?兩個都投降了,只有章邯比較爭氣還打了幾仗,但是也沒打過。劉邦接着向東打,從函谷關一出來,又有仨王就投降了,另外呢,劉邦還捉拿了一個王。

這些王的名字我在這兒就不細說了。我主要是想讓你掰着手指頭算一算,劉邦這一出手,項羽分封的十八個諸侯王,一個打敗了,五個投降的,還有一個活捉的,再加上劉邦他自己,八個王國的分封秩序都被改變了。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問了,我們這不是說項羽把劉邦封在了漢中和巴蜀,那是上了“雙保險”的嗎?就是派章邯看住劉邦,又派司馬欣看住章邯,那請問這樣的“雙保險”它怎麼這麼快就不靈了呢?這是不是意味着項羽的分封體系存在着什麼嚴重的設計缺陷呢?

有一個細節,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劉邦這個時候出手吞併的七個諸侯王當中,有五個他居然都是投降的!就是劉邦一來,他們覺得毫無還手之力,馬上就投降。這反映了什麼問題呀?就是這些新封的諸侯王,立足未穩嘛!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這些由將領晉身的諸侯王,他們還沒有來得及整合資源,真正當上這個王,坐穩這個位置啊。

你可能又會問了,其他人也就算了,但是這章邯不一樣 ,章邯之前不是挺厲害的嗎?現在,他佔據了那是標準的關中地區,是佔據地理優勢的,怎麼還打不過這個劉邦呢?

你得考慮當時的背景。章邯啊,他帶領出關的二十萬秦軍之前被項羽坑殺啦。我們前面說過,章邯和項羽結盟,但是項羽對秦軍不放心吶,就來了這麼一場大屠殺,把這二十萬秦軍全部挖坑給埋了。

那你想,秦國老百姓,派了二十萬子弟兵,跟着你章邯出去打仗,結果被人屠殺乾淨。好了,現在你一個人回來了,屠殺我二十萬子弟兵的人把你封了,要當我們的王,那秦國老百姓對章邯能不充滿怨恨嗎?

所以章邯在這個地方的統治基礎那是很不穩固的。章邯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重新組建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它也不現實嘛。

所以你看,劉邦能夠成功地佔據三秦之地,關鍵是什麼?關鍵就是時間啊。新的諸侯王們需要時間去成長、去夯實自己的地盤,但是劉邦呢、確切地說是韓信,韓信和劉邦沒給他們留出這個時間。

按照劉邦本人的打算,原來是準備去漢中積累實力,等到實力足夠強大,再出來跟項羽爭天下。等到劉邦拜韓信爲大將之後,韓信就改變了決策,決定趁諸侯立足未穩、百姓民心未定的這個時機,及時地叫還定三秦。

可以說,韓信是幫劉邦抓住了一個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期。如果劉邦是按照他自己原先的決策,在漢中先待上一個五年、八年,等實力夠了再出來和項羽爭天下的話,那沒準兒黃花菜都涼咯,情況會完全不同了。

“楚漢戰爭”?

好了,聽到這兒,你可能會嘆口氣:唉,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形成了項羽分封之後的穩定的政治局面,現在劉邦這一出手歷史又開了倒車、又退回到了亂世。

但是請注意,如果你真這麼說,那這麼說是不對的。爲什麼?因爲歷史並沒有開倒車。下面這句話很重要啊。

劉邦雖然這個時候出手挑戰項羽,但是,劉邦也以他的挑戰確認了項羽分封體系的合法性。這話聽着有點繞。我們得解釋一下。

楚漢相爭劇照

我們來看,劉邦打回關中的時候,他講了這麼一番道理:這關中本來就是該封給我劉邦的,因爲根據楚懷王當年訂的那個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那個約定。我難道不應該是關中的王嗎?那站在劉邦的角度,他這麼說,很可以理解,這是他一直埋在心中的委屈。

但是啊,如果你看了我這個前面幾篇,你會發現,劉邦現在的這套說辭,其實對自己不利。因爲他挑戰了項羽分封的法理基礎。因爲要是你承認楚懷王當年那個約還是有效,那項羽的分封就無效。那你劉邦連漢王也不是,你這個漢王是怎麼來的?項羽封的呀。所以這套說辭說出來,雖然劉邦心裏蠻是委屈,但其實對劉邦是不利的。

所以,劉邦這個人進步很神速啊,他從關中出來到中原,來和項羽爭天下的時候,劉邦就把自己的說辭改了、升了級,從原來的1.0版本就升到了2.0版本。

這次劉邦是怎麼說的?2.0版本的劉邦說,我之所以要打項羽,是因爲他殺了義帝啊。我要爲義帝發喪啊,我要討伐一個殘殺義帝的大逆不道的反賊。

有政治洞察的你,聽出來了,這個版本它就對了嘛。你看,在劉邦嘴裏,懷王升級成了義帝。這意味着,劉邦確認了項羽的分封體系啊。我劉邦是漢王,你項羽也是西楚霸王,這個我都認,這個我不擡槓。但是,但是你殺了我們的天下共主義帝啊,所以我現在要討伐你。

你看,這麼一來,就完成了楚漢戰爭政治性質的逆轉:我劉邦承認當前的政治秩序和法理基礎,我不是在挑戰霸主,我只是在討伐一個大逆不道的反賊。

這麼一來就有意思了。

你看啊,過去我們習慣把這場戰爭稱之爲叫“楚漢戰爭”。但是現在你再想想,這麼稱呼是不是在政治的法理上也是不太合適的。

嗯,爲啥?因爲劉邦是承認楚帝的地位的,也宣稱自己是楚帝封的王啊,他是在以楚帝封的漢王的身份在討伐楚帝的叛賊項羽啊。所以,這怎麼是楚漢戰爭呢?分明是在“楚帝”這同一個政治體系下的內部戰爭嘛。

所以,嚴格地說,項羽的分封體系並沒有失敗。劉邦是站在這個項羽創造的政治格局的臺階上,向項羽挑戰,最後贏得了天下。打贏了之後,既然義帝已經死了,沒有這個帝啦,但是位置還在啊,劉邦再順水推舟登上了帝位,創建了漢朝,完成了天下法統從秦,到楚,再到漢這個轉移。

當然了,說到這兒,我們可以開一個腦洞,假設項羽當時在楚漢戰爭中打贏了劉邦呢?那會發生什麼?你想,項羽這個時候有了進一步的戰功啊,什麼戰功啊?就是平叛有功啊。所以項羽的合法性,就進一步增加了。那麼,空出來一個帝位,義帝死了嘛,位置還在,好了,項羽就可以稱帝啊。

烏江自刎

所以,一個以項羽爲帝的天下,其實也是可以從這個體系當中蛻變出來的。所以你看,項羽分封其實並沒有失敗,它是後來政局演化的一級臺階,後來的無論是漢朝還是什麼朝,是建立在這個臺階的基礎上的。

小結

好了,咱們這個,給你掰開揉碎講這番道理,講這個政治格局的演化,不是在跟你咬文嚼字,而是想說明兩點:

第一點,我們事後看歷史,往往看到的都是打打殺殺、一地雞毛。但是身在歷史現場,那什麼法統啊、合法性啊這些制約,我們後人看覺得挺無聊的,但是這些制約那是非常真實地加在當時的每一個人身上的。他們既要站在當時的共識上去做事兒,也要創造性地把這些共識往前推,一點一點地往前推。

那第二點呢,就是有的歷史人物,像項羽這樣的,他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並不是什麼也沒有留下。他們往往爲歷史向前演進,創造了關鍵的臺階。而後來的人才能以此爲過渡,繼續望前走。

好了,講到這兒,項羽分封的來龍去脈,就基本上講得差不多了。估計啊,你現在對項羽這個人,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理解。那好,接下來的最後一篇,我就給你講講項羽在秦漢那段大歷史的進程中,他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好,我們下一篇接着說。

相關文章